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言拉理】诗意与浪漫:中秋的传统与传统的中秋

来源:宣讲时间

2018-09-25 06:42

发表于山东

  挂在长空中的那轮皓月,往往让人生出无尽的诗意遐想,总想纵身一跃,飞入其间,或轻举衣袂,揽之入怀。于是就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了诸如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奇想。时值中秋,明月高悬,寄情思怀正当时。

  中秋节的传统——赏月时共话团圆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据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卷四“时序”所言,春秋时“晋平公始置中秋”。中秋最初只是一年中重要的时序标志之一,经过不断的沉淀与堆积,后来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有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习俗。在中秋团聚赏月的传统中,最浪漫的与诗意的事情,莫过于玩月赋诗了。据宋人朱弁在《曲洧旧闻》卷八中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则自杜子美以后,班班形于篇什,前乎杜子美想已然也。”又说:“第以赋咏不着见于世耳,江左如梁元帝江上望月,朱超舟中望月,庾肩吾望月,而其子信亦有舟中望月,唐太宗辽城望月,虽各有诗,而皆非为中秋燕赏而作也,然则玩月盛于中秋,其在开元以后乎?今则所在皆然矣。”

  可见,中秋玩月,流行起来是在唐玄宗开元以后,而玩月赋诗则始于杜甫。在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杜甫诗集中,杜甫的中秋玩月诗有两首,题为《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云:“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逢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其二云:“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沉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顷,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其后,中秋玩月赋诗,渐成风气,玩月所赋之诗,历代以来甚夥,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题材类型。其中有许多诗作精致婉妙,从单纯的玩月到借玩月写心抒怀、传情达意,精彩之作颇多。纯粹的玩月之作,如唐代刘禹锡的“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把中秋之月描绘得细致生动,透过他们的诗作,千年前中秋那夜的月亮,彷佛就挂在眼前。借玩月写心抒怀、传情达意者,白居易的《中秋月》就是这样的一首诗:“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于赏月之外而表达忧天下之心,可谓仁心同于皓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秋之夜都天气晴朗,有明月可赏可玩,宋代的诗人潘阆就遇到一个看不见明月的中秋夜,在等了又等之后,他只好失望地叹道:“待月中秋上古城,迥然光掩别宵明,野人望久翻惆怅,无奈浮云灭又生。”

  传统的中秋节——古文中见微知著

  《梦梁录》卷四《中秋》描写了宋时人们中秋节欢聚赏月的盛况:“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站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中秋赏月,人们不仅咏之以诗,写下许多绝妙好诗。也形之于小说,留下了许多中秋赏月的曼妙故事,这些故事往往从特殊的角度,呈现了传统的中秋节的浪漫与诗意。

  当逢中秋,无论生在何处,即便人在逆旅,孤身一人,或与陌生人相对,赏月也是必不可少的,虽少了亲人团聚的温馨,有时也别有意趣。《宣室志•周生》中周生途经广陵,住佛寺中时,时值中秋,便与三四客共赏明月,也颇快哉。更有如小说《圆观》者,在“山雨初晴,月色满川”的美好中秋夜,李源见到了死后再生的朋友圆观——一个十二岁的牧童,歌《竹枝词》而来,又歌《竹枝词》而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诣”。借传统的中秋佳节深厚的人文意蕴,诗意而浪漫地表现了朋友之间那种可以跨越今生来世的友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果今年的中秋有月在天,那就珍惜吧,与亲人团圆,与朋友相聚,共赏这一轮诗意与浪漫的明月。正如苏轼在《中秋月》中所言:“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作者: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熊明)


来源:光明网 编辑:张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来源:宣讲时间

宣讲时间

阅读量:24.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6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