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4个世纪 侯营30余张地契见证了鲁西历史变迁

来源:聊城晚报

2018-11-20 13:51

发表于山东

任广弟展示任氏家族的老礼尚往来账本。

民国时期任氏家族的地契。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任氏家族的第一份地契。

最近,当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再到解放初期的30余份地契从东昌府区侯营籍、聊城农商银行干部任广弟的宝贝箱里打开时,让众人激动不已。泛黄的一份份地契记录着侯营那一方经济的交往,也折射了鲁西那一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

跨4个世纪地契

成鲁西经济史的活化石

说起30余份地契背后的故事,解放后侯营村第一位大学生、年届85岁的扎根青海高原的肝胆医科专家、青海省政协副主席任震宇(曾用名“任金生”)最有发言权。因为任广弟手中的这30余份地契,原来一直由任震宇保管,并且早年对这些地契做过相关研究。

任震宇表示,侯营村的任氏家族祖辈,早年间是从现在的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任堤口(原属东昌府堂邑县)迁过去的。任堤口(明末清初,任堤口叫鹤仙寨)任氏的老家曾在山西洪洞县。

侯营村任氏家族第一代祖爷任继申1731年带着“一担挑”的家产从任堤口逃荒到侯营村。在亲戚的帮助下,靠打短工、扛长工,靠卖苦力为生。任继申是个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勤俭持家的忠厚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积累了部分财产,购买了土地。于是,就有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第一份地契。

有了家产后,就有了生活的来源。家庭条件略有好转后,任继申为了任家后代兴旺,更加艰苦创业。家庭条件不好的他,没有手艺、没有文化,只能以务农为主养家糊口。他认为“民以食为天”,“有地就有生活保障,地多家业就能兴旺”的思想在那一代人的心里根深蒂固,所以,他有了多余的钱就置办土地。于是,嘉庆、道光年间,他又购买土地扩大自耕地,财产逐年增多。

任氏家族第二代任廷选以父亲为榜样,牢记家训,劳苦耕作,勤俭持家,开荒耕地,购买土地,不断扩大家业。当任氏家族传承到第三代任安邦时,已有土地近200亩,成了家大业大的家庭了,家庭生活比较富裕。从保留至今的地契中,可以看出,至少5份地契记录着任家购买土地的历史。

“一担挑”逃荒到侯营

扎根后交易第一份地契

记者发现,这30份地契中,每份地契纸张已经泛黄,有的地契甚至出现了部分破损,但每份地契的字体均是用小毛笔撰写的楷书或行楷,记录较为清晰。地契涉及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民国等多个时期。

最早的一份地契发生在1779年3月,这份地契尽管有些毁损,但基本内容是这样记录的:“立卖绝契黄慈菴周家之用,将杭家坟前南北地一段计地多少亩九分零六毫,情愿卖于……”地契标明了买卖双方的姓名、位置、地亩数和价格。

第二份地契是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发生交易的,内容是“立卖契孙廷栋因手乏用,将自己宅基一处上带堂屋三间、东屋平房三间、门楼平房两间,围墙俱全,西边朝路一条胡同,情愿卖于任殿生名下,永远为业……”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月初六的一份地契是这样呈现给后人的:“立卖契孙绍德因手乏用,今将家后园子一段,计地九分九厘六毛,情愿卖于任志名下,永远为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初六交易的地契是这样的:“立卖约人任凤林因无钱使用,今将本庄家前南北坟地两段,计北段三亩七分七厘,南段一亩六分五厘五毛,同中人说和,情愿卖于王兆吉名下为业……立卖约存证。”

30余份地契中,清朝时期的共8份,其余20余份均为民国时期及个别解放后的地契。这些地契横跨4个世纪,记录了侯营任家与本村或外村的土地交易。其中,多数为任家买入宅基或耕地,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份是任凤林于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初六将本庄家前南北坟地两段卖于孙家。从地契的内容反映出,任家作为侯营村的大户人家的起起落落,可谓是一方经济历史的缩影。

任氏家族在侯营

已繁衍生息10代人

“侯营任氏家族第三代任安邦不会管家,是个甩手掌柜。于是,请来不远的张楼老亲戚帮着管家。”任震宇说,清朝后期,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贩卖鸦片。当时的中国人愚昧无知,不知道这是这是灭亡国家的毒品,反而称之为“福寿膏”。亲戚管家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吸食上瘾,难以控制。这位亲戚管家为了自己享受,开始大量地变卖任家的土地和宅基。把任家的土地和3处宅基共卖掉了80多亩,给后代人造成了生活上的艰难。

任氏家族第四代共弟兄三个,分别是任凤林、任凤鸣、任凤岐,他们出生在清朝,生活在民国时期。这一代人仍然继承祖业,传承祖训,以农为主,兼做副业,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为了家业兴旺,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鲁西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旱灾,加上地碱瘠薄、蝗灾肆虐,庄稼收成不好。任凤鸣一家被生活所迫,全家八口闯关东谋生。任凤岐和其妻饿死在家里。

生活艰难的情况下,任凤林和他的两个儿子团结一心共渡难关。一家人男耕女织、齐心协力,想办法找出路,走上了以农为主、以副业为辅的道路。自创了做馍馍的手艺,开办了馍馍房,主要经营馍馍和包子,还把闲置的房子开成客商店——任家店,接待来往的客商。所经营的馍馍和包子传到了十里八乡。因为诚信经营、和善待客,任家店不久就闻名遐迩,越来名气越大,任家的生活也逐步富裕起来,在侯营村算得上是个好户人家。这个时期,任家前辈依然坚持“土地是农民生存命脉”的观念,有余钱就购买土地。所以,在民国时期发生的土地交易较多。从地契上看出,20余份土地交易来自于民国时期。

1947年初,聊城实施土地改革,普及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曾参加儿童团并受党教育的任震宇积极参与土地改革运动,他本人代表侯营村和孙楼村的张树行参加了设在山陕会馆的学习班。随后,国民党时期的土地证全部作废,共产党重新丈量每家的土地,按照新丈量的实际土地数,发给土地证。

从第一代到目前,任氏家族在侯营已繁衍生息10代人。从任氏家族创业、传承故事以及30余份地契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色彩浓郁的中国家庭故事,尤其是众多地契中记载的不仅仅是签约双方的权利和责任,还见证了清朝中后期到民国时期的土地交易的历史,反映了那一时期鲁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可称得上研究鲁西经济、文化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记者 陈金路 通讯员 任真


来源:聊城晚报

聊城新闻

阅读量:48.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