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关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人民日报

2018-10-21 05:35

发表于山东

10月17日是我国第五个扶贫日,也是第二十六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习近平同志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咬定目标加油干,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我们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树立什么样的工作作风、采取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编  者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1日 05 版)

有效应对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人民观察)

刘永富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1日 05 版)

内容提要: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阶段后,我国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逐步建立起脱贫攻坚制度体系,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从现在到2020年,只剩下两年多时间。从取得决定性进展到实现全面胜利,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真抓实干、齐心协力、尽锐出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攻克最后堡垒,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4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将脱贫攻坚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真抓实干、齐心协力、尽锐出战,坚决攻克最后堡垒,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阶段后,我国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逐步建立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经过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贫困县由832个减少了153个,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贫困地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多万公里,解决了1400多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易地扶贫搬迁870万贫困人口,危房改造700万贫困农户,自然村通电接近全覆盖,71%的自然村通上宽带,完成9.7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累计救治420多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改善。

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集中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有效促进了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贫困地区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培育壮大,发展动力明显增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和退耕还林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认真落实扶贫有关干部政策,截至2017年底,累计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43.5万名,驻村干部278万人次。组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贫困退出和大规模轮训,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深化扶贫领域改革创新,逐步建立起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从现在到2020年,只剩下两年多时间,脱贫攻坚已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脱贫攻坚战从取得决定性进展到实现全面胜利,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深度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18年9月,全国仍有670多个贫困县没有摘帽,其中有23个地市州贫困人口超过30万,5个地市州超过50万,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三区三州”贫困发生率高达14.6%。2017年底各省区市确定的334个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达11.3%,有1.67万个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比全国贫困发生率3.1%高出好几倍。近3年,贫困县和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平均每年下降3—4个百分点。照此速度,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将十分艰巨。

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较大。截至2017年年底,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分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2.3%、14.4%,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7.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6.6%。特别是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陈规陋习尚未根本转变。随着贫困人口总数减少,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占比从2015年底的11.3%上升到2017年底的13.2%,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

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教育培训、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还存在不少短板。而且,在这些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成本高、难度大,实现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难度仍然不小。

扶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屡禁不止,频繁填表报数和层层评估检查加重了基层负担。脱贫进度和脱贫标准把握不准,急躁情绪与消极拖延现象都有,盲目提高标准和随意降低标准并存,弄虚作假、数字脱贫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贯彻精准方略存在偏差,有的发钱发物“一发了之”,有的统一入股分红“一股了之”,有的低保兜底“一兜了之”,而激发内生动力不够。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问题仍然存在,乡村两级“微腐败”多发,资金闲置浪费和使用不精准、效益不高问题突出,还有个别地方打着脱贫攻坚旗号过度举债。

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有效应对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供了政策指引。我们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中央统筹重点支持“三区三州”,各省区市集中力量解决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脱贫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支持力度,着力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为稳定脱贫创造环境和条件。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和预警评估,开展工作督导。对深度贫困村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吸引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不走的工作队”,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提高精准扶贫的精准度有效性。在精准识别方面,要继续完善建档立卡,确保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加强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为宏观决策和工作指导提供支撑。在精准帮扶方面,要强化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选派和管理,着力解决驻村帮扶中选人不优、管理不严、作风不实、保障不力等问题,更好发挥驻村干部脱贫攻坚生力军作用。在精准施策方面,要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对强劳力全劳力,要引导他们发展产业和转移就业,促进其稳定增收脱贫;对弱劳力半劳力,要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为他们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提供帮助;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病人残疾人,要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在贫困退出方面,要按照贫困退出标准、程序严格评估,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对摘帽贫困县、贫困村和脱贫人口,在攻坚期内相关扶贫政策要保持稳定,切实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组织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继续加大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的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长远的治本之策,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均等化程度。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改善提升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医疗保障措施,提高特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补齐基本医疗短板。

解决扶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从加强思想教育、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执行制度、强化监督问责、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等方面入手,着力纠正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等问题,坚决纠正和制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加强专项监督、社会监督,继续实施严格的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开展常态化督导和经常性约谈,加大对扶贫领域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努力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高基层干部脱贫攻坚能力。

谋划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力度不减。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措施,优先在脱贫摘帽县村实施,保持政策支持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将是长期任务。要尽早谋划2020年后的减贫工作,及时研究现有阶段性政策向2020年后过渡,向着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目标继续前进。

(作者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大家手笔)

郑传芳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1日 05 版)

党的十九大将脱贫攻坚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中央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的作风建设年。认真研究精准脱贫与作风建设的内在联系,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5年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年均减贫1370万人,减贫规模前所未有。

从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看,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作风建设作保障。加强作风建设,需要清醒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大力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1000多万,而且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是我们这一代党员、干部肩负的历史使命。完成好这一历史使命,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自哪里?来自党性原则,来自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感情,来自党员、干部的岗位职责和道德操守。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严格按照既定时间表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要有决胜攻坚的顽强意志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压紧压实责任,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努力提高脱贫质量,使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发挥实效。

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要坚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解决扶贫产业选择上闭门造车、扶贫项目设计上好大喜功、扶贫工作开展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问题。脱贫攻坚贵在精准,考验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干事能力。蹲点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要同贫困群众打成一片,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基层情况,扎根田间地头提高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精简会议文件和填表报数,让基层党员、干部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办实事、解难事上,注重保护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干劲,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脱贫攻坚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要抓住精准这个“牛鼻子”,狠下一番“绣花”功夫,不断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努力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性工作,集中力量解决扶贫领域责任落实不到位、措施不精准、资金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不实等问题,力求做到精心、精细、精确、精密、精致、精美。这些都离不开奋斗精神、拼搏意志以及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需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探索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不断提高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实现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程精准高效。

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还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专项治理,将发现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作为巡视巡察工作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严格扶贫资金审计,对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强占掠夺等行为严惩不贷。大力营造和推动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浓厚氛围,让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作者为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增强底气 激发志气 提高勇气

“志智双扶”提升脱贫内生动力(有的放矢)

唐任伍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1日 05 版)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志”“智”内因,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培育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巩固“输血”成果。给钱给物能解一时之贫,扶志扶智才能拔掉穷根。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实际上是用“志智双扶”增强贫困群众底气、激发贫困群众志气、提高贫困群众勇气,提升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以“志智双扶”提升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薄弱环节和最大难点,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发扬钉钉子精神,润物无声地感召,滴水穿石地坚持。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志气。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扶贫先扶志,关键在于教育引导,增强贫困群众致富的自信心,促使贫困群众不甘贫困,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在扶贫和扶志相结合的过程中,广大从事帮扶工作的党员、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不但要驻村入户,而且要融入贫困群众之中,一对一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既把中央和地方的扶贫政策、扶贫物资送到贫困群众的家中,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心贴心地服务,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又把志气和信心送到贫困群众心坎上,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

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习近平同志指出,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之计。扶智重在教育。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紧紧抓住教育扶智这个根本。要统筹相关财力资源,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金支持力度,把资源向教育脱贫任务较重的地区和定点村倾斜,打好教育脱贫歼灭战。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动员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贫困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开展远程教育帮扶,资助贫困地区教师到发达地区接受培训。既要扶“今天”,更要扶“明天”。可以采取免、减、奖、贷、助、补等方式,确保每个贫困孩子都有学上、上得起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培训,让贫困群众学得一技之长,是帮助其脱贫最有效的途径。培训不能大而化之、大水漫灌,而要按需配菜、精准滴灌。在培训开展前要进行调研,充分了解贫困群众的所思所盼、所需所求。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量体裁衣,真正发挥培训功效。要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讲习所、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惠农积分超市、校企联合培训等扶贫创新举措,既畅通贫困群众了解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渠道,又帮助他们掌握法律法规和科学种养技术。应认真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全面免费敞开,让他们“一技在手,脱贫有望”。还可以组织部分贫困群众走出去开阔眼界,让他们在观摩实践中长见识、增本领。

改进宣传引导方式。越往后,脱贫攻坚的任务越艰巨。要积极改进宣传引导方式,努力营造齐心协力精准脱贫的良好舆论氛围。紧贴贫困群众的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宣传引导工作。比如,可以通过戏曲、山歌、相声、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大力传播正能量。又如,可以采取典型示范、物质激励等方式,鼓励尚未脱贫群众对照标杆、学习标杆、看齐标杆,让贫困群众当主角。同时,重点抓好手段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善于运用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采取富有时代特色、体现实践要求的方法,不断增强宣传引导的实际效果。“文者,贯道之器也。”宣传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始终是改变贫困群众的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要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穷自在”和“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观念,调动他们主动脱贫、艰苦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

新时代

阅读量:20.5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