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我的年 | 【新春走基层】沂蒙扎龙人的春节

来源:齐鲁网

2019-02-11 15:04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2月11日讯 新年里,许多地方的人都要扭起秧歌舞龙舞狮热闹过年,这时也是扎龙艺人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龙舞起来了,新年也到了。

每年春节,临沂市三官庙社区的群众都要走上街头,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扛阁”,在震天锣鼓中,数条巨龙上下翻飞,与起伏的“扛阁”相映成趣,热闹非常。

三官庙社区居民沈长磊说:“让新的一年更好,红红火火,这样才能体现出来有年味。”

今年54岁的杨贯秋是演出队的领队,他是龙灯扛阁的传承人,也是社区里目前最后一位扎龙人,这些威风凛凛的龙就出自他之手。老杨打16岁起就跟村里人一起舞龙,慢慢喜爱上这项表演。2000年,34岁的他开始跟着村里的老人学扎龙。

龙灯扛阁传承人三官庙社区居民杨贯秋说:“我们村的东海苍龙多少年了,相传200年了。那些老一辈都是跟着有从外面请来会做扎制品的师傅,老人跟着学,他们来给划划竹条,给说说怎么扎扣,具体龙的样子还是咱自己出,慢慢商议着怎么扎,扎成咱现在的苍龙。”

扎龙,这俩字说着简单,真干起来却是非常繁琐。光在前期用料上,就有大学问。

龙灯扛阁传承人三官庙社区居民杨贯秋说:“你像我们扎龙头,扎龙头就用竹子的二节,以后它劈也好劈,划出来以后有一定的柔软性,你像咱们这个底节,要是扎龙头就不好使了,底根本身就厚,柔软性不好,太硬。”

杨贯秋告诉我们,扎一条50米的龙,从龙头到龙身搭竹架,像他手中这样4米半长的竹板就得需要50多根。一天工作8小时的话,也得忙活40多天。

龙灯扛阁传承人三官庙社区居民杨贯秋说:“光这一个龙头就得800多个扣,800多个扣就得全部手工系的,我系你看看,咱这一条整龙下来的话,2000多个系扣儿,他是全部手工制作。”

根与根相连,丝与丝入扣,容不得半点马虎。老杨说,这是扎龙最难的地方,也是整条龙的“精气神儿”所在。

龙灯扛阁传承人三官庙社区居民杨贯秋说:“你要是系不好,哪一个扣走了扣,玩着玩着就不是那个劲儿了,尤其这个龙头,你要是走了扣,尤其用铁丝的地方,最关键的地方,他要是走了扣,玩起来就不是一个劲儿了,咱往这摇它往那摆。系上扣以后,缠3至5圈再反过来,再缠上3至5圈,再把这个线头儿续到扣儿里去,在这么一拽。其实这个扣已经勒到里面去了,勒到线里面,它就不还扣了。”

杨贯秋做的龙,一节龙身通常为1.1米,共有13节,加上中间的软接和头尾的长度,杨贯秋扎的龙都在50米左右。骨架完成后,会披上黄、红、青、绿等色的衣服,龙鳞上身,威风无比。最难的是龙头。龙眼、龙舌、龙须、龙眉、龙冠、龙角,无一不体现着威仪和霸气,把中华民族的千年图腾演绎的活灵活现。

龙灯扛阁传承人三官庙社区居民杨贯秋说:“为什么咱这个龙把是蓝色的?咱这个玩龙的服装,也都是这种蓝色的,它象征着东海,龙又大又粗,东海苍龙,最早祭神求雨,河里那个时候河里涨水,要发洪水,老人说舞舞龙五祭祭河神,它就下去了,就没漫过来,从那以后,就慢慢地年老人组织去玩儿,你像至今现在我们春节这天要玩儿。”

相比舞龙表演人山人海的场面 ,扎龙的过程是非常孤单的。在杨贯秋扎龙的地方有一块写着龙灯扛阁制作授徒工作室的牌子,牌子放在那里已经有四年之久,至今还没有一个正式上门的学徒。

龙灯扛阁传承人三官庙社区居民杨贯秋说:“四年了也就是过来三个两个,过来逛逛玩玩。年轻人不想干,都出去挣钱了,咱们这个现在学又没有经济开支给他。”

老传统,老手艺要传下去,杨贯秋说这是他心里压的最大的一块石头。

龙灯扛阁传承人三官庙社区居民杨贯秋说:“老祖宗传下来的传承文化,到咱这代,不能让它失传了,咱得传承下去,继续玩儿下去,下一步我打算召集我们村的年轻人,来尽量的学这行,让这些真正爱好的,连玩带扎,再把这个文化慢慢传承下去。”

新年到了,三官庙的龙又舞了起来。

临沂台 曹磊 吴琳洁 兰山台 吴鹏飞


来源:齐鲁网
文章为创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临沂新闻

阅读量:33.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7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