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候鸟”与“老候鸟”的对话——K787次务工人员返乡专列随访记

来源:新华社

2018-02-02 15:36

发表于山东

2日中午,历经25小时、跨越1770多公里后,9岁的黄诚植和妈妈黄志平乘坐K787次列车从江西南昌抵达四川成都。远在新疆种地打工的爸爸也会在节前回家。时隔3年,这个散落在江西、四川、新疆的三口之家终将在这个春节团圆。

一家三口平时各自忙碌。黄诚植爸爸在新疆承包了20多亩地种植香梨,妈妈在成都一家制衣厂做工。黄诚植则寄宿在南昌亲戚家上小学4年了。

“担心孩子爸一个人种地太辛苦,更担心孩子上学成绩不好。”黄志平2天前刚乘火车从成都赶来南昌。她说,无论如何,一家人再也不分开了。春节过后,她们一家三口将举家前往新疆,期望来个大丰收。

“3年没见了,希望过年快点来,这样爸爸就能早点来到身边。”坐了20多个小时的车,黄诚植却说一点都不累。

孩童眼中的世界总是充满温情。

“妈妈,我小时候就是吃了就睡睡了就吃,真的是鱼变的吗?”15号车厢里,6岁的黄富华扎着细细的马尾辫,扑闪着眼睛,蹦蹦跳跳地拉着妈妈的手,纯真的提问把大家逗乐了。

黄富华一家是三峡移民,一家人生活在南昌市青山湖区一间出租房里,每月房租300元。妈妈在南昌一家宾馆当服务员,爸爸则在当地一家空调厂打工。今年春节,她们一家将回到阔别多年的重庆老家。

“妈妈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有时房间很乱,要收拾很久,妈妈很累。”黄富华说。

“妈妈上班辛苦,你有没有帮忙呀?”记者试着问。

“没有帮,我要先思考要不要练我的舞蹈……”黄富华拨弄着辫子嘟着嘴说,“一本正经”思考后的回答让坐在一旁的妈妈笑得合不拢嘴,一扫漫长归途的疲惫。

穿山越岭、驶往回家方向的K787次列车,既承载了“小候鸟们”的梦想与欢乐,也见证了一代“老候鸟们”的奋斗和辛苦。

由于没买到座票,年近50岁的建筑工人沈跃清和工友在南昌一上车,便早早地用拆开的纸箱、被褥等“占”好了车厢连接处一方处所。

K787次列车运行了10年,沈跃清也坐了10年。沈跃清回忆,过去从南昌始发去成都的车次更紧张,一到春运连火车门口、过道都站满了人,有时不得不翻窗挤进来。现在车次和线路都多了,但为了省钱,他还是选择坐普速列车。

“干不动了,也就回家了。”妻子在家务农,自己在外起早贪黑、辗转各个工地辛劳了大半辈子,“10年前,儿子还在上学,现在已经成家了,我也放心。”沈跃清说。

和沈跃清一样选择坐普速列车回家的“老候鸟”还有很多。

2月1日上午,52岁的张元芬抱着4个月大的外孙“淘淘”从温州坐火车,站了一晚来到南昌,中午接着换乘K787次列车回重庆梁平。在温州一家鞋料厂打工10多年的张元芬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老爸老妈在家经常生病,自己在外很难每次都回来照顾,有时候只能打打电话。” 张元芬一边哄着“淘淘”一边跟记者说,思念之情经常只能埋在心底。

启程之前,和往年一样,张元芬给父母买好了新衣裳,迫不及待地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打电话,说3日一回家马上去看他们,让他们把换洗的衣服留着让自己去洗……

春运路上,“小候鸟”与“老候鸟”的对话每天都在进行。


来源:新华社

闪电热点

阅读量:31.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