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丰收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山农大小麦遗传团队荣膺“黄大年式团队”

来源:闪电新闻

2018-01-11 19:16

发表于山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小麦生产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创新团队,围绕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进行生长发育及遗传规律、遗传改良和生产技术等研究,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提升研究水平。近三年,培育的新品种仅山农20一项推广面积就达5497万亩,经济效益41.92亿元,累计种植面积8016.7万亩,经济效益达61.13亿元。在刚刚揭晓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中,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创新团队荣获殊荣。

山东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的百年老校,小麦科研一直是山东农业大学的优势研究领域,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创新团队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瞄准学科前沿,加强应用研究,深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两方面协调发展。先后获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近五年培养本科生1436人,硕士研究生285人,博士研究生55人,出站博士后13人。

团队研究获奖成果丰富了小麦遗传育种与作物栽培生理生态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被农业部确定为“九五”和“十五”主推技术,“小麦氮肥后移优质栽培技术”、“优质强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分别于2005年、200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主推技术。2012年确定的“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全国推广1.8亿亩,累计增产54亿公斤;“小麦深松免耕镇压栽培技术”,全国推广2.3亿亩,累计增产73亿公斤;2016年确定的“冬小麦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已在山东、河北、河南三个省28个示范县进行试验示范,比当地传统灌溉节水20%~6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籽粒产量高于或等于传统灌溉,亩产达550~600kg,达到了既保证小麦高产稳产,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已故的余松烈院士60多年如一日,深入田间搞科研,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小麦新种质”,是199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者李晴祺、包文翊课题组成员心中的梦想;团队负责人于振文院士,长期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常年奔波于全国粮食主产区,为确保小麦增收及国家粮食安全立下赫赫战功。  

图片1.png

2017年,付道林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克隆太谷核不育基因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为将来实现小麦等作物的杂交制种创造了条件。其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如今,团队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和特长,分成多个小组,开展科技服务和精准技术扶贫。足迹踏遍山东省及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40余处;通过对新技术和粮经饲多元种植、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等新模式推广应用,每亩节本增效600元以上,指导近万个农户实现脱贫致富。举办技术培训1000余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100000余人,为作物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业生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来源:闪电新闻

闪电热点

作者:闪电新闻记者 田进

阅读量:30.4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