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养心殿珍贵文物“摆驾”济南,精彩内容抢先看

来源:齐鲁网

2018-06-19 20:14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6月19日讯(记者 张伟 实习记者 张诗晗)记者从山东博物馆获悉,2018暑期重磅大展“中正仁和——走进养心殿展”目前正在筹备中,7月3日将正式亮相。据悉,该展览将以场景复原再现的展陈方式将养心殿展现在公众面前。观众与养心殿不再隔窗相望,将有机会近距离观赏文物,捕捉生活在历史另一端的封建帝王们在养心殿生活的点点滴滴。

1、养心殿外景  (2)_副本.jpg

养心殿外景

展览开展在即,今天让我们一起先走进养心殿最中心的部分——中正仁和殿,聊聊在故宫养心殿发生的有趣故事,感受此次展览展出文物背后的动人情节。

养心殿,清代八代帝王的起居之所

养心殿,位于故宫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院落主体呈“工”字形结构。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分明间、东暖阁、西暖阁三大部分。后殿宽五楹,房屋一间为一楹。正殿与后殿之间有一条穿堂相连接。院落两侧有东西配殿,为佛堂;院落的东面、西面有围房与后殿相连,使得整个养心殿院落呈现一个半包围形态结构。养心,取意于《孟子·尽心篇》:“养心莫善于寡欲。”,提醒皇帝要善于控制自身的欲望,滋养美好的心性品德。

养心殿明代已有,在明代,养心殿是皇帝起居听政之外闲居的宫殿,也是皇帝常常用膳的地方。到了清代,顺治帝曾两次入住养心殿,一次是在顺治刚入住紫禁城时,因乾清宫被烧毁,下旨居住养心殿;另一次则是在顺治患天花时,入住养心殿,直至去逝。到清康熙帝时期,康熙入住乾清宫,养心殿则作为造办处,负责造办各种御用物品,直至康熙四十七年造办处才全部移出养心殿。但此时的养心殿并未成为康熙的寝宫。从雍正朝开始,养心殿的功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康熙六十一年(1722)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于畅春园。按照规制,为大行皇帝治丧的27天内,嗣皇帝在倚庐身穿丧服居住,之后再正式入住寝宫。但是,守孝期满后,雍正帝坚持继续素服持斋,在养心殿守孝27个月。之后,雍正帝正式移居养心殿,养心殿自此成为皇帝寝宫,也因此取代乾清宫成为皇帝日常政务活动的中心。此后直至清末,这里一直是清朝政务决策地,所有的关乎军国大事的决策几乎都是在此处产生并宣布于天下的。

6、中正仁和纸匾_副本.jpg

中正仁和纸匾

中正仁和殿,养心殿正殿明间

雍正朝以后,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重要的一个区域,是政令的发出地。养心殿正殿明间便是皇帝召见大臣,商讨政务的地方。养心殿正殿中高悬雍正帝手书“中正仁和”匾,由此,正殿又被称为中正仁和殿。匾下为皇帝的红木宝座,前方设有楠木黄缎套案桌。宝座后的屏风上为乾隆帝御书“保泰常饮若,调元益懋哉”联。宝座屏风后面有两道门通向穿堂,分别写有“恬澈”“安敦”字样。宝座下方台基上陈设有甪端、香筒,台基两侧安放有书架。

养心殿在政务中发挥的作用与军机处是密不可分的。军机处由雍正帝创建,位于隆宗门内北侧,与养心殿距离很近,便于皇帝随时召见军机大臣。当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军机大臣从隆宗门外的军机处走内右门进入养心殿。清代有相应的官员引见制度,规定新上任的中级以上的官员也需要在养心殿接受皇帝的召见。届时,该大臣由其上级六部官员带领,六部官员从正殿左侧进入,跪在御座的左前方,被引见者跪在殿外台基上奏报自己的履历。

3、养心殿正殿内景_副本.jpg

养心殿正殿内景

清代官员的引见制度

清代有官员引见制度,中下级官员入仕选拔、升迁调补、降革处罚时,须由王公大臣等高级官员引领在此处觐见皇帝。

清代对官员的考核,文官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对京官的考核叫“京察”,对地方官的考核叫“大计”;对武官考核称军政。考核结束后,将京察、大计、军政结果优秀的部分官员引见给皇帝。

文官和武官分别引见。文官引见由吏部尚书、侍郎带领。引见之日,吏部将引见官员排班,一次引见五六人。引见时,皇帝在正殿明间升御座,引见者从养心殿正殿左侧门进入,跪在御座的左前方,将写有被引见人姓名、履历的绿头牌和引见折等物呈递皇帝。被引见者跪在殿外的台基上,奏报履历,然后皇帝与之交谈。交谈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公务,有时也叙家常。通过引见谈话,皇帝观察官员的身材相貌、言谈举止、人品德行,并用朱笔把评语、升迁降革意见写在引见文书上。皇帝的决定并不当场宣布,只是将绿头牌发给本人,令其退场。之后,皇帝会向主管堂官说明自己的意见,主管堂官据此撰写奏折,待批准后向引见官员宣布。

武官引见时,由兵部尚书、侍郎带领。引见前,先在东安门外考试徒步射箭与马上射箭,称为“堂考”,获得前三等评语“好”“中平”“平常”的武官方可引见,获得第四等评语“劣”的会受处分,失去引见机会。为体现朝廷重视武备的精神,引见时,武官要提前脱掉外褂,执弓北面而立并且引满弓箭,然后才跪奏姓名。如果遇到皇帝阅射,得射完五箭再跪奏姓名。其他规制与引见文官大致相同。

6、明间宝座后紫檀木刻乾隆书字纹围屏_副本.jpg

明间宝座后紫檀木刻乾隆书字纹围屏

“中正仁和殿”的文物陈设

1、“中正仁和”匾和诗文围屏

“中正仁和”匾为雍正帝御题,横匾木骨包锦边框,屏心镶锦边,上书”中正仁和“四字,中钤朱文“雍正御笔之宝”。“中正”“仁”“和”,这些概念在儒家经典中很常见,大意是要实行中庸之道、施行仁政、内外和衷。养心殿自雍正开始,取代乾清宫成为宫内政治中枢所在,此匾四字点明治国理政之关键,高悬于明间正中,与其下屏风相互配合,足见两代君王孜求治道,可谓一脉相承。

屏风边座黄花梨木材质,三扇屏山字布局。屏帽及挂牙皆铲地线雕如意头为饰,中扇屏帽做双螭相对,两边扇上屏帽亦作出螭首。

中扇较宽大,用黄花梨木做阳线钩出子边,屏心为黑漆地,上嵌黄花梨木字乾隆帝御制诗《新正养心殿》:

“西师归振旅,东陆舒由庚。执徐奉执规,持躬凛持盈。

三白兆宿岁,万几简新正。闲中足养心,而予有所怦。

怀安岂良图,无逸斯元亨。自强励不息,善长时偕行”。

尾署“乾隆庚辰新正御题”。庚辰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之间,两次派兵平定准噶尔叛乱,一次平定回部叛乱,取得的成绩非常彻底,超越了他的祖辈、父辈。于是在乾隆二十五年的元旦,他写下了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他的高兴之情,另一方面激励自己自强不息。

 两边扇收窄,屏心文字则取自乾隆帝御制诗《新正西苑小宴外藩》中的一联:“保泰常钦若,调元益懋哉。”大意是保持安泰要常怀敬顺之心,调养元气要更加勤勉。

屏心背面为黑漆地描金竹石图,两边扇外侧又以站牙抵夹,以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屏扇之下为三接须弥式屏座,呈“八”字形,上下巴达马雕卷草纹,束腰雕拐子卷草花。此屏系为养心殿量身而制,造型与装饰皆服务于陈设场所的功能,屏心处用御制诗句直接阐发了关于政务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出自雍正以来,养心殿作为理政中心在宫中所处的独特地位。

4、清人画弘历朝服像轴_副本.jpg

清人画弘历朝服像轴

2、宫扇(一对)

宫扇由扇面和扇杆组成,扇面为菱形,扇骨从中间将扇面一分为二,下连接紫檀雕花扇杆。扇面由上下四层大小不一的孔雀翎羽状扇形结构装饰,最底部采用铜鎏金工艺,雕饰多个半圆纹饰排列组合成扇形,似孔雀展开的美丽颈羽,下接如意云头纹,云头纹正中有一高浮雕圆珠,似孔雀头。整个扇面孔雀羽翎展开如扇状,呈现孔雀开屏的华美景象。该宫扇置于养心殿明间宝座后两侧,是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重要陈列品和装饰物。

3、紫檀雕花甪端座与碧玉香薰(一对)

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专蹲风水宝地,是吉祥之兽。甪端形状怪异: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宋书·符瑞志下》记载:“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则奉书而至。”传说中这种神兽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只陪伴明君圣主。养心殿里用甪端,显示这里的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事,能做到八方归顺,四海来朝。故甪端式香薰是明清宫廷重要的陈设用品,表圣主在位。皇帝的宝座两侧常设有甪端与香筒,一般皆两两相对,器形也相对较大。

山东曲阜孔林中也有甪端。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由甪端拉车,它既充谋士,又当翻译。因此直到今天,很多学习翻译的人士对于甪端都很崇敬。

这里的一对甪端是用碧玉制成,用作香薰。下方底座用紫檀木,紫檀是一种高大的乔木,主要产自热带地区。木材坚硬致密,适于雕刻各种精美的花纹;颜色端丽沉稳,纹理纤细而富于变化,是制作家具的好材料。由于这种木材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成材大料极难得到,故被视为木中极品,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说法。我国有关以紫檀木打造器物的记载始于唐代。

4、碧玉龙纹香亭(一对)

此对香亭为铜鎏金重檐六角攒尖顶,重檐六角各缀铜铃。香亭壁以碧玉镂雕制造,呈圆柱形中空,外刻云龙纹,龙神态威严,身体健拔有力,不失灵动,有如出云海之感。亭座亦为铜镀金质,正六边形,每面开两幅嵌金二龙戏珠图案。座底为配重,灌有铅坨。本品为两件一对,放置于养心殿皇帝御座之两侧。

在明清两代的皇宫、园林、别墅的各正殿明间,都会有一组独特的陈设,即以宝座为中心,后有屏风,左右各陈设甪端、香亭等。这种陈设格局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此类陈设中,摆在左右的香亭必不可少,清代档案及文献中多称此器为“垂恩香筒”。每当皇帝升座时,香亭内点燃檀香木,香烟从香亭的孔洞内冒出,造成香烟缭绕、香气宜人的神秘气氛,由此借喻皇恩浩荡、垂及万民之意。

5、紫檀木边镀金竹林鹤兔图挂屏(一对)

挂屏两件成对,紫檀木边框,四角钉錾花铜叶,框上装一对如意头铜倒环。边框起双阳线,线内雕卷草拐子纹。屏心装玻璃罩,罩下以铜镀金片捶迭成浮雕状,一件为竹林双兔、一件为竹林双鹤;屏心一角上各有李侍尧书御制诗一首。此屏体量硕大,装饰富丽堂皇,尤其适于陈设在大殿明间两侧壁上。

6、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暖砚匣、笔架、水丞

暖砚匣为铜胎,长方形匣,下连铜镀金连珠如意云錾花纹底座。匣口处卡一铜制浅屉,内置二方极薄的端砚。匣内可储热水或炭火,以防冬季砚内墨汁凝固,故称暖砚。盖面和四壁均以宝蓝釉为地,掐丝镀金饰威猛的坐龙,周边环绕五彩祥云,底边饰海水江崖纹。座底中央凸起双龙,环抱阳文楷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9、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笔架_副本.jpg

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笔架

笔架铜胎,五峰山字形,或称为笔山。器表以宝蓝釉为地,两面均饰双龙捧缠绕绶带的卍字符,有祈愿万寿之意,顶有江崖,底饰海水。铜镀金连珠如意云錾缠枝花纹底座,座底中央凸起双龙,中间有阳文楷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9、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水丞_副本.jpg

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水丞

水丞铜胎,圆筒形。盖镀金,阴刻五只不同姿态的祥凤与缠枝花卉纹。器表以宝蓝釉为地,掐丝镀金饰双龙捧缠绕绶带的卍字符,周围祥云缭绕,底边饰海水江崖。铜镀金连珠如意云錾花纹底座,座底中央凸起双龙,环抱阳文楷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勺铜胎,中部微弧,宝蓝釉地上饰缠绕绶带的卍字符和江崖海水纹,上方为铜镀金浮雕式龙首,下方为半圆式勺。

9、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暖砚盒_副本.jpg

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暖砚盒

这组掐丝珐琅文房四宝应包括暖砚匣、笔架、水丞、镇纸(已佚)共四件器物,共同的特点是胎体厚重,造型规整,釉质细腻,镀金尤为厚亮,为清代宫廷珐琅制品中的精品。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中有一条长达五千字的记录,非常详细地记载了乾隆帝是如何从器形、大小、纹饰、布局、镀金等各方面提出要求和修改意见,造办处珐琅作又是如何按照皇帝的意愿不断改进,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制作完成九套完全符合皇帝心意的掐丝珐琅文房四宝,分别陈设于养心殿、太和殿、宁寿宫、上书房等重要宫殿当中,足见乾隆帝的认可和喜爱程度。

来源:齐鲁网

闪电热点

阅读量:75.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26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