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发力公共文化改革与发展 24小时阅读服务空间进入规划

来源:闪电新闻

2017-09-14 07:05

发表于山东

文化部9月13日召开2017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解读了近期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和《“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等四部重要文件。

发布会上,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介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共中央中宣部、文化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底,全国市(地)级以上规模较大、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基本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落实法人自主权,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增强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实施方案》强调,要从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相关方职责、制定机构章程、规范管理运行、加强党的建设等五个方面明确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组织构架和运行管理体制。按照《实施方案》,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分为试点阶段、深入实施阶段两个工作步骤。

《“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策部署,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指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指出,公共图书馆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要求,以完善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丰富服务内容、强化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能为重点,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服务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同时《规划》提出了城市24小时阅读服务空间、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总目、中国记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19个具体建设项目。

“十三五”时期是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冲刺阶段,是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白雪华在介绍《“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时指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规划》从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创新服务方式和提升服务效能、统筹推进重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管理等6个方面,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并列出了9个重点项目。

作为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方面的首个五年规划,《“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基本完成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切实加大古籍保护力度,全面提升古籍修复能力,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数字化建设,利用古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古籍保护制度、法规和标准建设6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20项重点任务。

据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完成200万部古籍的普查登记,命名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修复珍贵古籍250万叶。国务院公布5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2274部)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80家)。通过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公开发布古籍普查数据40.6万条,完成古籍数字资源4.6万部。影印出版《中华再造善本》及续编、《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中华医藏》等1.34万部古籍书目。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国家级、省级珍贵古籍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实施一批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完成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古籍影印出版工作,珍贵古籍缩微复制和数字化成果显著,古籍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更加彰显,古籍保护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水平明显提升,制度建设、立法工作和标准规范有较大进展,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来源:闪电新闻

闪电热点

作者:闪电新闻记者 王志芹

阅读量:30.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27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