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催生发展新动力 潍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大众日报

2018-11-06 09:45

发表于山东

改革开放40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位于潍坊高新区的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最早主要从事重型柴油发动机零部件制造,处于产业价值链末端,以来料来图加工为主,发展比较缓慢。最初,公司以“拥有自己独立自主总成产品”这一朴素的目标,开启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道路。2006年,公司开始进入国内还处于空白的8挡自动变速器(8AT)领域,开启了从产业价值链末端向高端的跨越。公司通过“以老养新,以新促老”的基本方针,历经10年艰辛,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率先实现了国内高端自动变速器的产业突破,获得行业第一个中国专利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助推企业完成了转型发展。自2016年以来,以8AT系列产品为平台的企业新动能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占据了企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零部件产品在8AT的“赋能”下,逐步完成升级改造,已连续三年销售年均增长超过30%。

以鼓励盘活挖潜、加强动态管理等方式,引导企业在原有土地上实施技术改造、增资扩产、发展转型,或由政府利用存量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实现新常态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累计有400多家企业实现“零增地”转型升级,节约用地2600多亩,降低用地成本3亿多元。2016年被授予全国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市)称号,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四个创新”示范点。

潍坊滨海区体制机制改革如同开闸放水,使一大批符合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等标准的干部脱颖而出,走到开发建设的前台上,让这块开发的热土迎来了活力与担当。2017年5月以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滨海区)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和“法定机构+市场主体”的思路,重点围绕“机构整合、岗位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四大领域,积极探索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潍坊滨海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滨海区在部门整合、人员双向聘任以外,在综合行政审批和执法、园区市场化、公司化运营、国企国资优化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构建了“大审批”“大执法”、园区“法定机构+市场主体”、国企“法定机构+集团公司”大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潍坊滨海体制机制改革模式。推动大部门整合、全岗位竞聘、KPI绩效考核、分配激励四大领域改革。适应了当前形势,滨海区改革推进快、改革影响广、改革成效好。

正是有了改革创新的开拓,潍坊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从经济总量看: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58.63亿元,是1978年的248.9倍,经济规模快速膨胀。从发展速度看:1978—2017年,39年平均增长12.2%,高于全省经济年均11.5%、中国经济年均9.5%的增长速度。”政府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在全省率先公布实施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累计下放市级审批事项189项。率先颁发全省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务卡制度全面实行,“三公”经费支出逐年下降。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去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3%;市区户籍人口达到191万,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0.15%。”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时期,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9%,城镇新增就业56.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9.9万人,实现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全市中小学标准化率提高到97%,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中高职与本科贯通衔接人才培养试点规模不断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在文化建设方面,2009年8月、2011年4月、2012年2月,三次被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2010年、2012年两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2013年、2015年两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2015年2月28日,在中央文明委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潍坊市以地级市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了潍坊人民十年夙愿。优秀传统文化有续传承,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潍坊市建市70周年。潍坊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一堂有意思的课 潍坊市发挥课程育人合力 创新德育一体化实践

□杨国胜 张蓓 侯君华

这是一堂探究《我与沂山》的系列课程。课上,围绕沂山的植物,孩子们从科学角度观察,从数学角度统计,从美术角度绘画,从文学角度描述,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深刻认识。针对沂山上的油松、柿子等大树古树被卖掉的问题,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分析背景、政策规定,探讨解决方案。课下,孩子们通过“禁挖大树古树,保护绿色文物”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生态问题的认识。

这是偏远的山区学校课堂上出现的一幕。海尔希望小学坐落于沂蒙山区临朐县蒋峪镇,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农村小学,他们的课程曾让不少来自大城市的教育工作者“刮目相看”。

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名单”中,也两次“点名”潍坊。2018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评选出了一批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典型案例,潍坊有16例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

以上都是潍坊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实践见证。在同一个地方,德育能形成优秀案例集群,并不多见。它们背后,是一个“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融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德育课程一体化体系。

2016年以来,潍坊市加强制度设计,大力开展立德树人制度创新。把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品质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以生活、综合、学术、传统“四化”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培养。制订《潍坊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方案》,形成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出台《潍坊市普通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实施评价工作方案》,从办学方向、制度建设、课程实施、组织保障、育人成效等5大方面制定16项评价指标45条评价要素,制定《潍坊市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实施评价负面清单》,全面深入推进德育一体化实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科育人是德育一体化的主渠道,课堂改革是“牛鼻子”。潍坊市根据国家新课改要求,全面探索高效课堂之路: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全面加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建设,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形成了“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质疑、点评讲解”四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将独立思考、质疑创新、互助合作、尊重他人等重要品质的培养贯穿于课题教学全过程。

在潍坊,课堂改革早已蔚然成风。潍坊市育华学校的孩子们发现,如今的英语课是越来越有意思了。小学五年级有一篇介绍英国巨石阵的文章,在这节课上,孩子不仅完成了英语听、说、读、写等知识学习,还了解了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世界文化遗产。课程融合不仅打开了全科育人的视窗,也让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深受学生欢迎。

让孩子们觉得有意思的不仅是语数英等主要学科……

作为普通的地级市,每年中小学生获各级、各类奖项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成果在20万件以上。成绩从何而来,一份数据让答案逐渐清晰:目前,全市92%以上学校开发了15门以上的活动育人课程,95%以上的学校开发了体育节、读书节、风筝节等特色课程;让每名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全市在册学生社团达到9871个;15.3%的学校拥有100处以上实践基地等。

音体美课程的开齐上足,社团的遍地开花,在潍坊,是有强硬后台支撑的。这个“后台”便是潍坊市多年来的“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中考招生制度,升学录取既有综合录取,也有特长录取、推荐录取。不必担心升学,学生既可用更多时间发展兴趣特长,也可用更多精力提升薄弱学科,让考试真正成为服务学生成长的制度。

教育满不满意,群众说了算。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年度经济社会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潍坊市民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连续多年名列全市各行业第一。

来源:大众日报
文章为创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再出发

阅读量:15.0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