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大迁建丨人有去处、地有所托!“空心村”变身功能齐全的“大村台”

来源:齐鲁网

2020-12-30 21:39

发表于山东

编者按:

为全面反映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生动实践,山东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了五集纪录片《大迁建》。真实记录滩区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向世代为害的“黄患”发起挑战,通过村居迁建、防洪安居以及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治本举措,彻底改变60万滩区百姓苦难命运,谱就新时代滩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恢弘史诗。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30日讯 1996年8月,黄河发生特大洪水。灾情过后,山东省委省政府迅速筹划重灾区的搬迁工作,政府出资有规划地修建了搬迁新村,菏泽市东明县多个滩区村庄被纳入其中。

这次搬迁只是暂时解决了居住安全的问题,但村民的耕地仍然留在滩区里,马上到来的劳作季让更多问题暴露了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有的村庄提出了新的想法,是否可以进行滩内外土地的置换。让搬迁居民在身边有部分耕地,满足日常劳作的需求,但执行起来又遇到了问题。为了耕作方便,不少已迁出来的滩区居民,又回到滩区内生活,承载着美好愿望的搬迁村成了“空心村”。

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在黄河滩区陆续实施了一系列居民外迁安置、修筑避水台、建设撤离道路等工程,但总体来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土地调整困难等诸多原因错综交织,效果一直不甚理想,滩区百姓的水患之苦、民生之艰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黄河是一个有机整体,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共圆百姓世代梦想,国家从全流域的高度,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在上游建设系统的水利枢纽工程,在下游建设标准化堤防,经过经年累月的积淀,逐步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滩区环境。

2001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这些强有力的保障,给了山东充足的底气和信心。

2004年,山东在东明县开始建设村台试点,毛吉志所在的竹林村等5个自然村、5100多村民被纳入其中。

就地就近筑村台,把以前各自为战的房台、村台,建设成规划集中、功能齐全的大村台,不仅增强了村庄整体抵御洪水的能力,还解决了之前迁出方案中居住地与耕地间劳作半径太长的问题。

新村建设日新月异,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新村村民毛吉志用画笔记录下了新村变化的一点一滴。五年时间,泥巴路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水泥大道;破旧散乱的“空心村”,变成了整齐划一的竹林新村。

就在毛吉志搬入新家后的第三年,山东在东平县启动外迁安置试点,所有的努力和尝试,都是在为滩区居民生活的蜕变蓄力准备。到2015年底,山东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到2017年底,山东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超过40%。人有去处、地有所托,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步减弱,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发生深刻调整。2017年,山东地方财政收入超过6000亿元,经济实力也显著增强。

闪电新闻记者 刘皓天 编辑 张洁 报道

来源:齐鲁网

闪电视频

阅读量:29.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27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