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鲁南文化之美|枣庄阴平毛笔:传统手工108道工序,只为做好一支笔

来源:齐鲁网

2018-10-27 15:51

发表于山东

编者按:

讲好枣庄文化故事,唱响枣庄文化好声音。10月26日至27日,“发现鲁南文化之美——第二届全国网络媒体枣庄行”活动举行,来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光明网等国内重点新闻网站,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等知名商业网站以及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客户端的编辑记者,走进枣庄薛城区、滕州市、山亭区、市中区、台儿庄、峄城区等地,采访体验鲁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开启发现鲁南文化之旅。

10月27日下午,“发现鲁南文化之美——第二届全国网络媒体枣庄行”采访团一行来到枣庄峄城区,参观鲁笔博物馆,走进书源笔业毛笔制作车间,探秘千年鲁笔制作工艺。

齐鲁网10月27日讯(记者 张伟 李永文)近年来,枣庄峄城区阴平镇紧紧围绕丰厚的文化资源,深入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出女娲始祖园、大枣生态园、乡情爱情园、鲁笔博物馆“天地人和”(三园一馆)的乡村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建设。其中,鲁笔博物馆正是“天地人和”精品旅游线路上的关键一环。

提到鲁笔,不得不提阴平毛笔。阴平毛笔起源于东汉,从隋唐、宋元历代传承,早期均为家庭作坊。到1967年建立枣庄毛笔厂,实现规模化生产,2000年更名为枣庄书源笔业有限公司。为传承非遗技艺、聚焦文化创意、发展旅游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于2017年顺势而立,正式启动鲁笔博物馆项目。

走进鲁笔博物馆,形式各异的“文房四宝”映入眼帘。特别是收集与珍藏的古代毛笔制品,让人“大开眼界”。

DSC_8673_副本.jpg

历史悠久,代有杰人各领风骚

鲁笔,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江北地区毛笔制造领域的重要流派,该群体将制笔与用笔巧妙结合起来,融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审美特征。自“笔圣”蒙恬起,鲁笔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代有杰人,各领风骚。

1978年临沂市金雀山西汉周氏墓群中出土有竹杆“鲁笔”,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鲁笔实物,堪称鲁笔的“活化石”。同年冬天,在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发现的一块东汉嘉平三年残碑,字法完整,字迹遒劲,在东汉隶书中极具有代表性,侧面印证鲁笔技艺在东汉时期日趋成熟和完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03年出生于临沂,5岁时南迁建业。清人梁同书《笔史》记载,“王羲之常自制笔极佳,廋稚恭求而不与”,说明王羲之幼时除却学习书法之外,自己也研究毛笔制作,中国书法也由此掀开了制笔与用笔完美结合的新篇章。

DSC_8663_副本.jpg

北朝时期邹城四山摩崖石刻闻名已久,唐朝一代书法亚圣颜真卿也非常重视毛笔的选择,颜鲁公的浩然之气造就了鲁笔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基础。鲁笔在宋代进入了一个真正的高峰期。史料显示,宋代鲁笔制作的重镇主要在鲁南地区,这一时期的鲁笔制作可谓异军突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自清代乾隆年间至今,鲁笔制作逐渐进入高度繁荣的鼎盛期,这一时期以阴平刘氏鲁笔为主要代表。刘氏鲁笔秉承黄庭坚倡导的“非为贫而作笔,故能工”的文化理念,不为利益所驱,探索出一条精益求精、扎实稳健的艺术道路。 鲁笔制作延续至今,1996年,刘氏毛笔的第九代传人刘慎海任枣庄毛笔厂厂长。他曾远赴北京、湖州等地学习先进的制笔工艺,并与家传技术相融合,制笔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传统手工108道工序,只为做好一支笔看着毛笔虽小,但它的制作工艺却十分讲究。在枣庄书源笔业有限公司毛笔制作厂房,工人们正在按照流程制作毛笔。“除了电灯,基本看不到别的电动工具,制笔工匠们依然坚持使用老式的手工工具加工制作毛笔。而制作一支毛笔,要经过选料、撕毛,墩毛,脱脂,上毛,去绒,起毫,压亳,对寸,剪寸,拔毫,圆笔,盖毛,上灰,捆笔;选杆,截杆,拉头,挖眼,焊完,择笔,上角,刻字,包装等108道工序。”枣庄书源笔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DSC_8628_副本.jpg

书源笔业注册的“榴园”牌毛笔,具有“尖、齐、圆、健”的优良品质,2012年被认定为“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2015年毛笔制作工艺被山东省文化厅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枣庄书源笔业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探索对外出口模式,逐步实现自主对外贸易。目前,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年生产毛笔400余万支,种类300余种,产值5600万,利税600余万。企业自身发展同时,始终不忘肩负社会使命,成立扶贫车间,先后安置15名贫困户就业,确保贫困户年均收入不低于7000元。还与枣庄市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定向吸纳残疾人就业,解决了传统毛笔制作工艺后继无人困境。

来源:齐鲁网

枣庄新闻

阅读量:114.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