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5篇评论值得收藏!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2018-09-11 13:51

发表于山东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如何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传播君整理人民日报近期推出的系列评论,以供大家学习。

1

举旗帜,为国家立心民族立魂

越是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越要在千帆竞发中立主导、在百舸争流中立主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对于宣传思想工作,承担起“举旗帜”的使命任务,可谓基础中的基础、关键处的关键。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起强烈反响。“让党的声音占据舆论高地,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将工作做到人心上,让主流声音更加响亮”“更生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线上的热烈讨论,到线下的积极回应,涌动着一以贯之的主题,这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这是全世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以“鞋子论”说明制度要适合国情,以“笼子论”宣示制度反腐路径,以“两山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以“根”和“魂”倡导优秀传统文化……精妙的比喻、生动的话语背后,是立足历史方位、发展大局的深入思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才能让我们在风险挑战面前站稳脚跟、淡定从容,在迅速变化的时代赢得主动,凝聚起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的磅礴之力。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年均经济增长7.2%,年均脱贫人口超过1300万,高铁技术“走出去”,雄安新区“长起来”,全面深化改革搭起四梁八柱,“一带一路”倡议赢得世界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下生动的实践注脚。这也是我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最丰富的素材、最坚实的基础、最深厚的底气。只有把中国历史性飞跃背后的支撑力量讲清了,把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指导思想说透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宣传思想工作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任务。

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不仅书写了经济发展的“中国震撼”,更呈现着精神层面的“中国故事”。如果失去了思想导航和价值引领,那就会缺“心”少“魂”,最终迷失方向、失去命脉。正因此,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正是要继续书写立心立魂的中国故事,夯实我们国家的价值基座、赓续我们民族的文明血脉,让“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精神基因展现出更强大的魅力和更旺盛的生命力。

在信息时代,各种观点泥沙俱下,一些错误思潮也乘虚而入。有人鼓吹“共产主义虚无缥缈”,有人刻意歪曲历史、丑化英雄,还有人抱着泛娱乐化、泛物质化的态度。越是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越要在千帆竞发中立主导、在百舸争流中立主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举旗帜,绝不是凌空蹈虚、空洞表态,而是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发生“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化学变化。要打好我们的“一手好牌”,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找到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增强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

有人说,在亚历山大的行动里,能够发现亚里士多德。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思想的火炬,就足以烛照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前进方向和精神家园。这样的根与魂,正是我们不惧任何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是我们勇于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所在。

2

聚民心,振奋亿万人民精气神

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汇聚党心民意的合力,正是宣传思想工作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新时代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如何焕发新气象?如何激励新作为?当此中流击水之时,当此奋楫勇进之时,“更加需要坚定自信、鼓舞斗志,更加需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把“聚民心”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要求“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

要把握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个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聚民心”可谓是重中之重。从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报《向导》被赞誉为“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到长征路上《红星报》成为“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喇叭”,再到改革开放初期宣传战线冲破桎梏促成全党全国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宣传思想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看家本领和制胜法宝。今天的中国,已行进到新的历史方位,正如负重攀爬、中流击水。往前方看,前景壮阔,风光无限;往脚下看,每一步前行,都需劈波斩浪、越障排险。当此之时,更需要宣传思想战线把聚民心的职责使命落到实处,焕发出亿万人民的龙马精神,才能凝聚起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强大合力,才能推动改革激流勇进、发展乘势而上。

引领舆论最重要、最深刻也最艰难,心灵建设最宏伟、最高尚也最复杂。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亦是矛盾凸显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社会热点表现出很多新的特点。一方面,社会热点往往与民生有关,特别是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引导,一些孤立事件和民生问题很可能经过网络传播成为舆论事件。这说明,落实好聚民心的职责使命,不是唱高调、说大话,而是要针对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既要解决实际问题也要解决思想问题,才能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我们依靠着人民的生活的海洋,我们的富源是不愁枯竭的,问题只在我们应该每天去捞些什么。”胡乔木在革命年代曾专门为延安《解放日报》撰文,提醒新闻工作光会写文章“不顶事”,光有一套“新闻学常识”也不够,一定要既熟悉人民的生活和人民的心,也熟悉党的方向、政策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以柳青在陕西皇甫村蹲点14年创作《创业史》为例,说明文艺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汇聚党心民意的合力,正是宣传思想工作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新时代唱响团结人民、共同奋斗最强音,宣传思想战线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既是导向和立场问题,也是实践和方法问题。过去“一纸风行”的时代,“没有办得很好的报纸,则健全的坚强的党和国家的建设是不能设想的”;而今媒体格局、舆论环境、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里,聚民心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不断推进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创新,才能具有与亿万网民对话的能力,从而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凝聚起13亿多人的磅礴合力,不断向着既定的目标阔步前行。

3

育新人,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打开每个人心灵的窗口,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往往就能于无声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中国梦只有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中才能变为现实。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把“育新人”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任务,要求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怎样的时代新人,以及怎样培养时代新人,成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答题。

“时代新人”,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名称,一幅多么令人向往的画像。“时代新人”不是新在外表、外貌,而是新在内里、观念。从革命战争年代宣传鼓舞摆脱压迫、实现解放的抗争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倡导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契合时代需要的人才队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愿景,面对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任,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只有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等方面符合新时代要求,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伟大的事业需要与之同心同向的奋斗者为之奉献。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就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让理想信念的灯塔驱散精神的迷雾、照亮精神的家园。

有人认为宣传思想工作在做“虚功”,出不了“实绩”。其实,恰恰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最能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价值观念,进而影响一代人的行为习惯与人生选择。从单集短小精悍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激发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到制作精良的《大国工匠》传递出执着、奉献、精益求精的时代品格;从高校思想政治课创新方式方法完成“网红课程”转型,到“感动中国”“时代楷模”凝聚崇德向善、奋发有为的正能量,打开每个人心灵的窗口,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往往就能于无声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为民族复兴注入持久而深沉的力量。

立物易,立心难。思想的影响、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少不了“滴水穿石”的劲头,必须在“长”“常”二字上下功夫。这一方面需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踩实人生第一级台阶;另一方面,在线上线下相交融的网络时代,更需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形式和方法,把主流价值观融入“虚拟生活”。如今,在网络平台上,那些温暖人心的生活片段、浸润人心的文化元素,常常能获得更好的点击量,也说明了受众对于正能量内容的巨大需求。借助最新颖的传播媒介、新鲜的传播形态,主流价值才能浸润“网络原住民”的心田。

1956年,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工厂、科研院所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西迁的决定,义无反顾投身于西部建设的时代浪潮,书写下“西迁人”传奇,成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那个年代的“新人”,至今仍然散发着榜样的力量。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今天,我们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更需要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做好人心工作,激发千千万万时代新人的力量,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兴文化,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文化需求端的升级,要求供给端进行改革,为人们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个人而言,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之外,更渴望精神的饱满、心灵的充实;对国家而言,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正因为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把“兴文化”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要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文化的兴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

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如果不发展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军事都要受到阻碍”“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毛泽东同志的论述穿越时空,仍然振聋发聩。“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样的论断更代表着一种坚定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好这三种文化资源,就能为“兴文化”找到思想的宝库和精神的富矿。

虚无与解构无益于世道人心,必须立足于坚实的现实基座、深厚的价值底蕴,才能真正引发共鸣、浸润人心。回顾这些年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往往都是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意义的建构。比如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引来“90后”观众的“膜拜”,正因为它通过一个个可以触摸的细节,展现出文物修复者们对文化的守护;比如说电影《红海行动》取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是因为用视听语言展现英雄群像,激荡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才能创造伟大的文艺作品;刻意解构经典、制造低级趣味,甚至虚无历史、泛娱乐化、泛物质化,只会侵蚀人们的精神家园,最终被市场和受众抛弃。

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塑造着中国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可以在人心中找到具体的落点。近年来,从“故宫跑”到“文创热”,从博物馆人头攒动到好演出一票难求,从传统文化节目持续火爆到革命历史剧引来收视热潮……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经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井喷的文化需求让人欣喜,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兴文化”的机遇。文化需求端的升级,要求供给端进行改革,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为人们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滚滚延河水记录下一个政党气势磅礴的思想乐章。今天,繁荣文艺创作的秘诀,仍然在于“人民”二字,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每天都进行着新的实践、演绎着新的生活、创造着新的奇迹。精准扶贫写下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脱贫故事,创业时代涌现大量生机勃勃的企业,互联网每天都在寻找新的可能……立足中国大地、立足时代社会,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我们抒写的,就将是一部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史诗。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文化日益繁荣的中国,将不仅拥有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更拥有不可战胜的精神伟力。

5

展形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个真正的大国,需要在思想理念上拥有影响这个世界的力量,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 

“中国,和西方世界所试图描绘的完全不一样。”这是印度尼西亚女孩诗法·阿德里亚娜的切身感受。诗法漫游过中国许多城市,去年夏天,她介绍中国的短视频,引来国外网友热烈追捧。一件小事,既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真实的中国,也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仍然任重道远。

一个大国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乏精彩的故事,需要的是精彩的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将“展形象”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任务,旨在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需要宣传思想战线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一个真正的大国,需要在思想理念上拥有影响这个世界的力量。在这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当今年夏天北半球的持续高温引发全球变暖的热议,人们可以重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当网络世界不断爆出安全漏洞,不妨回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当一些地区的战争阴霾挥之不去,“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世界想象应该激起更多共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不仅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而且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亿多人民为着美好生活而奋斗,这正是讲好中国故事最深厚的土壤、最丰富的素材。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为各国读者开启了一扇观察和感知中国的窗口。世界对中国充满兴趣,正在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既能让世界更好了解真实的中国,更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全媒体时代到来,让我们有机会突破地理的阻隔、语言的障碍,向世界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多元的中国;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让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尽管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我们在传播理念、传播技巧、话语体系、传播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对外传播综合实力不强、发声能力偏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推动对外宣传创新,着力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才能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等问题,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

丝绸之路上,声声驼铃见证中西文化交融;郑和下西洋,滚滚波涛传递讲和通好、观风问俗的声音。自古以来,中国故事就不仅书写在典籍里,更记录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脚步里。从1981年中国第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创刊,到如今媒体纷纷“出海”、讲述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中国对外传播不断开启着新的篇章。以过往为序章,以使命唤担当,推动外宣工作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我们就能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新时代

阅读量:40.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46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