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还是吸金?作业盒子等教辅类APP让书香气变味

来源:中新经纬

2019-01-18 07:32

发表于山东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禁止APP中包含商业广告,以及公布学生成绩、排名等信息。

然而,即使政策再三强调,仍有部分学习类APP中暗藏收费项目,让原本用于服务学业的工具变了味。

“作业盒子”APP

付费课程、充值提示随处可见

《通知》中强调:“要开展全面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醒家长慎重安装使用面向中小学生的APP。”

然而,一款服务师生和家长的移动作业工具“作业盒子”,却因内含变相收费功能引起热议。

1月17日,中新经纬客户端打开“作业盒子小学”APP,发现每次登陆后,都会出现付费课程的弹窗广告。在首页滚动栏中,也有明显的广告信息:如“孩子不爱学英语?这样学习开口快!”点开后即为“布克英语”微信公众号的广告,而该公众号正在售卖49-999元的小学英语课程。

而与其配套的“家长盒子”APP中,收费项目也并不少见。在“精品课程”专栏,可以看到多个不同学科和方向的收费课程,许多课程售价在千元以上;而课本的“点读”功能,及练习题等均可以在线购买。

来源:“家长盒子”APP

此前,曾有多位家长反映,“作业盒子小学”中随处可见充值提示:签到处提示可开通超级会员,费用从40元至283元不等。用户可通过充值购买“学习卡”,从而兑换多个自学品类。

来源:“作业盒子小学”APP

另外,在软件内还可获得虚拟货币,来源为做练习题、签到、在排行榜中排名全校第一,以及参加各类线上活动等。积攒虚拟币可以用来兑换文具、玩具或付费体验卡等。一些家长抱怨道:“为了攒虚拟币,许多游戏和答题活动都是家长在替做,而孩子也经常抱着手机不撒手。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学习的工具都可以充值,是不是让书香气变味了?”

截至发稿日,“作业盒子”的部分充值活动已被暂停,而付费课程、公众号广告等内容依然在线。而该APP的用户评价中,有部分家长询问增值服务暂停后,已经充值的金额将如何返还。

中新经纬客户端了解到,“作业盒子”所属北京知识印象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14年。该品牌已于去年4月完成C轮融资,由云锋基金领投、好未来跟投,金额为1亿美元。

作业盒子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作业盒子累计注册学生用户已经超过2700万,教师用户超过200万,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400多座城市的70000所学校,日均采集学习行为数据超过1亿条,每天活跃用户超过370万。

有关部门:目前处于企业自查阶段

中新经纬客户端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校均要求学生用APP完成作业,并要求家长陪同参与。有家长反映,虽然一些APP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强制购买付费功能,但令他们担忧的问题仍然存在。

“如果不是学校指定,我们是不会用这种软件的。”一些家长表示,他们所下载的软件中设置了PK类的游戏,乍看上去类似手游。在部分APP的论坛里,有人发布小说或其他低俗内容,而孩子在使用APP的过程中,家长很难做到从始至终监督,因此无法避免孩子不受其影响。

一名小学生家长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她被学校老师要求使用一款名为“一起小学学生”的APP,其功能与“作业盒子”相似,均用于在线完成作业及批改。“用这款APP不是学校的硬性规定,但各个教研组会要求家长使用。老师留的作业里没有付费项目,但APP里有额外的课程,可以自主学习,想要闯关做题需要付钱。”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辅类APP如果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等针对不同学生精准布置个性化作业,相信能得到更多认可,但不应在作业中强制使用。

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晓洁认为,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控管理能力,所以学习类APP应承担更多的义务。“由于目前缺少内容分级制度,如果把审查的权利下放到地方职能部门或学校,可能导致信息的判断产生不一样的标准。”

此前,有消息称“作业盒子”已经率先完成了在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审核备案工作,获国家教育资源体系首批资质认证。日前,中央电教馆工作人员已证实此为不实消息,目前企业还处于自查阶段。

“我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在自媒体或者网络中宣称已完成了备案审核或者获得国家教育资源体系首批资质认证,这些宣传均有夸大的成分,并不属实。”中央电教馆相关人员对媒体表示。(赵佳然)

来源:中新经纬

闪电热点

阅读量:41.0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