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德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68亿元 可比增长4.0%

来源:闪电新闻

2018-11-20 09:51

发表于山东

2018年以来,德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和科技化转变,努力培育农业经济新亮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农村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全市农村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经核算,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6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290.9亿元,增长4.0%;林业产值12.6亿元,增长5.2%;畜牧业产值188.9亿元,增长1.2%;渔业产值15.6亿元,增长0.9%;服务业产值60.0亿元,增长15.2%。

(二)农业结构趋于优化

从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看,传统生产规模最大的粮食作物占农业比重呈下降态势,生猪、家禽畜牧业发展呈上升态势。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49.5:2.1:36.0:2.8:9.6调整为51.2:2.2:33.3:2.7:10.6,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7和0.1个百分点;种植业、林业、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7、0.1、1.0个百分点。从种植业生产内部结构看,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粮食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52.6%下降到48.1%,经济作物产值占比由上年的47.4%上升到51.9%。从畜牧业生产内部结构看,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和家禽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75.7%上升到81.7%。

(三)受极端气候影响粮食小幅减产

今年夏粮由于冬季冻害和4月上旬的持续极端低温冷害,再加上冬春连旱及成熟期的干热风影响,造成小麦穗粒数及千粒重均下降。全市夏粮播种面积818.2万亩,同比下降0.4%;产量361.1万吨,同比下降1.9%;平均亩产441.4公斤,比去年的448.4公斤减少7公斤,下降1.6%。秋粮生产受到7月中旬至8月上旬干旱和持续高温高湿天气的影响,部分品种玉米授粉不良,出现“秃尖”“花粒”现象;8月中旬两次台风的侵袭,造成玉米等高杆作物田间倒伏,产量下降。根据目前全市110个调查村秋粮调查测算,秋粮综合亩产535.1公斤,比去年同期调查数减少29.6公斤,减产5.2%。

(四)棉花、油料双双走低

初步统计显示,2018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23.9万亩,产量2.2万吨,因棉花种植费时费力,且近几年棉花价格偏低,故与前几年种植面积相比大幅下滑。油料播种面积4.5万亩,同比下降20.3%;产量1.4万吨,同比下降18.5%,全市油料作物以花生和油葵为主,这两个品种今年种植面积均有所下降。一方面随着棉花种植减少套种花生的也随着减少了一部分,另一方面虽然花生经济效益高,但重茬种植会导致病虫害多发,导致花生品质变差,产量下降。另外,今年武城县油葵种植减少的比较多,农户反映油葵收割大部分还是靠人力,当地收购以小油坊为主,未形成产业效应,经济效益不是特别高,不少农户改种种植机械化程度高的小麦和玉米。

(五)蔬菜、瓜果生产稳步提高

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蔬菜及食用菌生产种植,通过采取土地流转、扶持大户等方式,以发展设施农业和大棚蔬菜为重点,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加快,蔬菜、瓜果生产发展迅速。前三季度,蔬菜播种面积108.5万亩,同比增长1.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44.9万吨,同比增长1.7%。瓜果播种面积6.2万亩,同比增长0.2%;产量24.8万吨,同比增长1.1%。今年全市西瓜播种面积有所减少,香瓜(甜瓜)播种面积增长较多,预计未来瓜果生产总体比较稳定。今年清明期间,全国经历了一场50年不遇的倒春寒。4月7日,德州市大部分地区温度也降至零下,最低降至-2.6°,这场断崖式的降温使水果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冻害。据市林业局统计,大部分县(市、区)果树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受灾面积达1.6万亩,受害果树涉及核桃、葡萄、杏、桃、苹果、梨等,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核桃、葡萄和杏树,给果农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由于现在交通发达,瓜果蔬菜可以在不同的市区之间互相补给、互通有无,所以对市场价格影响不大。

(六)畜牧生产进一步好转

1、生猪生产趋稳。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市生猪存栏326.0万只,同比下降0.1%;累计生猪出栏454.1万只,同比增长0.3%,生猪生产保持稳定,基本未受非洲猪瘟疫影响。从8月7日开始,各县市区畜牧兽医部门对生猪养殖场(户)、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进行全面疫情排查,实行疫情每日零报告制度。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先后投入技术人员1685人次,排查生猪规模场21401个,屠宰场331个,无害化处理厂36个,经排查全市范围内没有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目前,全市养猪业生产井然有序,养殖场户情绪稳定,生猪及其产品市场价格均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下半年进入生猪的传统消费旺季,价格普遍开始回暖;另外上半年猪肉价格跌入低谷,反弹上涨意图明显;再加之今年春季全市天气寒冷干旱,仔猪流行性腹泻疾病多发,死亡率较高,导致近期出栏批次生猪供给减少,价格上涨。随着猪肉季节性消费周期的到来,预计全市猪肉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2、禽类生产持续性增长。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家禽存栏5501.3万只,累计出栏11282.9万只,同比增长18.3%,德州扒鸡、大蔡牧业、中澳禽业等龙头企业带动家禽养殖市场发展,全市肉鸭、肉鸡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前三季度禽蛋累计产量32.9万吨,同比增长3.3%。进入四季度,气候转凉,禽蛋产蛋率增加,禽蛋供应有所增加,预计后期禽蛋供应趋向宽松。

二、农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 

(一)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4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45家,市级及以上225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443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0家、省级示范社247家;家庭农场达到2548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18家。截止目前,全市共打造各类涉农园区263个,23家单位入选2017年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创建省级及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省级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5个。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715个,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带动2.3万农户收益。

(二)品牌农业为农民增收装上“加速器”。品牌兴农,德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培育农业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全市各县市区陆续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362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8个、绿色食品96个、有机农产品65个。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中国名牌11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8个,省级著名商标72个。认定市级“放心粮仓”、“放心牧场”、“放心菜园”、“放心渔场”和“放心果园”等“放心农场”系列23家,为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树立公共区域品牌。

(三)智慧农业步入“现代农业未来谷”。德州市坚持用科技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7年10月份德州市首个集环境控制、材料科学、现代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百亩智慧农业大棚建成投入使用。大棚种植的番茄已采收上市,达产后全年每平方米产量约85公斤,是普通温室的3-4倍;年总产5100吨,产值8000万元;产品主要供应京津冀地区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世界500强企业。全市计划3年内建设30个同类智慧农业大棚,智慧农业大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种植方式的转变,更是传统理念的革新。

(四)依托龙头企业集聚区,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目前全市已覆盖粮食、油料、畜禽、果蔬、棉花、调味品、种子和木材加工八大产业,基本形成了以禹城保龄宝、禹王为龙头的功能糖产业,以庆云鼎力、乐陵汇源为龙头的枣产业,以乐陵飞达为龙头的调味品产业,以夏津发达、永乐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以平原福洋为龙头的玉米深加工产业,以武城英潮为龙头的辣椒产业等10余个特色产业集群。这一批具有德州特色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德州各地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与龙头企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初步形成了一个优势农业主导产业有一至二个大龙头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三、主要制约因素

(一)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今年自7月13日全市连续出现30日以上高温高湿天气,导致部分品种出现空杆(严重的地块占10%左右)或部分地块出现授粉不良现象。持续的高温高湿天气,降水偏少田间出现轻微旱象,进一步加重玉米雌雄不同步,不协调出现,导致玉米授粉质量进一步下降。受害表现主要为结实性差,雌穗出现花粒、秃尖现象,受害品种主要有登海618、郑单958和登海605。8月下旬受第14号台风“摩羯”和第18号台风“温比亚”带来的强降水和大风影响,全市农作物受灾(主要是农田积水、玉米倒伏)18.7万亩。受灾玉米出现生长受阻、授粉不良、茎折等现象,造成产量下降。占秋粮播种面积的2.5%左右,成灾(损失三成以上)4.9万亩,绝收(损失八成以上)0.05万亩。

(二)比较效益偏低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当前,农资价格上行、生产用工成本上升的趋势难以改变,粮食生产正逐步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吞噬了中央惠农政策给种粮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以种植粮食为例,每亩地一年的毛收入在2000元左右,但是扣除种子、化肥、农药、电费、燃料费、机耕机播机收费、黄河水费、其他费用(小农具购置、保险费、交通运输费用等),计1000元左右,最高纯收入为1380元。如果是租种别人的土地,还要加上每亩500元左右的租金,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

(三)动物疫病防治难度大。目前,动物疫病多变,混合感染普遍发生,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全市畜牧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户的防疫工作基本上是由养殖人员或外雇人员进行防疫操作,技术手段和水平不足,疫病种类多、变异快,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畜牧生产疫情防控成为困扰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水平低。蔬菜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深加工不足,产业链短,生产效益不高。畜牧规模化养殖虽呈逐步提高趋势,但畜牧养殖的从业人员以农民为主,养殖技能和水平参差不齐,养殖条件因陋就简,质量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技推广和从业人才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高,依靠科技提高种植业单产的能力不足,依靠科技提高畜牧养殖水平和疫病防治能力的任务还很重。

四、提高德州市农业竞争力 开拓农民增收新空间

(一)扩总量、重质量,提升全市农业竞争力。一是科学整合有限耕地资源,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二是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保证中心城区蔬菜供给,做到食在当地,食在当季。充分利用监测预警,逐步掌握“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的市场信息,利用“互联网+农业”全面推广全市特色农产品,借助电商销售平台,将乐陵小枣、西瓜等全市特色绿色食品推销出去,引导全市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全市农业竞争力。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一是要针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青黄不接”队伍老化问题严重,农技人员学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二是要发挥农业高校、科研单位人才做强势,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农业领军人才,农业杰出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通过政策扶持,解决返乡人才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融资、用地、服务、风险应对等难题,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技术,积极收集分析农业信息,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的能力。

(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发展优势农产品,打造品牌效应,根据各县市区品种特点和发展程度,因地制宜的确定发展思路,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重。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水平对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要发展大型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产业升级。三是持续推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业态,构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将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扩大规模、提档升级。

(德州市统计局)

来源:闪电新闻

德州新闻

阅读量:47.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4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