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秒丨锲而不舍数十年 潍坊“紫砂匠人”通过创新传承非遗艺术

来源:齐鲁网

2019-03-09 22:10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3月9日讯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工艺十分繁复,因使用原料紫砂泥而得名。在潍坊昌乐,有这样一位酷爱紫砂艺术的匠人,他不仅喜欢制作紫砂壶,而且还对传统紫砂壶的设计做了创新,成了远近闻名的“紫砂达人”,他就是崔甲玉。

微信截图_20190309195423_conew1.png

潍坊昌乐紫砂工艺美术师崔甲玉向闪电新闻记者现场展示紫砂制作工艺

3月9日,记者来到崔甲玉家中,他正在加工着一块紫砂胚料。敲敲打打、又按又刮,不一会的工夫,四方的胚料变成了长条形状。“这是制作紫砂壶的第一步,这长条形状的胚子叫做泥片,后续制作都是从这泥片上取料。”崔甲玉告诉记者,“打好泥片以后,还要经过裁剪、切割等步骤。将各个部位按照比例和大小分别制作完毕,然后再粘合起来。随后还要经过抛光、除光、整形等步骤。只有这所有的步骤都顺利完成了,一把像样的紫砂壶才算是顺利制成。”

微信截图_20190309195459_conew1.png

烧制成型的紫砂壶外形圆润,手感光滑,展示着非遗艺术的魅力。

传承非遗文化 他付出数十年终成紫砂工艺美术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崔甲玉出生于潍坊昌乐的一个普通家庭,而他的父亲擅长制陶。受父亲的熏陶,崔甲玉从小就爱上了陶土工艺。众所周知,紫砂工艺是一项地地道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明朝正德年间。一谈起“紫砂”二字,人们都会想到宜兴,因为对于紫砂工艺来说,“南强北弱”的现象存在已久。为了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让北方紫砂也登上大雅之堂,年轻时的崔甲玉暗下决心,一头扎进了“紫砂堆”里,没日没夜地悉心钻研、练习。当别人对这门“老手艺”不屑一顾时,他却对紫砂情有独钟,为此付出了数十年的青春年华。“紫砂是非遗,是祖先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贝,应当代代相传下去。”崔甲玉告诉记者,“如果你不学,我不学,那这门手艺岂不是要失传?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将紫砂艺术发扬下去,让更多的后来人看到它的美。同时,我觉得咱们北方人不仅能做出精美的紫砂壶来,而且还能做出别人做不出的精品来。”就这样,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终日与紫砂相伴的崔甲玉凭着锲而不舍的后天努力,在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交叠之后,终于成为了紫砂工艺美术师。

小小砂壶里“气象万千” 满地碎片见证工匠成长路

“小砂壶”虽然看着体型不大,但里面却藏着“大学问”。崔甲玉在向记者展示紫砂壶制作工艺时介绍说,如果只是单纯制作一把喝茶工具的话,那对精度的要求也不会太高,但如果照着艺术品的高度来制作的话,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步骤出了问题,那整把壶就可能变成“废品”。

微信截图_20190309195435_conew1.png

这些残片记录着一名匠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对工艺的至高追求

那么,紫砂壶对制作工艺的要求有多高?“紫砂壶全身上下最关键的一部分就是轨道,它对制作精度要求非常严密。在装上壶盖的时候要求顺滑,推拉自如,不能太紧,更不能太松。”崔甲玉立即取出了一把紫砂壶,向记者讲解道,“因为在烧制的过程中,壶体可能变形,所以在制作时,要提前把变形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否则努力半天,可能做出来的壶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他告诉记者,由于对精度的要求较高,紫砂壶的制作对每一个步骤的要求都十分严苛。例如在打制泥片时,如果密度掌握得不好,可能影响壶体在烧制时的变形程度。特别是在滑轨这一部分,如果匠人对变形程度失去了掌控,那将来可能导致壶盖根本装不上。为了解决这些现实难题,崔甲玉可没少下工夫,甚至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有时,为了打造一把心仪的砂壶,他不惜反复制作若干次,直到满意为止。随后,崔甲玉摆出了满满一地的紫砂残片。他告诉记者,这些残片曾经都是成型的紫砂壶,只是因为某一个细节达不到他的满意,只能一一摔碎。在他看来,非遗的传承必须要用最高标准来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不走样”,才能让这门艺术原汁原味地传给后人。“每摔掉一个,都很心疼,毕竟是自己精雕细琢的心血。”崔甲玉告诉记者,“但这些年下来我从来没打算放弃,我只是一心想把它做好,做到极致水平。”

微信截图_20190309211252_conew1.png

在巧妙创新之后,紫砂壶具有了更强的实用功能,更加易于普及和传承。

非遗要传承更要创新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喜欢紫砂艺术

爱好、坚守、磨炼、铸就……他凭着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在紫砂艺术之路上展翅高飞。如今,过千百次的实验烧制,崔甲玉终于创新制作出了独一无二的拉盖壶、滑盖壶等特殊壶体,对千年的传统制壶工艺进行了大胆创新。崔甲玉向记者介绍说:“传统的紫砂壶的壶盖基本都是与壶体脱离的,上下开合,这样的设计容易摔盖,而盖子一旦被破坏,整个壶就算是毁了。”为了解决这个普遍现象,崔甲玉对壶体设计做了大胆创新,将上下开合的壶盖设计成带有滑轨的前后推拉壶盖,解决了摔盖问题,这就是滑盖壶;同样,他也设计出了拉盖壶,进一步加大了对壶盖的保护,让紫砂壶不再“束之高阁”,而是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工具,让非遗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非遗的发展离不开匠人锲而不舍的坚守,更离不开巧妙构思之后的创新。崔甲玉表示,非遗传承任重道远,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喜欢上紫砂,让这门艺术在北方发扬光大。

闪电新闻记者 李杨 报道

来源:齐鲁网

潍坊新闻

阅读量:49.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