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出土《重修怡园鱼池记》石碑残片 印证150年前一段历史

来源:鲁中晨报

2017-11-15 16:41

发表于山东

1.jpg

上图:最先发现的石碑上面有“止堂”二字。左图:其中一块碑文上有“青州府”字样。

2.jpg

今年8月15日,清音阁南边的墙还没有拆,当时残碑还埋在墙下。

近日,博山区重修怡园,有市民在怡园的清音阁施工现场南侧发现了几块残碑,碑上或镌刻文字,或雕刻了精美的图案。经过博山文化部门有关专家的辨识和考证,认定其中一块残碑与清代同治年间重修怡园鱼池有关,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史料价值。

重修怡园发现残碑

今天,记者联系到博山文化研究院顾问黄祖杰先生,他告诉记者,11月8日6:40,他路过博山区怡园复建工程的工地,看到一段围墙已经拆到墙根了。“在我的印象中,这段围墙是1980年代建设博山区图书馆时建的,当时附近有几块碑一直不知所踪,我推断可能被当做墙基埋在了下面。”自从怡园复建工程开始,黄祖杰就一直十分关注工程的进展,今年8月份,还仔细查看过这段墙。

11月8日早上,看到工地上的施工进展之后,他立即上前去查看,果然在现场发现了两块有文字的残碑。“我立即将残碑上的文字拍了下来,发给朋友辨识,判断出其中一块石碑上面有‘止堂’二字。”此时,已经有施工运输车在现场,黄祖杰意识到这一情况的重要,立即联系了博山名人蒋洗凡的后辈蒋慕僧先生。

为了争取时间,两人立即分头向博山区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博山区文化研究院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有关领导闻讯后,立即安排赵执信纪念馆的宋馆长带人来到现场进行了实地查看和保护。“当时宋馆长嘱咐施工人员,不要用挖掘机,必须人工清理,凡是有字样的石头一律就地保护。”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神秘残碑见证历史

这些残碑上面的文字到底记载了什么?残碑一出,立即引起了博山文化界有关研究人员的关注。今天,博山文化研究院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天他看到黄祖杰发的照片后,发现其中有一段文字非常有价值。“上面的文字虽历经岁月,仍清晰可辨。其中有一块断碑上面有‘重修怡园鱼池记’字样,正文有‘凡物无久而不蔽……’等字样。”

1937年博山三元堂书店出版的《重修博山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基本上能够断定,这就是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1874年)户部给事中刘秉厚为怡园所作的《重修怡园鱼池记》。”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对这一段记载印象深刻,但重修怡园鱼池的碑文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次能够发现这一段残碑的确让他非常惊喜。

据资料记载,刘秉厚是章邱县(今章丘区)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年间任贵州司主事,同治三年升江南道监察御史,官至户部掌印给事中。在任期间,刘秉厚为民办事,受到百姓爱戴。刘秉厚在博山居住期间,见鱼池颓圮已久,有溃决之虞,恰有乡人商议对鱼池进行修葺,他欣然赞同。鱼池修好后,写下《重修怡园鱼池记》一文,重现了“清音阁高檐冀展,回栏曲榭,铺石导水,环阁而流”,池中“锦鳞嬉戏其间,水自石龙口中泻于池中,莲盆承之喷珠溅雪”的幽美景致。

碑文再现怡园之美

记者了解到,怡园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坐落在博城东关外“后乐桥”北侧,为清代博山著名文人赵进美的别墅。清音阁是怡园众景之最,俗称“水阁”,堪称博山最美的亭阁建筑。清音阁仿扬州阁形式建造而成,高三丈,长方形体,四围曲栏护连,栏下筑有石槽,导范泉之水环阁而流。有推测,清音阁周遭石槽之水应该与鱼池相连通。据记载,推开清音阁的窗户就能欣赏鱼池美景。不过,由于年代久远,鱼池早已埋没不见。

据介绍,池边南墙书有四个一米见方的红漆大字“鸢飞鱼跃”,池边绿竹挺拔,垂柳拂面,景色宜人。水阁下层建有地窑式建筑“雪洞”,洞内冬暖夏凉,夏日置身其间,酷暑顿消,仰观莲池喷水,雨花点点,犹置身水帘洞中。故赵进美曾在阁中书有“帘瞩”二字,以形容水阁之景观。

据了解,目前发现的石碑、石块一共有十余块,已经考证出其中一块跟重修怡园鱼池有关。石碑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史料价值。其余石碑、石块上的文字和图案,出自何处,有何寓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目前,博山区文化部门已经将这些石碑交付赵执信纪念馆予以妥善保护。

来源:鲁中晨报

淄博新闻

作者: 记者 李波 通讯员 李福源

阅读量:26.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9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