听新闻

刘天放:把山东的文化“脱贫攻坚”竖成发展标杆

来源:闪电新闻

2017-07-31 14:08

发表于山东

作者:刘天放

从“给钱给物”到“自立自强”,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经济文化大省山东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中,发挥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的作用,坚持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激发了贫困人群的小康追求,彰显出精神文化的强大力量,走出了一条有山东特色的“光荣脱贫”之路。(6月15日 新华社)

用厚重的文化魅力、红色记忆等、爱国“精神营养”,助推脱贫攻坚,让贫困群众从中悟出“宁肯苦干、决不苦熬”的道理,使其认识到致富光荣,这就是山东用文化助推革命老区“光荣脱贫”的办法。

从规模和人数来看,这在全国独一无二。因此,用文化“光荣脱贫”当属山东的“首创”,从结果来看非常见效。从报道中获知,目前山东拥有184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脱贫攻坚战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给养”。在红色精神激励下,越来越多的群众脱贫奔小康。去年,山东151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超额完成120万人的年度减贫目标任务。

蒙阴县72岁的徐美凤说得好,“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我们的父辈是拥军支前,现在让我吃喝全靠政府,这不是打我的脸吗?”老人本可以享受“兜底脱贫”,但不愿坐享其成。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她以“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养殖长毛兔,实现“光荣脱贫”,成为去年临沂市摘掉贫困帽子的29万贫困户之一。沂蒙精神是沂蒙老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财富。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传统文化养料充足。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感召贫困群众,也取得了很好效果。让群众更多地认清“国”与“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让其了解脱贫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对社会的担当,对国家的贡献,就会使其把个人的追求、命运,与亲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贫困群众的觉悟提高了,自然就会在主动脱贫上有很大改变,这也可视为“精神扶贫”中的文化扶贫。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才能使贫困群众有脱贫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而有了文化铺垫,就会催生楷模和“领头燕”,产生“见贤思齐”的效应。一个贫困户富裕了,一个贫困村富有了,就会带动其他贫困户、贫困村主动脱贫,由原来的等靠要,变成了现在的“我要脱贫”。受传统文化影响后,不但涌现出“齐鲁时代楷模”“齐鲁最美人物”“山东好人”,齐鲁大地甚至涌现出好几位全国“时代楷模”“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

用文化脱贫“光荣致富”,还使农村地区的文明风气变好了,原来在红白事上的铺张浪费、攀比恶风也变少甚至杜绝了。不但在革命老区,山东全省的乡村文明风气也明显好转。去年6月,山东还被列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试点省份之一,移风易俗成效显现。

可见,只要在脱贫攻坚中结合本地实际,抓住要害,就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山东无论是在红色文化,还是传统文化上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脱贫攻坚是党中央给各省下达的“军令状”。要确保到2018年山东全省现行扶贫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个目标,就必须首先省完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7年全省要脱贫89.6万人的任务。在众多脱贫攻坚的办法中,用文化“光荣脱贫”就富有“山东特色”。山东对此的成功,可视为一个标杆,继续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多好消息传来。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来源:闪电新闻

地评线

阅读量:83.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4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