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理所当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

来源:央视网

2018-10-11 14:13

发表于山东

这段时间,王继才夫妇默默坚守开山岛32年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开山岛很小,缺(淡)水少食,岛上基本都是石头,没有什么土地,而且时常受台风侵扰,被媒体戏称为“鸟不拉屎的地方”,他们一守就是32年,而且在王继才牺牲后,他的妻子王仕花表示还将继续守下去。这么艰苦,何以深深扎根?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王继才夫妇是英雄,是平凡的英雄。他们是平凡的,这不需要解释,但他们何以称为英雄呢?是因为他们把个人的平凡和爱我们这个国家、守卫国家利益联系起来了,我们的国家因为有无数这样的平凡者的力量汇入而伟大,每个平凡者则因为投身守卫伟大祖国这个神圣事业而成为英雄。

这让我联想到一部电视剧,叫《红色》。我看完这部戏后,拍案叫绝,拍的太好了,我甚至想象不出还能有别的电视剧比它更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红色》极为巧妙地讲了国家认同的问题,虽然这并不是创作者的本意。我还看了媒体对编剧导演的采访,他们的认识并没有到这个层面,但他们拍出来了。只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红色》的时间背景是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上海沦陷之后,空间背景是法租界,当时日本人没有进入租界,租界还保持着原有的秩序。这个片子最好的不是它的主线故事,而是对那个节骨眼下,租界内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的浓墨重彩的表现——小市民照过自己的小日子,搞对象,打麻将;混黑道的接着混,有的死了,有的爬上去了;做官的接着捞钱,想着怎么傍上日本人,投靠新靠山;夜总会里,歌照唱,舞照跳,等等。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也大概是同一个时期。

啥意思呢?国难当头之际,没有什么人关心国家危亡!没有人想着抗日!什么叫做一盘散沙的旧中国?那就是。旧中国为什么被欺负得那么惨?就是因为这一盘散沙的状况。

今日的中国之所以与旧中国不同了,是因为不再是一盘散沙,人民有了更强的向心力。王继才夫妇这样的平凡英雄,在我们国家并不鲜见,分布在各行各业,有人一辈子也不会为人所知。

我们需要弄明白,中国人何以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何以在内心生长出了爱国意识,有了对国家利益的认同?

讲爱国主义,讲国家利益,首先得理解国家和国家构建,所谓nation building。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现代的产物,在前现代,在完成nation building这个过程之前,人的认同对象并不是国家,反过来说就是,那时候“国家”并不能凝聚国民的认同感。

西方列强之所以在近代把中国欺负得那么苦,就是因为其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完成得早,所以能集中力量,以小克大。

在古代,国家认同淡漠的情况是普遍的。几千年前的《击壤歌》里就说,“帝力于我何有哉”,意思是皇帝老儿关我啥事儿。古时候的中央政府对基层的渗透力太弱,老百姓是感觉不到国家的存在的,对国家没有认同感是正常的。

人对乡土有眷恋,有感情,是很自然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对国家的认同不是天然就有的。在古代可以说,国家认同这个事情在读书人和普通百姓之间有很大差异,普遍百姓只知道家乡,只要求过太平日子,谁当皇帝无所谓,就像韦小宝说的,让老百姓有饭吃的皇帝就是好皇帝;读书人因为整天念家国天下的圣贤书,想象的空间更大,在乎华夷之辨。

即便是精英,认同的对象也不一样。秦已经大一统了,项羽还是只对复兴楚国感兴趣,对统一没兴趣,幸亏有刘邦横空出世,没有让大一统的传统中断。

还要有阶级视角。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一个精英集团,他们的利益跟老百姓的利益并不一致,皇帝姓啥,就是谁家天下,读书人是给皇家打工的。而老百姓只在乎能有个太平的日子过。

在这样的状况下,什么叫国家利益?国家的边界都搞不清楚(中国人讲天下),怎么界定国家利益呢?怎么会有爱国主义呢?只能有忠君、爱朝廷这个可能。

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是在毛泽东领导的革命进程中才完成的。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将侵略者从国土上驱逐出去,实现了独立。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人终于认识到我们都是中国人,因为西方列强把我们大家都当中国人欺负,这才有了国族意识,这一意识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进一步强化;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受压迫者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中国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感觉到这个国家是我们自己的国家了。

在那之后,中国人才建立起真正的国家认同。中国终于变成了一个有清晰边界的实体,是一个由疆域、人民、文化等要素共同组成的实体了,可以作为认同的对象了。这才有了“国家利益”这个概念可以附着的地方。

中国的国家构建虽然完成得晚,但比西方国家走得更远。西方民族国家是经由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其国家利益还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与劳苦大众的利益相背离。西方国家窝里斗,打世界大战,不是符合各国人民利益的吧?

而中国革命呢,把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合在一起了,毛泽东领导的国家构建过程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合一了。“人总是要死的,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因此,第一,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建立起来了,可以谈国家利益了;第二,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事实上是统一的,国家关照个人的利益,个人也可以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这样的牺牲(不一定是死亡),是重于泰山的。

以上叙述可以推导出:爱国不是自然而然的,为国家利益奉献也不是自然而然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我们今天讲爱国,讲维护国家利益,其实意味着很多,最最重要的还是对革命传统的捍卫与传承,维护好中国人民在流血牺牲中构建出来的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空洞地喊爱国口号,是没有意义的。什么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担当。

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毛泽东的这段话,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也讲给了在座的师生听,他还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必然是相互砥砺的,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必然是交织在一起的。口号不是爱国,能凝聚爱国主义情怀的,也不是抽象的作为文化符号的中国,而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来源:央视网

新时代

阅读量:29.0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