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探访山东濒危戏种:你听过聊城冠县的“蛤蟆嗡”戏么?

来源:齐鲁网

2018-03-21 11:34

发表于山东

5.jpeg

齐鲁网聊城3月21日讯 130年前,聊城冠县桑阿镇的苇园村,传出了第一声蛤蟆嗡的高亢唱腔。

这种地方小戏,由逃荒艺人从河北带来,吸收、融合了聊城当地四根弦、梆子的某些声腔,在村民之间传唱开来。

一时间,说是苇园,堪称梨园。

起初,小戏有调没谱,宛转悠扬。主要乐器是一把其貌不扬的板胡,拉起来音质低沉浑厚,远远听起来,竟像是农田里的蛙鸣一样。渐渐的,这种小戏就有了个幽默的名字——“蛤蟆嗡”。

3.jpg

上世纪三十年代,桑阿镇苇园村就有了蛤蟆嗡戏班。近年来,蛤蟆嗡的声腔唱调不断创新,走向系统和规范。放眼百年的起伏沉落,倔强的蛤蟆嗡从未停止过传唱。而如今,蛤蟆嗡正以一个新的面貌,从回忆里款款走来。

"蛤蟆嗡"戏虽然是地方小戏,但唱腔多变,板式丰富,有巨大的舞台潜力。这一特点,给新时代蛤蟆嗡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江北水城故事多,如果能用地方戏唱尽地方人、地方事,堪称一绝。聊城冠县文化馆原馆长董凤岗介绍说,这是我们冠县文化的一个特点,经过我们策划,觉得有我们冠县本土的地方戏,唱冠县的地方人物。

4.jpg

《琴心》是蛤蟆嗡对当代故事的一次尝试,讲述了两位检察官上门劝阻一位无理反复上访、闹访者的故事。把一出身边的新故事唱进一台老戏中,正在成为蛤蟆嗡出奇制胜的一个妙招。 戏剧演员廖素平说,听他们一“说蛤蟆嗡”,就是土得掉渣的那种感觉,所以刚接的时候,不愿意唱。“说实话,因为唱京剧唱习惯了,但是这一次因为是现代题材的,几位作曲的老师,吸收了好多新的东西。有点民歌的味道,听起来很美。”

2.jpg

每一个剧种都有一个改革升华的过程。“《琴心》也是在原版基础上升华一下,但里头的筋骨不能变,还得接地气,把筋骨甩了,没一点老东西了,就完全变化也不行,就不是蛤蟆嗡这个剧种了,”冠县超艺蛤蟆嗡剧团艺术总监梁云超自豪地跟记者说。


来源:齐鲁网

闪电视频

作者:闪电新闻记者 王雷涛 韩盼盼 聊城报道

阅读量:67.4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