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挖出二百年前清代潍县知名乡绅墓碑

来源:潍坊晚报

2018-01-13 14:58

发表于山东

1.jpg

1月12日,我市文史专家于家干向本报反映,前段时间,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南胡住社区内施工,挖出一块清朝年间的墓碑,墓碑保存比较完整,从碑文中可以看出此碑为潍县刘氏家族刘济川的墓碑,距今已200多年。刘济川即清代福建巡抚、署浙闽总督刘鸿翱的父亲,他生前曾鼎力办学,并经营点心铺和药铺,造福于民。

墓碑保存较完整,已被送到市博物馆

1月12日,记者了解到,这块墓碑长两米多,宽1米多,除四个角有磕碰痕迹外,其他部位保存比较完好,上面的字迹比较清晰,写有“皇清诰赠资政大夫福建巡抚庚申恩科举人说岩刘公之墓”字样,目前已被送到潍坊市博物馆保存。

据于家干介绍,这块墓碑是潍县刘氏家族第十世刘济川的墓碑。刘济川(1753-1809),字剑青,号说岩。潍邑刘氏家族第十世,祖居县城西北隅北门大街路西刘家大门。廪贡生,清嘉庆五年(1800)庚申恩科举人。由此算来,这块墓碑距今已200多年。

说起这块墓碑的来历,于家干说,前段时间他无意中听说有人在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南胡住社区内施工时,挖出了一块墓碑,还给他发来了墓碑的照片。一看墓碑上的字,于家干十分惊喜,竟然是刘济川的墓碑。

墓碑被挖出后,有人联系了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随后墓碑被送到了市博物馆。

后人迁坟未移碑,墓碑“失踪”六十载

当天,记者采访到了刘氏后人刘凤周,他是刘济川第六世孙,今年已经85岁高龄,但记忆力、思维能力仍很好。

刘凤周老人表示,父亲曾跟他说过这块墓碑,他父亲称先祖刘济川的坟地原本位于潍城区青年路与胜利西街交叉口南侧。在1937年—1940年,那一带要建厂,坟地被迁到现在的奎文区东庄社区一带,但是墓碑留在了原地,在那个年代父亲并没有将那块墓碑当回事。

1953年前后,父亲在青年路南段一段围墙处发现了那块墓碑,当时墓碑被砌在了墙里。之后,他们就不知道这块墓碑的下落了。

得知墓碑在南胡住社区被人挖了出来,刘凤周感到非常纳闷,想不通墓碑为何会到了南胡住社区一带。当得知如今墓碑已被送到市博物馆保存时,刘凤周感到很欣慰。

曾经创办学堂,培养了多名栋梁之才

刘济川早年在麓台书院读书,学业有成。他曾在本地松园子街办过学堂,聘请南方名家王霞九共同执教,桃李满园。刘济川有五个儿子,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先后培养出两个进士、一个举人、两个太学生。长子刘鸿翥、三子刘鸿翱是同科举人、同科进士。

受刘济川影响,他的两个亲侄也考取了功名,四侄刘伯蕴嘉庆丙子科举人、五侄刘伯英嘉庆甲戌科进士,同治丁卯重与鹿鸣宴。刘济川鼎力办学,为国家培养了多名栋梁之才,在乡里传为佳话。尤其三子刘鸿翱,官至福建巡抚、署浙闽总督,主持过台湾军政,为著名封疆大吏,一代朝廷重臣。

《潍县志稿》卷三十记载了刘济川主持刊印《山左文抄》的事迹,刘济川少年困于考场,仕途不达,但他从未放弃,近五旬方中举。得知清初刘以贵计划刻印《山左文抄》未果,刘济川深谙此文意义重大,动员儿子刘鸿翱承办此事。

道光元年(1821)刘鸿翱终于克成父志,《山左文抄》圆满付梓,完成了刘以贵发端的几代学者的夙愿。刘济川、刘鸿翱为山左文化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涉足商界,潍县一城开了十家商铺

于家干说,根据民间调查,刘济川思维敏捷精力过人,作为乡绅、学者,他利用自己的智慧与人脉关系,较早地涉足商界,开了五家点心铺和五家中药店。开点心铺是为了给乡亲们甜头,开药店是为了给乡亲们治病,造福于民。身后,五个儿子,每人各分得两家店。据老人们回忆,点心铺的字号已经记不太清了,只想着“同盛斋”,中药店的字号有同泰、同兴泰、同济、同兴、东同兴。

刘济川在潍县一城开了十家商铺,实属罕事。这种超前的行为,应该属于潍邑早期传统乡绅蜕变为新式乡绅的代表人物。

刘济川为了解除民众的疾病痛苦,创办多家药店。与具有312年历史的王万春堂眼药店、具有218年历史的颐和堂药店合力悬壶济世,这充分彰显了一座文化名城的文明厚度。刘济川等一大批乡贤翘楚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种种创举,构成了我们城市文脉的主流,成为了文化名城生生不息的沃土。

来源:潍坊晚报

潍坊新闻

作者: 记者 刘晓梅

阅读量:38.7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