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沂蒙老区里的新风新貌

来源:齐鲁网

2020-07-08 12:59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8日讯 我们驱车100多公里,从济南繁忙的经十路来到了静谧的龙子峪小山村,沿途印象最深刻的是从村子修到大山里、又从大山修到村子的公路,平坦而随着地势起伏的公路铺垫成了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道路。习惯了的省会城市高楼车流的景象一下子跳跃成了高山水流,我们在这里亲身感受到了齐鲁天空下的另一种景象:山东之巅、沂水之源、沂蒙山之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率先探访了大山以及大山里的村子。7个村子分布在大山之中,以山为生、靠山为生。有山有地,就搞起了果园种植、农作物培育,苹果、黄桃、山楂适宜于山地生存的水果沿着山路随处可见,成片成片的梯田从高处望是一幅幅美丽的农村风景画,玉米、大葱也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大山的各个角落。这里引来了技术,还搞起了食用菌栽培,30多个食用菌高温大棚、空调大棚给山里做了致富的标注。

有山就有水,除了沂水之源,我们站在桃花岛上远眺龙子湖,湖一侧的山上挂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大灯牌,为脱贫打下了坚定的思想基础、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再旁边还有具体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肩负了关键时期的使命与担当。

龙子湖畔,乡村旅游产业正在兴起:媲美城里五星级酒店的别墅、令人身心舒畅的湖边沙滩、创意十足的星空房……发生的都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以往孤零零的湖畔就这样变得“野奢”起来,周边的农民也因此有了新的工作、新的收入。它的名字“沂河源田园综合体”是对于这一产业、这一改造最为准确的定义,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是绿色发展之路、也是精准脱贫之路。

艺术活化乡村

如果不仔细游览我们可能发现不了,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如此“藏龙卧虎”,7座文化艺术场馆和一些多元风格的民宿坐落在沂源县的村落之中。我们带着好奇心和期待感一探这乡村“文艺风”的究竟。

请设计过中国国家大剧院、戴高乐国际机场的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住进山村一两年,让他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给他提供设计的灵感和想法,再请一些“外援”进行协助,我们在大山里感受到了“格格不入”却又“融会贯通”的文化艺术群落。格格不入是说文化艺术群落对于这个贫困太久的地方太新鲜了,融会贯通是说这个地方有良好的自然优势进行文化资源的引进:时间之花艺术馆将当地村民的时间抽象了起来,砚文化艺术馆结合了当地盛产山石的优势……还有两座文学馆给沂源县的乡村文化振兴增添一抹亮色。

最早落成的是以出生于沂源县的乡土文学作家刘玉堂名字命名的文学馆,他的作品大都以沂蒙山农村为背景,描绘农民的生活与情感,推门而进能看到院子里种着一棵高大的合欢树,宅地内种植合欢树有和睦、团结之意,与刘玉堂作品中对于乡土的情结是非常一致的。堂内有一方茶桌、几处座椅,一侧放着刘玉堂的著作,适合静坐下来听一听刘老先生书里关于农村民间的欢声与笑语。

从刘玉堂文学馆出来,我们又到了“隔壁家”的李心田文学馆,李老先生就是红色文学《闪闪的红星》的作者,文学馆分为个人展馆和《闪闪的红星》展馆两部分。个人展馆里记录着李心田的生平经历和生活轨迹,门口正对的墙上贴着李心田先生的文学创作经历:1920年出生、1972年出版《闪闪的红星》、1974年新中国成立25周年献礼片《闪闪的红星》推出……室内的左边是先生用过的写字台、座椅、书柜、冰箱等家具,写字台上压着庆祝建军50周年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大会第一批全体同志合影留念和全国第六届民间读书会的珍贵照片;两个书柜里满满地摆放了先生生前阅读和收藏的书籍。室内右边两个玻璃展柜里摆放的是李心田的各种荣誉证书、奖状奖杯、收集的名片、出席各种活动的证件,这些足以见证其不平凡的一生。

《闪闪的红星》展览馆聚焦了这部深入人心的作品,正对着门的一侧两个展柜一共展出了57个版本的《闪闪的红星》原著,还包括韩文、英文版本。左侧的展柜摆放了28种《两个小八路》,以及26本与李心田作品相关的连环画、剧本。右侧放着一个大屏幕,一直播放着1974年的电影《闪闪的红星》。

我们了解到,与刘玉堂文学馆不同的是,李心田文学馆是沂蒙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体现,关注的是人民革命战争中的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精神。将记录和纪念红色文学作家李心田的馆子建在沂蒙山脚下、龙子湖旁边,是给沂源县厚重的文化史上再增一笔宝贵的记录,将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让沂蒙革命老区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将革命老区精神借助实体建筑的依托,继续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借助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整合资源、引进资源,让文化变得更生动、更立体,这距离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又近了一步。

鲁商返乡大“改造”

“必须把乡土文化基因挖掘好、开发好,所以当年我把刘玉堂老先生请来,写成了《在美丽的桃花岛上》。还要让最有名的设计师来设计这个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小村落,用艺术活化乡村,让传统的乡村文化活起来。”给老山区带来新活力的返乡鲁商董方军,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发掘了当地的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用“艺术活化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建设“桃花岛”旅游项目;与农村当地组织和人民进行沟通合作,将文化艺术引入农村;给山区、村子修路,让农民得到实惠、让产业有了交通渠道;大请“外援”,法国的、日本的、美国的能帮助到他和当地发展的请了个遍;几个贫困村连片发展,先照着一个村子使劲,再辐射带动其他村子。

村子变了,那么人们有什么变化吗?我们发现,当地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只剩下些中老年人。有的在田园综合体和文化艺术群落中找到了新的工作;有的还是靠原来的农活生活;有的已经适应了乡村的新变化;有的还在门外徘徊甚至并不理解。当地人们对于乡村发生巨大改变的各种反应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我们认为,乡村振兴道阻且长,有曲折但一定有希望,长期的奋斗和努力也一定会让当地的人们有着风霜而幸福的脸庞。 

闪电新闻实习记者 叶金岩 报道

来源:齐鲁网

闪电热点

阅读量:36.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6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