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五四文学研究的开创者朱德发去世

2018-07-13 11:00

发表于山东

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朱德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7月12日18时40分在济南逝世,享年85岁。朱德发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2018年7月16日13时30分在济南市殡仪馆举行。

2.jpg

提起朱德发的名字,可能很多非业内人士并不熟悉,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他可是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也是山师大中国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

公开资料记载,朱德发的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流派与思潮”,尤以五四文学、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现代中国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见长。

山师大官方网站显示,他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曾任山师大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中文系副主任、山东省和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

朱德发潜心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是五四文学研究的开创者,他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概念,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之前被忽略的状况。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著述有《五四文学初探》《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中国五四文学史》等。他曾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等职。获曾宪梓教育基金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等奖励。1988年和1996年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3年荣获教育部“中国首届百名高校教学名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要搞学术研究,就要打开你的视野”

789.jpg


朱德发:所以要搞学术研究,就要打开你的视野,要抓住五四文学这个基点,既可以从竖向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大统,也可以从横向上来研究其他外国文学。

在五四文学的研究下,我大概花费了至少十年的时间,写了几部书。1982年写了一本《五四文学初探》,回答五四文学研究中我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1983年《茅盾文学思想散论》,也是五四文学思想;1986年写了《中国五四文学史》,是对五四文学研究总的思想和认识,可以说是我研究成果的总汇。在这之后,我对五四文学没有像前几年那么关注,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它,仍在关注五四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思考一些问题,进行细微的研究。1992年,我著作了《五四文学新论》,关于五四文学的研究我大概出了三部书,外界评价我“是五四文学研究的专家,是对五四文学的研究开创者,回答了五四文学相关的很多问题,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在我的著作里找到。”

是学者,亦是师者

多年来,朱德发始终坚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用专业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不断探索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理念,调整着学术视角。

朱德发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可以带动科研,科研也可以促进教学。“大学的老师应该是学术型的老师,不能是纯粹教学的老师。”他以自身教学经历打了个比方,“为什么我要写五四文学史?因为在我授课过程中,我的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有些当堂回答不了的问题,就需要之后再去探索,再去钻研,再去思考,这也就越研究越深入。”正是这种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和对现代文学研究的满腔热忱,朱德发的课越讲越精彩,研究越做越透彻,学术文章越写越严谨,这不仅让他的学生收获满满,他自己也因出色的科研和教学成绩荣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

朱德发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就在去年,82岁高龄的朱德发先生仍重回课堂,为博士生讲课。采访结束时,他寄语山师学子:“青年人应该志存高远,要有自觉成才的意识,立志成为一名创造型人才。还要拥有独立的意识和思想,热爱自己的专业。”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朱德发先生以一颗饱含热忱的赤子之心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孜孜求索数十年,一支笔,一张纸,一叠书,一颗独立思考的大脑,尽展学者之风范。

在《朱德发文集》第一卷的卷首语《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三十余载有感》中,朱德发这样感慨道:“虽然岁月催人老,但我忆起执教50多年从研30余年的峥嵘岁月却心潮澎湃,如果老天保佑我的身体与精神依然充满活力,那我将在学术园地里持续地自由播种、辛勤劳作和怡然收获,即使历史再出现曲折、再发生危机、再落进误区我也会无悔地走完自己选择的学术人生!”

朱德发:“我在山东师范大学半个多世纪了,从我的感受来讲,山东师范大学是实力比较雄厚的,潜在能量比较大,以培养师资为主的综合性的老校。山师大最主要的核心文化内涵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主多元’,主旋律的文化始终是山师坚定不移的方向。”

学生:“朱先生是一个有文化使命和文化担当的人”

朱先生执教60多年,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注重奖掖后学,关注青年成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宗刚教授是朱先生的学生,谈及朱先生对他的学术影响,他说:“朱先生给我影响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担当这种意识的培养,是我一生当中使我走向学术的一个关键点。朱先生不止一次向我们强调:‘知识分子要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这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文化担当和文化使命,要强化自己参与社会、参与中国的文化建设。朱先生的五四文学研究给我的感悟是最深刻的。在五四文学研究当中,他的正本清源、全力推进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学术声誉,启发着学生沿着朱先生的足迹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作为朱先生的学生,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朱先生是一个有文化使命和文化担当的人,总是不断激励鞭策他的学生。”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顾广梅副教授也是朱德发先生的学生。“1996年,我跟着朱老师读硕士,2004年读博士,算起来进入师门有差不多20多年的时间了。从我的中年到青年,都是在朱老师的注视下成长起来的。我觉得朱老师给我最多的帮助和对我人生最大的影响是从做学问、学术,最后升华到做人。他把我培养成为一位大学老师,一位学者。我的安身立命的东西都是老师给的,怎样做学术的方法和视野,基本素质的培养都是老师给的。”

当下,中国文学在不断发展,文学史的书写与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在朱德发看来,文学史的研究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2002年,朱德发提出“现代中国文学史”这一学科概念。他表示,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下,研究者需把眼光转换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学术视野。

(闪电新闻综合整理)


闪电热点

阅读量:36.4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29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