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乎”CEO来中国提问:美国能向中国学什么?

来源:齐鲁壹点

2018-11-05 07:51

发表于山东

10月31日,美国Quora公司CEO亚当·安捷罗正式入住知乎,并将他的“处女问”留给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美国互联网企业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Quora是由亚当·安捷罗和Facebook前雇员查理·切沃在2009年6月联合创办的问答网站,在知乎创立早期,被认为是中国版的Quora。这次,亚当·安捷罗来到中国同行的地盘,并且虚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不难看出,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中美两国微妙的关系。

由于同样定位问答社区,以及成立时间的先后,在知乎创立初期,经常被称为”中国Quora”。不过从现在来看,无论是在经营模式,还是在融资规模、估值上,最初的模仿者都已经后来居上。在中国网民心中,Quora也逐渐从“知乎原版”转变为了“美版知乎”。

这种转变为什么会出现?这不仅仅是亚当一个人想知道的答案。而在他的提问下面,不少中美互联网从业者也都进行了回答。经过授权后,歪歪也是选取了几条热门回答,同大家分享。

首先,就是中国互联网从业者超脱一切的干劲。

“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企业工作时间是 996,美国互联网公司更强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即使在当前社会,劳动时间仍然是战胜竞争对手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对于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程序员来说,工作时间长,自然也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当然,工作时间≠工作量。但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工作节奏之快、效率之高,也是美国互联网从业者所无法企及的。根据从业者介绍,美国互联网公司从提出需求,到确定需求,再到动工开发,一个多月的时间是至少的。但在中国,这种节奏是不被允许的。“最多两个星期,即使想法还不成熟,只要大体框架定了,工作就可以开展了。”

其次,就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对本地化工作的热衷。目前来看,美国产品来到中国,大多难逃水土不服的命运 ,十几年前,eBay就输给了淘宝,亚马逊的用户体验也很差,一些在美国活得很好的产品到了中国,却因为不熟悉中国用户的习惯悻悻而归。不过反过来,中国的互联网产品,从微信到Tike Tok,大多在国外活得不错。

亚马逊的购物页面被不少中国网友吐槽“难看”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对于技术的重视,这体现在他们对于脑力劳动者愿意开出高工资。而在美国,程序员、产品经理、文案创意者的工资虽然高于平均,但仍然缺乏足够吸引力。大量互联网企业核心人才只能靠外国移民填充,本土人才相对匮乏。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国拥有众多互联网网民,同时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的基础上的。“在美国,一个领域可能只有两三家企业,而在中国,即使在外卖、打车这种看似大局已定的领域,还有众多新兴公司想着分一杯羹,逼迫着行业领先者继续创新模式,力图保持优势。”

当然,不少人也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模式表示了担忧,认为中国也可以从美国学到不少东西。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于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

在美国,有着非常严厉的隐私保护法律来限制互联网公司获取个人信息,即使已经合法获取了信息,对其的保存、使用也要严格遵循法规。但在中国,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并没有跟上。而仅仅依靠行业自律,目前看来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并没有美国公司那样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种承担部分是出于更好的社会评价,也部分是出于企业家本身回馈社会的良知。而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更多的还是从社会索取而不是奉献。例如苹果公司,每年都会发布环境责任报告和供应商责任报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在对于年长员工上,美国公司也更加成熟。相比于中国互联网公司坚决舍弃35岁以上员工的做法,美国公司更多的是看中他们的经验,并让他们继续从事研发。因此,在美国,四五十岁的程序员随处可见,但在中国,上了年纪的程序员要么转行销售、管理,要么只能离开公司自谋职业。

对于亚当安捷罗来说,他已经拿到了足够多的答案,不过目前来看,中美互联网能在各自的道路上发展到今天的模样,与各自的国情是分不开的。例如,要在美国实行“996”制度,大概率会遭到工会组织的反对。而在中国主动减少对于个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被竞争对手甩开。

也许这些中美两国的差异,促成了亚当安捷罗来到中国,同他们在中国的孪生兄弟积极寻求合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高寒)

来源:齐鲁壹点

闪电热点

阅读量:86.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