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言」把握精神实质 决胜脱贫攻坚

来源:每日甘肃网

2019-01-18 10:27

发表于山东

【智库建言】

把握精神实质 决胜脱贫攻坚

导读

2019年第1期(总第40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实更好的成效,我们组织了专家学者的5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联系人: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曹建民

邮箱:zhikudx@163.com

联系电话:13669370002

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

徐世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基本特征和科学规律,精辟阐释了当前及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指引、总体框架、核心要求、基本方略、力量之源。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与党的扶贫开发理论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融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解决方案于一体,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样本。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联合国副秘书长泰格埃格奈瓦克·盖图非常赞赏中国减贫模式在非洲的应用,他表示,“中国对待减贫工作一丝不苟,堪称全球典范。”“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四亿多,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精准扶贫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反复试验的成果,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战略意义。”

甘肃属于西部欠发达省份,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长期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排名靠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基本省情。甘肃是全国最穷的省份之一,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创造了中国扶贫史上“三个第一”的典型经验,即第一个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第一个集中连片推进的区域性扶贫开发;第一个大规模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以敢死拼命的精神推进“绣花”式扶贫,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起来,确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当前,甘肃省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倒计时阶段。甘肃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上重要位置,帮扶工作中将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向特困县乡倾斜。省级领导干部联县包乡抓村,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实行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落实“一户一策”,“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全面对接,实现“精准滴灌”。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的管理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工作体系,促成五级书记一起抓、上下联动促攻坚的良好局面。

甘肃各地落实脱贫攻坚各项任务中,根据自然状况和自身条件,逐渐形成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不同模式。甘南州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探索出“旅游扶贫减贫模式”;始于甘谷县的“扶贫车间”走向甘肃各地;庄浪县培育养牛产业,探索“国有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形成精准扶贫“庄浪模式”;陇南市发展“五位一体”的电子商务,即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协会运作和微媒助力,形成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定西市推进“551”产业扶贫模式,即构建“特色品种—品质标准—带动主体—营销体系—风险防控”为一体的全产业发展链条,构建“扶持政策—‘三变’改革—技术培训—责任体系—基层组织”为一体的全产业保障体系,打造具有定西特色的“陇原品牌”。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打造高质量驻村干部队伍

刘永平

当前,甘肃脱贫攻坚战进入重要节点,更深入更全面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让扶贫政策落地见效、扶贫措施精准到位,扶贫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全省各级驻村干部的作用发挥。打造一支“待得住、沉得下、干得好”的驻村干部队伍,真正发挥好党组织在基层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作用,重点要在完善激励考核机制上下功夫。

用实的激励政策提振驻村信心

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中提振脱贫攻坚信心和决心的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有效激发和激活驻村干部“想作为能作为”的干事创业精神。一是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提高省市县三级协调联动能力,尤其尽最大能力和最大限度发挥省直机关人力智力财力优势,从宏观的角度判断,从实际的方法入手,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高效率、低成本的乡村特色产业扶贫措施,在产业方面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技术、人才和思路支撑。二是建立必要的晋升机制。进一步加大激励奖励力度,对长期在脱贫攻坚一线战斗且取得优异成绩的干部,要给予更多鼓励更多提升空间,真正做到拿业绩评比、用成绩画线,使有能力且有积极性干得好干出成绩的驻村干部得到重用和提拔,进一步提升“内生动力”,有效持续地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

用暖的关怀解决实际困难

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中关心扶贫工作者的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打造甘肃特色的稳人心、暖人心组织保障体系工程,从根本上激发驻村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一方面要提高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驻村干部工作环境和居住条件、科学发放补助资金、合理安排驻村时间,在生活上解决驻村干部的吃饭难、洗澡难、出行难等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驻村工作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保证政治待遇。在产业具体谋划上、资金使用范围上、对外衔接沟通上对驻村干部放权放手放心,给有能力有干劲有本事的驻村干部腾出更多的操作空间。

用科学的模式划分驻村干部

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中“因村派人精准”的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发挥好人尽其才各显其能的帮扶作用。一是引进“行业分类”模式。实行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因地适才”的帮扶派驻原则,如,党政部门干部派驻软弱涣散村,经济部门干部派驻低收入村,政法部门干部派驻矛盾问题多发村,涉农科技部门干部派驻产业落后村,切实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是实行“专家培训”模式。充分调动省直各类业务精干力量进村帮扶,用专业的知识推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一村一专家,一村一精品”。

用严的纪律约束驻村行为

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中抓党的纪律作风方面的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突出严的纪律震慑威力,营造风清气正的驻村工作政治氛围。一要加大“抓日常、日常抓”的督查力度。采取不定期经常性的督查模式,通过现场询问、抽查台账、与群众交流等形式,摸清驻村干部工作真实情况,对作风漂浮、花拳绣腿的驻村干部严肃约谈,对弄虚作假、瞒天过海的驻村干部严肃问责。二要强化支部监督力度。发挥村级党组织力量,掌握驻村干部到岗工作情况,时时提醒工作进度,时时监督工作成效,避免相互扯皮相互推诿。三要实行记者明察暗访常态机制。以记者作为第三方通过与村干部和贫困户的采访交流等形式,客观有效地发现问题曝光问题,倒逼驻村工作良性趋向。

用新的机制考核帮扶成效

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中通过创新考核机制提高扶贫工作质量效果的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进一步解决责任心不强、态度不积极、干事不踏实的现象和问题。一是改进考核办法。把民主测评和群众评议纳入驻村工作考核内容,让帮扶工作“有没有、好不好、强不强”由群众说了算,实现“看得见的人有机会打分,有机会打分的人看得见”。二是全面推广“网络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建立统一标准化“全省驻村干部工作网络服务平台”,驻村工作实现网上签到、数据上网、台账入网,进一步提高驻村帮扶效率和效果,简化工作流程。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真扶贫 扶真贫 真脱贫

王克钧 杜嘉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只有真扶贫、扶真贫和真脱贫,才会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取得绝对的胜利,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

要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下功夫。激发和引导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贫困户各自耕地、劳动力和其他资源情况的具体情况,安排生产以提高收入,不断积累发展的基础条件。幸福不会从天降,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

要在促进就业方面下功夫。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要在促进贫困户就业上多想办法,多出实招,通过扩展就业岗位,开拓省内外就业市场渠道,提高劳动技能和解决外出就业的后顾之忧等方面多下功夫。地方政府要积极联系发达地区的工作岗位,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就业,获得较本地高的工资收入。对于本地区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贫困户家庭成员。在劳动技能培训方面对于贫困户家庭成员要真培训,劳动技能要真提高。通过对教育资源的优化,增加对贫困户学生的管护,将陪读家长解放出来,方便其外出打工就业。

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下功夫。产业发展能够将贫困户家庭的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及本地特有条件综合起来形成最终劳动成果,使多种要素都能够获得收入,是脱贫和致富的有效途径。在产业发展方面,首先要根据当地的农业资源条件和贫困户的劳动力情况,发展适合市场需要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既可以是成片的产业如蔬菜种植、药材种植加工,也可以是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的种养殖业、手工业。其次鼓励具有资本优势的致富带头人兴办产业,将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户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集中到相关产业中,提高耕地、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再次要积极引进各类企业投资入驻,企业入驻可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更能够直接吸纳本地劳动力,为贫困户获得工资性收入创造条件。还有,积极联系省内外企业将其部分加工环节、简单生产过程向本地转移,扶贫车间就是好办法。这个过程操作得好,就能够达到双赢的结果,对于企业,利用低成本生产要素降低成本,对于地方则可以为贫困户家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要安排专人掌握信息,积极联系和对接,实现市场化的合作双赢。

在优化扶贫资源上下功夫。要把政府掌握的扶贫资源有效率地使用,好钢用在刀刃上,努力避免扶贫资金的无效投入和浪费。其一是坚持按照现行标准帮扶贫困户达到脱贫目标,不能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拔高标准就可能使贫困农民滋生不劳而获的心态,不利于全社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更不能将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住房和就医等由政府全包下来。在全国扶贫攻坚中,个别贫困县对贫困户医疗全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免费,大学本科补助全部学费;政府直接提供全免费大面积住房等措施,已经完全脱离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这种情况必须得到纠正。其二是要避免与扶贫攻坚关联度不高的大型投资项目。个别地方以扶贫攻坚为借口,建设超标准的道路等设施,没有能够直接促进贫困户脱贫,反而给地方政府积累了巨额债务。这是扶贫不精准的表现,必须避免。其三是认真甄别最贫困的家庭。在部分贫困户脱贫后,那些年老、重病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全部纳入低保。甄别清楚最贫困的人员,是扶真贫和真脱贫的硬要求,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王克钧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杜嘉伟单位:西北师大旅游学院

强化脱贫攻坚的组织保证

慕小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的组织保证问题,他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各级党委要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脱贫攻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头等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领导班子,不断增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进一步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省负总责,就是要做到承上启下,把党中央大政方针转化为实施方案,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加强指导和督导,促进工作落地。市县抓落实,就是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构建脱贫攻坚帮扶体系,加强帮扶工作队伍建设。各级党政部门要明确帮扶工作机制,加强扶贫工作力量,将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特困县乡倾斜。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要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对在基层一线干出了成绩、群众拥护的驻村干部,要注意培养使用,让他们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要保护好干部积极性,对驻村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农村基层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官,要多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在脱贫攻坚中胜利完成了任务、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干部,要注意提拔使用。要突出抓好基层扶贫干部学习培训工作,重点是提高实际能力,多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实战培训方式,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力。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落实好向贫困地区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举措。要吸引各类人才参与脱贫攻坚,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干部和创新创业。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扶贫车间”要做到“四要”

鲜静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发展“扶贫车间”,实实在在地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在动力,发挥了“小车间”的大作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扶贫车间”进一步发展要做到“四要”。

“扶贫车间”要因地因情而建。“扶贫车间”作为脱贫的“支点”,要避免不具备条件和相应的要素为建而建,不能建起来用一段时间就闲置。要让进驻或者承包“扶贫车间”的企业立得住、安得下,能够为贫困户带来持续长久的收入。从甘肃各地试点来看,“扶贫车间”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的厂房式“扶贫车间”;设置分散加工手工产品等的居家式“扶贫车间”;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的合作社式“扶贫车间”;依托各类电商设立,建设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式“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要立足于产业扶贫,创新组织运行模式。“扶贫车间”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是新兴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新渠道。其中,选准适合贫困群众就业和产品生产的组织运行模式在“扶贫车间”发展中十分重要。为此,要推行“企业+车间+贫困户”模式,在选择“扶贫车间”产业时,要以劳动密集、配套要求不高的产品生产为主,以适合就近、就地的家庭化生产。

“扶贫车间”要县(区)乡(镇)两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县乡级政府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策扶持、合力推进”的总体思路,对“扶贫车间”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及时制定出台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的指导意见。如甘谷县制定出台了《甘谷县关于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的指导意见》,瞄准资金、厂房、订单、人才等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企业入驻遇到的困难问题,为“扶贫车间”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政策保障。针对企业发展缺资金的问题,县财政还设立了“扶贫车间”专项担保基金,撬动县内金融机构落实贷款额度1000万元,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在“扶贫车间”运营中适当补助水电费,对于吸纳贫困户就业率达到30%的补助50%;吸纳贫困户就业率达到50%的补助70%;吸纳贫困户就业率达到70%的补助100%。

“扶贫车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注重市场竞争力提升。目前“扶贫车间”大多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只是加工或生产车间,只负责某个产品的简单生产加工环节,而不是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由于“两头”在外,订单和产品销路短时间有保证,但长期看市场竞争力弱。为此,要始终关注“扶贫车间”的发展,在引导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彰显企业文化、创新企业产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下功夫,推动“扶贫车间”更加优质高效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时代

阅读量:37.0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