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看履职|村医刘庆民的牛年“新”愿:建成幸福大院,让农村老年人享受新生活

来源:齐鲁网

2021-02-25 18:20

发表于山东

编者按:

2021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又是一场共赴新春的“约会”。建言察实情,履职在路上。过去一年,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心系百姓群众,积极担当履职,交出亮眼履职答卷。即日起,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齐鲁网、闪电新闻客户端推出“蹲点看履职”融媒体报道专栏,以记者蹲点采访的形式,走近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倾听他们的履职故事。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25日讯 40多年前,刘庆民为乡亲们许下诺言,24小时上门出诊,先治病,后付钱。今年,刘庆民又许下了新诺言,并为之行动着。2月22日,闪电新闻记者再次见到刘庆民时,不是在坐诊,而是在村里东北角的工地上,由他牵头建设的“幸福大院”主体已经完工。“今年,我的梦想是幸福大院建成启用,让周围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生病时在这里集中接受免费治疗,免费就餐。”谈起幸福大院的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从医40余年,24小时随时出诊是他的承诺

从1979年到现在,刘庆民已经在村里行医40多年了,40多年前,刘庆民还是一名乡村教师。那时,看病都得去几十里外的县城,有个孕产妇难产,她的家人夜里用担架抬着去医院,结果因为大出血在半路上人就去世了,这件事对刘庆民的触动很大,从那之后刘庆民决心改行学医,治病救人。

40多年来,他对病人有求必应,为了方便群众他总是亲自上门给人治病,骑坏了6辆自行车、7辆摩托车。他常年看病从不提钱,40多年下来,光欠条就2000多张。1979年,他在泗水县隈泉村开办了第一家诊所,并立下誓言,24小时随时出诊。提及他的医术和为人,周围的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

疫情防控里的“村医”力量

从大年初一到现在,乡村医生刘庆民一天都没有空闲过。“我在村里行医40多年,受疫情影响遇到的挑战也不小。”刘庆民感叹。

刘庆民是山东济宁市泗水县苗馆镇隈泉庄村的乡村医生,也是全国人大代表。40多年来,本村及周边村民的大病小病,常常“仰仗”他。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偏远山区医疗卫生条件有限,驻扎于此的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中要承担更多。

除了日常接诊,刘庆民还要穿梭于镇上的各个检查卡口和重点场所,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体温测量、环境消杀等工作,尽自己所能为当地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聚焦乡村医疗建设,完善乡村医生培养制度

刘庆民坦言,当前乡村医疗薄弱点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与他所处的偏远山区相似的环境中,医疗力量严重不足。他曾赴滨州、菏泽、枣庄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医生制度构建及培养的建设性举措,刘庆民还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继续呼吁并提出建议。

目前我国医疗从业人员已过千万,乡村医生已达百万之众,乡村医生占全国医疗的10%,乡村医生收入较低,年轻人才流失严重,留守岗位的医生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2015年国家推行实施订单定向培养,要全面铺开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整体上看,乡村医生面临着一个青黄不接的境地。尤其是目前部分地区实行乡村医生退出机制一刀切:即乡村医生到60岁后,办理退休手续,收回乡村医生执业医师证。既加剧了“乡医荒”的局面,又造成了乡医退休后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

刘庆民告诉记者,乡村医生是一群极为特殊的农民群体,处于“半农半医”的状态。特别是大龄乡村医生收回执业医师证书后,这部分乡医的生活状态令人堪忧,他们务农不专业,打工年龄又偏大,除了看病也不会干别的,基本断绝了经济收入。

“很多乡村医生为老百姓服务了一辈子,但待遇始终跟不上。”刘庆民说,今年两会上,他将继续呼吁解决乡村医生的编制问题,提高收入和补贴的额度,建立相对完善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让基层医务工作者能够安心在村里驻扎。

图为刘庆民之子刘壮壮在入户行医的路上。

除此之外,他也将建议探索更加合理的乡村医生培养模式,为乡村医生群体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乡村医生队伍中,很大一部分都已经是‘60后’,将慢慢退出一线,需要年轻人补充进来。”刘庆民说。经过进一步调研后,刘庆民完善了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机制的建议。

而刘庆民口中的“本土化”,首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在隈泉庄村,除了刘庆民,还有一位30多岁的医生,正是刘庆民的儿子刘壮壮。自从刘庆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很多时候都是刘壮壮一人在卫生室值守、出诊,他的表现让父亲倍感欣慰。

如今,刘壮壮已慢慢接过父亲手中的乡村医生大旗,也立志在乡村服务下去。 

闪电新闻记者  白少光 贾鑫 济宁台 蔡珂珂 相旺 泗水台 张明臣 张勇 报道

来源:齐鲁网

2021山东两会

阅读量:110.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4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