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靠“版面费”经营的科技期刊,何来高质量?

来源:齐鲁网

2018-09-26 15:45

发表于山东

期刊.jpg

“很长一个时期,行政化配置刊号资源,考虑部门需要多于考虑学科发展和期刊产业需要。办刊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还存在一些不太必要的行政干预,连改个刊期都要层层报批。”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告诉记者。

上述这番话,道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在遭遇的管理尴尬,这也是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即“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学家说了算”,戴着“行政化”脚镣跳不了“市场化”的舞。更准确地说,是因为科学家缺席跳不了“学术舞”导致。对于科技期刊,科学家才是内行,少了科学家把关,刊物办得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其实,“科学家办科技期刊”与高校的“教授治校”有些相似。教授治校,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由教授阶层决定办学的方针大计,掌握学校全部或主要事务。高校的全部事物或主要事物,均与学术有关。因此,由教师中职称最高的教授组成行会团体,管理学校,维护学校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力,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无疑大有裨益,因为选出的教授代表算是内行。

而办学术期刊就像教授治校,稿件都来自于学术界,因此,科学家必须成为科技期刊当仁不让的“主角”。最起码,也应该改变当前行政化配置刊号资源的“惯例”,让科学家来决定刊号资源的配置。

当然,科技期刊该由科学家说了算,并不意味着科学家都去办科技期刊而荒废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果真如此,无疑是大材小用、舍本求末。而是在办刊的定位、方向、选稿等上必须采纳科学家的建议。例如,不仅要让出现科学家的名字出现在科技期刊“编委会”审稿的名单中,还要让他们参与管理决策。否则,科技期刊很难在原有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一步。

然而,就算科技期刊有了科学家的参与,就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也并不意味着管理顽疾就能根除。我国的科技期刊,除了少部分单纯是为了学术开办的期刊外,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解决科研工作者或高校教师出书难、发表科研成果难这类问题而创办,目前却遭遇了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一直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出版的三级管理体系。“所谓的质量管理则停留在编辑规范层面,比如错别字、印刷错误等,重点不是学术把关。”

由于期刊本身没有自主权,受到层层限制,想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向前发展,显得难上加难。诚如报道中那位期刊编委所言,“几年前我们就考虑出英文期刊,但由于领导意图、审批等原因,这件事现在还没做成。”可见,就算是科学家不缺席,提出了建议,如出英文期刊,可是面对行政管理顽疾,不也是无可奈何?而且,我国期刊不仅受制于主管、主办、出版单位,而且受属地化管理,“刊号资源流动极为困难,尚未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

可见,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过多,造成刊物的更新换代滞后,水平下降,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于是,有些期刊将经营权“转让”出去,而更多则靠“版面费”维持。如此,期待中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只能是一厢情愿,还想在国际科技期刊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正是国内高质量论文基本都在国外科技期刊上发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国内科技期刊的管理顽疾,是到了该剔除的时候。虽然科学家也做着一些工作,但管理问题不解决,再多的科学家参与,恐怕都无济于事。

(文/刘天放)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来源:齐鲁网

地评线

作者:刘天放

阅读量:84.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4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