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临沂商城:坚持市场导向 西郊大棚蝶变国际商贸城

来源:齐鲁网

2018-08-20 14:01

发表于山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郊大棚是临沂商户经商的主要区域,也是临沂商城的发源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成长为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化商贸城,年交易额达四千五百多亿元。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感受西郊大棚的时代变迁。

早上5点半,家住河东区相公街道的王洪宪就开始在自己的摊位前忙碌前来,把衣服一件件挂好、铺开,开始了一天的生意,他告诉我们,从1988年第一次在当时的西郊大棚底水泥摊摆摊开始,30年来他一直坚持着这个作息。

华丰国际服装城经营户王洪宪说:“搬到这里以后也有空调了、也安全了,生意也好了。”

对于当年怎么开始做服装生意,以及后来整个市场的变迁,在商城做生意四十多年的王洪宪老人给我们娓娓道来。

华丰国际服装城经营户王洪宪说:“当时我们村有两个老人家做服装,看着都很好,都跟着他学开始做,想挣两个钱。”

改革开放之初,王洪宪想做点生意,但没地儿可去,就在新华一路摆起了地摊。

华丰国际服装城经营户王洪宪说:“做成衣服都去新华一路卖,新华一路到以后放不开了就到新华二路。”

到了1988年,听说西郊大棚底成立了固定市场可以做生意后,王洪宪赶紧到市场申请了一个水泥台子。每天他都会带着儿子一块到大棚底出摊。

华丰国际服装城经营户王洪宪说:“当时搬到大棚底以后,早上4:30就来,这里人相当多,当时做货的特别少,来到就抢货。”

王洪宪儿子王朝群说:“早晨一摆开摊以后,天还没亮,客户都来抢货,一个多小时都抢光了,生意非常好。”

大棚底作为临沂第一个专业批发市场,在建立之初经商条件十分艰苦。两米见方的水泥台子,四周尘土飞杨,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寒风刺骨。可对于像王洪宪一样的生意人来说,能有一处固定的场所,已经很有劲了。

华丰国际服装城经营户王洪宪说:“正好赶上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支持我们做生意,我们干的也更有劲了。”

政府的支持,让大家伙儿做起生意底气十足,生意也越来越火,名气也叫的越来越响。

王洪宪儿子王朝群说:“临沂这个市场是建设的最早,徐州的客户,临沂周边的客户都会到临沂来进货,我就光一个夏季就能卖10多万件衬衣。”

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2007年经临沂市政府批准,西郊大棚开始对老市场分三期进行提升改造,并更名为华丰国际服装城。改造后的商场精细的区域划分,高标准的装饰设计,从内到外极具现代气息。

华丰国际服装城经营户王洪宪说:“以前服装这款什么都有,卖帽子的、卖鞋的、卖袜子的都在这一个地方,现在都分开了,分到别的区了,这里现在只有成衣。”

现代化的商场,也对商户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产品要适应新市场,适应新的消费群体,所以大家都卯足了劲好好经营。

王洪宪儿子王朝群说:“现在服装生意好了。我在家里建了一个小服装厂,也上了流水线了,现在一年能做20多万件衣服,利润也还可以,生意还不错。”

从西郊大棚底到华丰服装城的变迁,临沂商城经历了“地摊式农贸市场—西郊大棚底—专业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中国临沂商品城”五个阶段,经过40年的培育发展,目前,临沂商城已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集群,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已经有134处,去年,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总额4550.76亿元。如今,临沂商城又提出了国际化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商城国际化为引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今天的临沂商城,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新时代。

临沂台 王玉亮 曹靖 兰山台 卞俊翔 河东台 朱孟仓 经开区台 宋秋辰

齐鲁网8月20日讯  

 


来源:齐鲁网
文章为创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临沂新闻

阅读量:33.0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