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5版

2018-09-14 11:24

发表于山东

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人民一起防治荒漠化、生产清洁水、发展生态产业……共谋绿色发展,创造绿色财富,提供绿色“一带一路” 建设更多“中国方案”,正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之举

“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在前不久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大写意”和“工笔画”的生动比喻,总结了“一带一路”的收获,瞩望“一带一路”的未来。过去5年,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绿色始终是“一带一路”这幅蓝图的底色。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楼兰国,因为罗布泊游移、过度垦种破坏生态平衡,“塞上江南”终被黄沙淹没;以“空中花园”闻名的巴比伦文明,则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土地沙化、盐渍化,终成空中楼阁。以史为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多重挑战,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非常强烈。

不过,随着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已成全球发展议程中的核心趋势与要求。2015年9月,联合国193个会员国通过《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具体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抓住了绿色发展这一各国发展的公约数。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能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有力支撑。以生态环保为切入点,可增进政策沟通;防控环境风险,可确保设施联通;提高产能合作的绿色化水平,可促进贸易畅通;完善绿色金融机制,可服务资金融通;加强生态环保国际合作与援助,可助力民心相通。

历史经验证明,在国际合作中,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会直接伤害国民感情,最终给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合作带来负面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不仅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动力,而且在完善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议题中都扮演积极角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建“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合作,更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推动“五通”过程中,绿色发展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体现在一系列制度安排中。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中国将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5年来的实践证明,“一带一路”正成为消减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现实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从塞罕坝到库布其,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模式和技术已输出到一些“一带一路”沿线饱受沙漠之苦的国家。

让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需要妥善解决由于国情、自然环境等不同带来的一些问题。一方面,“一带一路”涉及范围广,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各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有明显差异,有的以荒漠化治理为国家战略,有的以海洋生态环境改善为重点方向。面对多样化的生态需求,各国谋求绿色发展尤须取长补短,共建共享。

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环保法律体系、环境管理标准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有鉴于此,需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分享各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政策与实践,展开协调各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对话。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规范企业投资经营行为,合法合规经营,注意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这指出了企业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体量、数量、质量都在提升,我们要汲取其他国家一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因损害当地生态环境而失民心、失市场的教训。在“走出去”过程中,要遵守投资目的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强化生产经营环境约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人民一起防治荒漠化、生产清洁水、发展生态产业,打造优质产能绿色品牌。共谋绿色发展,创造绿色财富,提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更多“中国方案”,正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之举。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5版

新时代

阅读量:30.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4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