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家乡的戏和先烈成就了《檀香刑》! 原创歌剧下月国家大剧院上演

来源:新锐大众

2018-11-13 00:47

发表于山东

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原创歌剧《檀香刑》将于12月4日、5日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这是继济南、潍坊、临沂、南京、青岛巡演之后的第16、17场演出。11月12日下午,著名作家莫言和《檀香刑》剧组主创人员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出席媒体见面会。

作者(左)和莫言合影

莫言先生畅谈了原著的构思以及改编歌剧和修改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他说,《檀香刑》小说创作经过了一个很长时期的思考,他一直觉得这是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素材,如果准备不好,匆匆写出来,就会留下永远的遗憾,小说实际创作于1999年,正式出版是在2000年。

莫言在发言

小说以清末德国殖民侵略山东半岛引发高密农民抗击外敌暴行的事件为背景,叙述了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被施以“檀香刑”过程中的情仇家恨。小说里的人物,莫言写成了“猫腔”戏班的班主。

主创人员合影

莫言说:“怎么让一段历史事实变成一部艺术作品?我的想法是一定要跟当地的文化结合起来,不是作为一个纯粹历史故事的讲述,一定要有文化含量,要有艺术含量,要形成中国小说的特色。大家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文学对我们这一代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产生了对西方文学的模仿和依赖。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意识到,一定要反思西方文学对我们的影响,要在学习中摆脱一些东西,努力要有个性特色、个人的东西,民族的东西,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占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这样的一个决心和创作方面的意向,我就等待机会,等待灵感的到来,突然就想到了高密的‘猫腔’(茂腔),它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个地方戏,对我本人来讲,很重要。……如果说我的家乡有什么声音,有什么音乐旋律的话,‘猫腔’(茂腔)就是我们故乡的音乐旋律。编剧李云涛也是高密人,他跟我一样深有体会。我就想,要把小说和地方戏曲结合起来,本身就成为强烈戏剧性的文本。可以说,这是一部戏剧化的小说,或者说是一部小说化的戏剧、戏曲。小说里的人物,本身也都是演员出身,他们的思维方法也都是演员的思维,到后来,他们甚至都混淆了是生活在现实当中或是在戏曲里面。‘猫腔’(茂腔)戏班班主孙丙在歌剧中有很好的呈现。就是因为我家乡这‘猫腔’戏,加上家乡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这两件事情捏合起来,促成了小说。”

作者(左)与莫言合影时不忘随手携带《大众日报》

小说出版后,在文坛引起比较大的轰动。好多人想改编,但都知难而退,改编难度很大,其中孙丙受酷刑的展现,就是难题之一。莫言说,其实,孙丙受刑的过程完全可以处理掉,一点不影响人物形象塑造。

“孙丙其实有一定启蒙意义,他可以逃脱的,但是他没有,他也有机会在受刑台上保命,但都拒绝了。像谭嗣同一样,为了唤醒愚昧的民众,为了国家正道、尊严和荣誉,宁愿丢弃生命,在歌剧中也有很好的表现。”莫言说。

莫言透露,歌剧创作过程,他和编剧、作曲家李云涛进行了反复打磨,一遍一遍的修改,让歌剧变得越来越精粹,从每一句唱词,到每一个字眼。“现在这部剧,脉络比较清楚,重点比较突出,矛盾也非常强烈,小说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了,用一小时50分钟,用歌剧的方式,把我在小说里要表达的都表达出来了,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一部歌剧的呈现,是群体的劳动,不像作家的个人化劳动,歌剧耗费了诸多人的心血,也调动了大家集体的才华,每个人在奉献着各人的才华,各人的才华,变成了集体性的才华。”

莫言看过一次彩排,看过两场演出。他说看了台前幕后,感慨万千,艺术创作是艰苦的,也是幸福的,愉快的。

除了“猫腔”(茂腔),歌剧还大胆运用山东琴书这种传统说唱形式与歌剧构成双重叙事结构,并在旋律、和声等方面吸收了山东地方戏曲茂腔的艺术特色,以塑造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特色的人物角色性格,更有效地推动歌剧的戏剧性发展。对这样的处理,莫言为之点赞。

莫言最后补充说,这部歌剧,跟别的歌剧不同的是,创作主体、创作主要支持单位是山东艺术学院。把艺术院校的教学和创作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奉献出观众喜爱的艺术精品,《檀香刑》的创作是有益的尝试,这样的模式,应该大力推广。“一个作家有几部好小说,一个诗人有几首好诗,就奠定了他的地位。一个艺术学院,有一部好歌剧,一部好话剧,这个学院的历史就变得非常辉煌,不仅仅是教育史上的辉煌,更是艺术史上的辉煌,‘山艺’打造歌剧就是一个创新。”莫言最后说。

作者在发布会现场留影

(新锐大众北京11月12日电)

来源:新锐大众

闪电热点

阅读量:53.7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