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大迁建 | 飞机轮番轰炸都没用,六十年前他们却用肉体战胜了黄河凌汛决口

来源:齐鲁网

2020-12-30 21:39

发表于山东

 

编者按:

为全面反映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生动实践,山东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了五集纪录片《大迁建》。真实记录滩区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向世代为害的“黄患”发起挑战,通过村居迁建、防洪安居以及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治本举措,彻底改变60万滩区百姓苦难命运,谱就新时代滩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恢弘史诗。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30日讯 1989年美国宇航局(NASA)卫星拍摄了黄河入海口的照片。20年后的2009年,当NASA卫星再次监测这里,发现了惊人的变化。黄河不仅向东北方进行了改道,而且在入海前留下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洲,这就是全世界增长速度最快、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裹挟着泥沙,日复一日填海造陆,不仅形成了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也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当然想享受这些馈赠,还要经受黄河入海前最后的考验。

凌汛,北半球寒冷水域特有的一种自然灾害。特别是在春季开河期,冰凌洪峰携大量冰块如千军万马倾泻而下,极易形成冰坝阻断水流,迫使下游河冰突然破裂,迅速解冻,这种现象被当地百姓形象地称为“武开河”。

在中国所有的北方大河中,黄河凌汛的频次和规模远高于其它河流。从1855年黄河改道由东营入渤海,至1955年的一百年间,平均三年半就有一年发生凌汛灾害,山东也一直被列为黄河凌汛灾害的重灾区。《利津县志》曾记载“经此冰摧浪涌,房屋拥倒,冻馁而死者不计其数”。

山东东营市利津县的利津水文站,万里黄河上最后一个水文站,被称作黄河水文的封笔之作。它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监测上游的水流来势。

1955年1月28日,利津水文站监测到上游开河已到济南泺口附近,预计隔日凌晨便会到达利津河段,而此时入海口的河面还是一片冰雪。任何见过这些冰坝的人都会对大自然心生敬畏,几乎所有现代的破冰工具在它们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东营市政协文史专员崔光介绍说,“那几天有用飞机炸,也有部队用迫击炮炸,从滨州以下在各个险工地段,进行爆破。可是冰坝积冰太厚,基本不起作用。炸开以后,冰一挤,又给挤死了。”

1月29日,还是正月初六,冰坝纹丝不动,杜书浦和其他防汛班的工友完全没有心思在家过年。寒风狂啸,所有照明设备都失了灵。先赶到的杜书浦和工友们只好在漏洞处点燃秫秸作为标记。三个村庄已经被洪水漫过,发生决口后,山东省委省政府连夜调动政府和社会力量,6600多名河务骨干汇集五庄,连续奋战40个昼夜,终将决口合拢。

崔光表示,“这在治黄史上也是个奇迹,老百姓的话说是新旧两重天,确确实实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治黄显出它的优越性来。”

闪电新闻记者 刘皓天 编辑 张洁 报道

来源:齐鲁网

闪电视频

阅读量:44.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