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看威海融媒体纪行·农业高质量发展篇

来源:威海新闻网

2018-12-13 08:46

发表于山东

在希望的田野上

——改革开放40年看威海融媒体纪行·农业高质量发展篇

威海广袤沃野,物富粮丰,一片希望的田野。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丰收”喜悦,溢满了威海农业的“粮仓”。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铿锵鼓点,农业不断提质增效,农村不断繁荣发展,农民不断增产增收,百姓的生活富裕起来、充实起来、安稳起来。特色产业体系、高效生态农业、农安威海……一串串足迹、一个个品牌,铺就了一条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风光秀美的悦多果业。

经营体系活起来 农民腰包鼓起来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40年来,威海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农业在改革征程中焕发蓬勃生机。

今年秋天,临港区汪疃镇60岁的祝业滋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自从家里的7亩土地被成功流转,他便和老伴一起到山东樱聚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工,土地租金加工资,一家三口年收入能拿到八九万元。祝业滋说:“赶上了好时代呀,从自己种到别人种,既拿租金又拿工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变化的背后,是威海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代共进步的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开启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调整。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各类生产责任制开始在全国推行。

1980年下半年,一种新的承包形式开始在威海萌芽,当时的文登县在境内率先推行专业承包联产责任制和承包联产到劳责任制,奏响了威海农村改革的序曲。

改革一旦开闸,积压已久的活力就如泉涌般喷薄而出。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市农村涌现众多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形成一批专业户商品生产基地,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的经济联合体大量出现,形成早期农业产业化雏形。

随着城市化发展,传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工作陆续展开,通过改革进一步保障农民切身权益,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一系列农业农村发展的改革,有效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批又一批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创业者亮相登场、兴业创新,在广阔的农村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51号农场总经理黄松,在51岁的时候转行投身农业,打造了一处市民们乡村休闲体验的现代化新农场。

威海海羿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头人姜士靖,在泽头镇西程格村西承包580亩土地,以“基地+农户”的方式流转土地,建立蒲公英种植“试验田”,并带动周边8个村、200户村民实现就业。

从农民进城,到人才下乡,改革大潮推动着时代迅速变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双创”热潮,大量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上山下乡”,汇聚起全社会助农兴农、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米山镇西铺头村村民于镇榕2015年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选择回村工作,目前月收入6000多元。“我们村和城里一样,像城里有的咖啡馆我们村都有,连城里都比较少见的VR我们村都有。”于镇榕说。

西铺头村党支部书记于海峰说,近几年,村里有50多名原本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陆续回村就业,今年还有七八名省外大学毕业生打算到西铺头村办企业谋职。

如今,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是威海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目前,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728家、家庭农场1404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3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6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600人,其中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85人。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千方百计增收增效,制度红利得以充分释放。统计数据显示,到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6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890元,占到52.15%,务工收入已成为决定农民增收的关键。

“丰收”二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量的丰产,“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成为新时代的新内涵。

草莓大棚果正红。

谷满仓果飘香 现代农业筋骨强

万亩良田万亩金,威海农业现代化步履铿锵。

日前,荣成“雀斑美人”苹果举行了品牌全球首发式,“雀斑美人”作为威海特色农产品的又一个“代言人”,挺进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威海苹果·甜蜜诱惑”这一威海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享誉全国,果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威海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步伐加快,从单一以种粮为主,到茶、果、渔、西洋参等特色优势产业齐头并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品牌化之路越走越宽。

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威海从传统优势果业开始探索。

2007年,来自河北省的1000株矮砧苹果苗,搬进了荣成市城西街道河西村褚典永的果园里进行试种,从此迈开了全市苹果产业技术创新的探索步伐。

2009年,文登新建240亩现代矮砧集约栽培苹果园,也开始探索苹果产业的现代矮砧集约栽培。截至目前,我市陆续建成华峰果业、悦多果业、樱聚缘、51号农场、汇润果品等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示范园区,威海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跨越,促进了威海现代果业的转型升级。

在威海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西洋参产业是一支重要力量。

从1981年获得8粒种子,到1986年农田栽培西洋参成功,小小西洋参为农民打开了致富大门。“参王”王文水至今仍记忆犹新:“刚起步时,村里种了几分地,就卖了5000块钱,于是参农胆子大了,步子迈开了。”到了1996年前后,口子村家家户户都种上西洋参,西洋参成为拔掉穷根的“金钥匙”。

从8粒种子发展到近5.5万亩的规模,年出圃面积达1.5万亩,今年,文登正式被授予“中国西洋参之都”。

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着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苹果、西洋参、无花果、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目前,全市累计发展现代果园面积32万亩,西洋参、大姜、茶叶等特色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威海刺参、文登西洋参、乳山牡蛎等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全市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达到64个,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40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740个。

步入新时代,特色产业多元、特色产品品类多样的威海农业,供给侧改革再出发——向品牌要效益。

今年5月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市政府与北京首农物流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威海“土宝贝”进入首农供应链体系,打通生产—销售的“最后一公里”。

相中威海的不仅首农集团,苹果、无花果、西洋参、花生、茶叶、大姜、葡萄……威海特色农产品在北京甫一亮相,便成为经销商、代理商争相品味的“威海味道”。

品牌既是产品的“身份证”,又是通往高端市场的“通行证”。去年以来,我市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选出41家威海知名农产品企业,“威海农产·品味自然”“威海苹果·甜蜜诱惑”等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通过品牌塑造和现代营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才是关键。”市农业局局长周华说。目前,我市已建立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威海产业发展基金生态农业投资子基金,重点扶持引导威海苹果产业发展。苹果产业链条健全后,可形成一种复制模式,推广到西洋参、牡蛎等优势农产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完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初步显现。

从古朴山村蜕变成全域旅游重点区域的里口山,仅2017年,4个村接待游客90万人次,首次实现收入破亿元。

里口山的嬗变,得益于一二三产的充分融合,是广大乡村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的融合典范。

依托农业特色产业,我市积极培育农业新业态,加快互联网+、云数据、物联网等在产业中的运用,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传统果茶业转型升级。一家家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临港区汪疃集生产种植、观光采摘、苹果文化、产后加工为一体的特色“苹果小镇”;高区初村打造的苹果部落;乳山市推进“北茶小镇”项目……

念“山字经”,栽“摇钱树”,打“生态牌”,威海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成为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

休闲游采摘游乐了游客富了果农。

让农业回归本色 “农安威海”叫响全国

2016年12月7日,我市正式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成为全国4个整建制创建市之一。自此,“农安威海”成为我市农业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叫响全国。

这不仅仅是城市的荣耀,更承载着百姓的心声,回应着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热切期盼。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很多,但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

新时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

威海人一直坚信,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只有好山好水好土壤才能孕育出好物产。

从2009年开始,我市就启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在此基础上,顺势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行动,积极推行供水、供暖、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五个集中”。

土地是农产品生产的“第一车间”。只有土地干净、清洁生产,才会有优质农产品。着眼于土地保护与土壤改善,我市启动农村环境保护行动,大力治地治水,解决土壤连作障碍,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

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农村环境保护“三大行动”,我市全面、系统、深入、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最健康的土壤。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还在源头管控。

我市从田间地头抓起,通过“农资备案、农资追溯、农产品追溯”三条管控线,实行对农田安全的闭环管理,在产业链前端实施“围追堵截”、布下“天罗地网”,切断有害物质进入农田、污染餐桌的链条。

每件农资都有可追溯条形码,且有独立的编号,不可重复使用,让农资产品在“透明化”下流通,农药从哪里进,卖给了谁,通过标签可以全程掌握。

从2010年开始,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全市各区市已经陆续建立了覆盖本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

华峰果业“翠虹”果品在我市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比较早,每个“翠虹”牌无公害红富士苹果的包装盒上都贴有一张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只要用手机软件扫一扫,苹果的规格、有机认证、农事操作流程、施肥信息、用药信息、各级部门检测报告等,都能显示出来,消费者吃得更放心。

现代科技,给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注入了新动力。如今,这样的追溯系统已在茶叶、水果、蔬菜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我市还大力推广“政府+公司+基地+标准+品牌+市场”六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生态化养殖基地,让农产品生产更加规范、标准。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

党的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描绘的一项项具体目标和举措,正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威海厚积薄发,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来源:威海新闻网

威海新闻

阅读量:54.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49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