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拆弹专家“张保国:曾拆掉9个“土炸弹“ 扔地就爆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2018-10-19 09:05

发表于山东

张保国脸上总是保持着荣辱不惊的表情,无数次经历生死考验让他已经足以淡然面对生活带来的一切,无论是大悲,抑或大喜。

作为一个与死神零距离的排爆手,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排爆中队负责人张保国已经排除130多个爆炸装置和疑似爆炸物,每一次面临着的都是“爆与非爆”的生死抉择。

435.jpg

身穿排爆服的张保国

拆除爆炸装置

抉择就在一瞬之间

今年54岁的张保国与爆炸物品打了三十多年交道,部队的15年天天琢磨制式弹药和火炸药,警队的19年更是如此。“当年我在部队干得挺好,上世纪90年代济南建设突飞猛进,在城建施工中挖到很多废旧炸弹。”张保国说,当时济南公安没有专业的人才来处理废旧炸弹,就通过军区找到他,此后就多次参加公安的爆炸物品销毁工作。

1999年,张保国作为排爆专业技术人才从部队转业到济南市公安局,最初的任务是鉴定销毁废旧爆炸物。可是更为危险的任务随之而来。距离他转业仅一个月,1999年9月份,市中分局民警在玉函路某小区清查流动人口时,发现出租房里的一男一女比较可疑。现场,男的对女的悄声说:“如果公安敢揍我,我就炸死他们!”民警听到后,立即带离了他们,同时迅速将此信息上报市局。

来到小小的出租屋,张保国小心地翻找着男子口中说的爆炸物,“这是我第一次处置土炸弹,当时除了一顶钢盔没有任何防护装备”。

昏暗的灯光下,张保国的手电指向角落里的土炸弹——一个装满炸药的啤酒瓶。“嫌疑人竟然设置三种引爆方式,有鞭炮引火线点火的,有像手榴弹拉绳一样的,还有一种是直接摩擦引爆的。啤酒瓶外面还用胶带缠上了钢珠,一旦引爆,杀伤力不亚于军用手榴弹。”张保国此后又找到8个土炸弹。

第一次面对如此数量的土炸弹,张保国短时间无法确定炸药的性质,必须现场想办法破解。此时,他看到墙角有一桶水,就灵机一动,“把土炸弹放进水里泡,让引爆装置失效”。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9个土炸弹放进盛满水的水桶里,暂时消除了危险。

“后来,我来到郊外一个空场,将一个土炸弹扔出去,一落地就爆炸。”张保国当时就一阵后怕,“每一次处置涉爆现场,都是一次成长。至今最难忘的,依然是第一次排除这9个土炸弹。”

有了第一次排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排爆现场,每一次排爆仿佛一次生命的加持,张保国构建了强大的心理。“我们排爆时,如果判定为定时炸弹而引爆时间又不明,一般不拆,而是用水炮摧毁。可是很多涉爆现场需要提取痕迹物证,就需要我们拆除爆炸装置,抉择就在一瞬之间。”

意外被烧伤

住院三天又出现场

当排爆一个接一个成功,一场意外突然而至。2005年3月2日,张保国带着排爆队员将废弃弹药运往山里销毁。当张保国在给媒体记者讲解如何销毁时,废弃弹药中的老旧发烟罐突然起火。张保国大喊一声,提醒身边的人迅速撤离,紧接着冲到火药堆旁踢飞了发烟罐。但他还没来得及跑开,火药堆就蹿起了十米高的大火,将他包围。

“我接到电话说保国受伤了,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来到医院,看着他的脸被火药烧得又黑又红,肿得比脸盆都大。两只手已经缠满了绷带,指尖还有黑黄色的液体渗出。”至今,妻子李静回忆起来依然眼含泪光,“当时就想只要活着就行,以后不能再干排爆了”。

“情绪肯定失落过,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不干了。我是科班出身,干排爆必须让懂行的人来做才能加大保险系数。”2005年5月2日出院的第三天,尚在康复治疗期的张保国得知某医院发现爆炸可疑物。

“来车接我!”当时他的脸上刚刚长出新皮肤,一接触阳光照射就会过敏红肿,双手的伤口也刚刚愈合,还缠着厚厚的绷带。但他知道仅有的三个队员处理一个现场非常困难,自己在现场起码可以指导一下,关键时刻提个醒。于是,他和大家一起研究方案,指导操作排爆机器人和其他装备,圆满地完成了鉴定排除可疑物的任务。

最大的愿望

退休陪瘫痪的母亲

此后数年,他成功处置长途大巴爆炸装置、物流公司爆炸物、鉴定泉城路某大厦爆炸物,排除泉城路一家电商城爆炸可疑物。其专业知识和排爆水平受到全省乃至全国同行的认可,并且多次外出授课和到省内其他城市协助处置爆炸装置。

“我年纪大了,现在就是有两个愿望,其中一个是在特警支队培养出一两个主排爆手,让年轻人顶上来。”张保国指着身边的特警陈龙说,“这小子身上有这股潜力”。“我跟着师傅学习了5年的排爆技术,直到2016年才亲自上手拆除疑似爆炸装置,是师傅看到危险性不大让我来的。”陈龙说,在他拆除的时候,张保国身子在树后面,头一直伸着盯着他,这让他有信心完成了那次排爆任务。

在张保国心目中,最亏欠的是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那次意外受伤的事情最终没有瞒过老人。当时60岁的母亲匆忙来到医院看到我的样子,非常难过。怕她过度伤心,第二天就把母亲送回老家陵县,结果回到家的第二天就栽倒在地上,从此半身不遂。”言语间,张保国眼角泛着泪光,“等我退休了,一定回老家陪陪老人,可那是6年之后的事情了。”

记者杜洪雷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济南新闻

阅读量:109.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2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