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情况

发布会新闻

108个村镇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记者11月6日下午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乡村振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山东今年108个村镇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详细]

戏曲进乡村演出26163场
2020年投入资金650万元,计划购买省直院团下乡演出325场。截至8月底全省完成戏曲进乡村演出26163场。 [详细]
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
今年有24个乡村被评为第二届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位居全国前列。山东省旅游扶贫先后探索出“临沂模式” [详细]
文旅融合推进精品游
2019年全省乡村接待游客5.4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总额2709亿元。 [详细]
殡改“沂水样本”
移风易俗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题与难题,合理定位各级党委政府在移风易俗中的角色,关系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成败。 [详细]

文字实录

<<点击更新
2020-11-06 09:37:51 齐鲁网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于2020年11月6日(星期五)下午3:00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负责同志等介绍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2020-11-06 15:01:33 丁绍敏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乡村振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邀请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王红勇先生,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先生,省文联副主席姜慧女士,荣成市委书记包希安先生,沂水县委书记薛峰先生介绍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支撑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王红勇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2020-11-06 15:03:49 王红勇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专班,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并一直关心关注我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推进情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总书记强调的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方向,也是我们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近年来,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专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扎实做好思想强农、文明育农、文化惠农等文章,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广大农民精神风貌明显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2020-11-06 15:09:23 王红勇

一、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扎根。 一是面向基层的理论政策宣讲接地气聚民心。“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近年来,全省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采取农村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普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基层理论骨干培训、理论政策宣讲、理论图书配送、社科理论普及等理论下基层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百姓身边,受到基层群众欢迎和好评。“中国梦·新时代”系列百姓宣讲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7年,2020年农村受众达250万人。疫情期间,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举办“微宣讲”“线上讲坛”2000余场。组织编写《乡村振兴战略面对面》等理论通俗读本,向农村基层免费赠送近10万多册。二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百姓心坎。从2018年开始,我们就在全省开展了新生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经过两年探索实践,目前,我省县乡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实践站建成率达到79.6%。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大白话说天下事,引导基层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涌现了一大批深受农村群众喜爱的基层百姓宣讲品牌,像淄博市淄川区的明理胡同、平度市的庄户学院、单县的乡村夜谈、广饶县的舞前半小时等,龙口市董家洼村“小马扎工作队”在大槐树下宣讲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荣成市通过建立“志愿服务+信用建设”的工作模式,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纳入城乡信用体系进行管理考核,城乡发生了从外到内的深刻变革。

2020-11-06 15:15:28 王红勇

二、文明乡风建设有了新气象。 一是文明创建抓住重点水平不断提升。在创建工作中,我们以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为目标,不断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今年,我省108个村镇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数量为全国最多;截至2019年底,全省83.77%的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全省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在全省开展“从我做起 从家庭做起 制止餐饮浪费 弘扬勤俭家风”、推进“美丽庭院”创建等主题活动,围绕“清洁卫生我先行”“绿色生活我主导”“家人健康我负责”“文明家风我传承”等主题,引领广大农村家庭践行健康生活理念,截止2020年9月底,全省共建成美丽庭院示范户160万余户,全省农村家庭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二是深化移风易俗,农村婚丧、孝道风气持续好转。结合疫情防控在全省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 改陋习树新风”活动,通过实施全民健康普及行动、人居环境改善、文明行为养成、公筷公勺推行、心理健康促进、移风易俗深化等六个专项行动,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培养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利用春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民族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践行正确婚丧观和中华孝道。在农村社区深入开展“小家传大爱,共筑家国梦”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巡讲活动,仅2020年线上线下受众达20余万人。积极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农村大操大办现象得到遏,涌现出许多典型经验,如日照岚山区成立了170余支文明迎亲队,为村里办喜事的新人迎亲,“抵制恶俗婚闹、健康文明办喜事”的新风深入人心。荣成市的“暖心食堂”,曲阜市西焦沟村立足“孝德村”定位,兴办“幸福食堂”,让老人品尝到“幸福味道”。沂水县的“惠民礼葬”,有效解决了农村“死不起、葬不起”的问题。巨野县推行“一碗菜”办法办理丧事,“白事一碗菜,能省一万块”在巨野广大农村已渐成共识。

2020-11-06 15:19:18 王红勇

三、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一是乡村文化生活日益精彩活跃。以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为抓手,推动更多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切实做实做好“送文化到基层”的文章。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群众对戏曲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持续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送戏场次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9万余场,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7.8%。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齐鲁文化云”平台,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看大戏、赶文化大集、享文明新风。2020年,共开展线下文艺志愿和文艺惠民活动2500余场次,参与艺术家近1.5万余人,现场受众约30万人,志愿者将文艺送到百姓身边,播撒文艺的种子,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二是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保护。保护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乡村文化的延续,让人们“记得住乡愁”,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持续推动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实施地方戏保护工程、开展乡村非遗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全省已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210多个。渔鼓戏、大弦子戏、周姑戏、聊斋俚曲、扽腔、哈嗼嗡、山头花鼓戏等古老的山东地方戏曲焕发出蓬勃生机。三是乡村文旅产业渐成规模。实施“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培育形成一批木版年画、剪纸、草柳编制作等专业乡镇、专业村,吸纳省定贫困村就业人口17.6万人,带动23万人就业。青州市以农民画为切入点,推动农民画向产业化发展延伸,目前,青州市农民画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经济效益达2.5亿元,增加了农民收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全省各地区注重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群片区、精品旅游小镇,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串联起86个乡村旅游规模化村庄和41个乡村旅游精品景区。2019年全省乡村接待游客5.4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总额2709亿元。兰陵压油沟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走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致富之路,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愁旅游目的地”。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乡村振兴座谈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着力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文化力量。

2020-11-06 15:19:28 丁绍敏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记者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2020-11-06 15:20:19 中新社记者

我们知道,山东省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请问我们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

2020-11-06 15:25:55 付俊海

谢谢您的提问。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我们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作为重点,截至目前,全省69900个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省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提前完成了文化扶贫任务。 依托这些阵地,我们不断创新服务,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 一是强化数字服务。指导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文化云、数字图书馆、共享工程等平台,相继策划推出各类线上文化活动,免费为广大群众提供包括电子书、慕课、线上展厅、文娱节目、线上培训等海量在线数字文化资源。在今年疫情防控条件下,线上数字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深受群众欢迎。比如“阅读•与爱同行”第十五届全省读书朗诵大赛,首次采用在“山东公共文化云”线上平台举办的形式,覆盖全省16市,参赛选手突破2万人。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为提高广大群众参与性,我们积极搭建“五个大家”群众文化活动平台。今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我厅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五个大家”(“大家创”“大家唱”“大家演”“大家拍”“大家评”)系列活动。截至目前,省级层面策划组织的11个引领性群众文化活动,已完成了4个。作为“大家创”板块的首届山东省公共文化机构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正在举办之中,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优秀文创作品。作为“大家演”板块的山东艺术进景区系列活动于7月25日在济南九如山景区启动,带动全省艺术展演进景区活动的开展。作为“大家唱”板块的2020山东省群众合唱展演活动,以“亲近黄河 情系齐鲁”为主题,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为宗旨,自7月份启动以来,线上线下共举办展演活动150余场,参与队伍180多支,受众近80万人次。 三是强化公益产品。我省积极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免费服务群众,“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我们制定下发了《关于组织2020年省级政府购买公益演出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认真组织开展文艺院团下乡演出工作,在去年购买省直院团300场下乡演出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购买场次和购买金额。2020年投入资金650万元,计划购买省直院团下乡演出325场。截至8月底全省完成戏曲进乡村演出26163场。 四是强化文旅融合。我们注重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相互促进,加大了对古村落、古街区、古民居等保护利用力度,建成了一批亮点突出的特色文化村和文化主题旅游小镇。在“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统领下,突出“山东乡村更好客”主题,策划培育十大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推出乡村旅游9大新体验、12个微旅行目的地和32家网红打卡民宿,引爆我省假日乡村旅游市场。据统计,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5.5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消费2700亿元。截至目前,全省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达3500余个,继去年我省10个乡村进入首批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后,今年有24个乡村被评为第二届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位居全国前列。我省旅游扶贫先后探索出“临沂模式”“枣庄模式”“中郝峪模式”等地方旅游扶贫模式,先后有8个旅游扶贫村纳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新闻发布中我省临沂市兰陵县压油沟村、威海市西山后村等5地榜上有名,居全国首位。

2020-11-06 15:26:14 大众日报记者

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刚刚闭幕,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请问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都有哪些经验做法?

2020-11-06 15:28:57 付俊海

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所说,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护传承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刚刚闭幕的第六届非遗博览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我省近年来在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出台了一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我厅与省扶贫办出台了《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在全省评选了60个“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打造了10个乡村振兴特色村,形成乡村非遗发展的优质载体。同时借助中国非遗博览会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节庆日,积极推动非遗展演展示与乡村文化振兴紧密结合,指导各地面向乡村策划、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各地积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发挥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济南、青岛、枣庄、济宁、泰安、临沂等地也以乡村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重点,设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经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拓展了一批乡村非遗新型业态。各地非遗类企业积极开展“互联网+非遗扶贫”研究和探索,推动非遗类项目成为创客空间、创新工场、智慧小企业等创业的重点对象和优质资源,拓展了一批乡村文化新型业态。菏泽市召开“连接·为乡村”电商大会,即墨市打造“农村电商示范小镇”等,为非遗插上科技翅膀,打开了广阔市场,提升了非遗消费,扩大了乡村文化影响力。目前,仅全省3个国家级、6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就带动23万人就业,其中传统工艺类企业共吸纳省定贫困村就业人口17.6万人,非遗产业成为主力乡村脱贫的生力军。 三是培育了一批乡村非遗特色产业品牌。全省非遗产业通过整合资源、挖掘特色、强化推介,涌现出一大批乡村非遗特色产业品牌。东阿阿胶、玉堂酱菜、周村烧饼、德州扒鸡等重点非遗企业,积极推动非遗产品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带动形成了一批乡村非遗创新产品。一些乡村非遗类产业瞄准海外市场出口创汇,临沭晴朗工艺品有限公司依托临沭柳编项目,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自营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全县草柳编出口占全省柳编出口的48%,占全国柳编出口的26%。 四是培养了一批乡村非遗带动脱贫领军人才。在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全省各地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振兴领军人才。我省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共举办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50余期,培训学员2635人,其中通过研培实现创新创业的有931人,推出非遗创新产品4600多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39700多人。临沂市卞成飞建成非遗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带动了300余名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就业脱贫,基地入选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融入乡村现代生活;进一步推动非遗助力脱贫,加快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推动扶贫工坊产品对接市场,将非遗“软资源”转化为“硬实力”;进一步培育典型,在全省遴选扶持一批精准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传统工艺支柱项目进行重点打造;进一步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指导各地乡村积极利用特色非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支持非遗文创产业园区、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建设,支持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景区,进一步丰富景区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2020-11-06 15:29:57 齐鲁晚报记者

我们最近注意到,文联提出在农村社区搭建“永不落幕的文艺大舞台”。那么,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文联是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对应当下乡村文化需求的;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和持续保障,达到“永不落幕”的效果?

2020-11-06 15:37:48 姜慧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省文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挥文联优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建设为抓手,提出在农村社区搭建“永不落幕的文艺大舞台”这一目标。这个“舞台”是无形的,是种在基层、凝聚民心、振奋力量、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永跟党走的“文艺舞台”。 摸清基层群众的需求是工作的基础。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市、区)全面书面调研,实地调研20多个县(市、区),收集反馈1000余条,基层艺术需求100余项。基层百姓最喜爱和最需要的文艺培训有13项,前三位是歌舞类、书法类和戏剧类。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文化广场或者文化娱乐场所,有自发形成的广场舞、合唱队等文艺队伍。但基层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自发的“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农村基层亟需高质量的自我提升和高水平的文艺活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省文联有强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拥有12个艺术门类,有国家级会员7283名,省级会员3.6万余名,市县级会员29万余名。以文联深化改革为契机,文联组织在全省136个县(市、区)已经实现全覆盖,在乡村基层成立乡镇(街道)文联105个,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组织保障。文艺人才的培养培训是文联的重要职能和具体工作。我们面向基层开展“蒲公英”培训70余场次,培育基层文艺骨干人才1万余人。 通过精准调研,结合文联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山东省文联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在工作流程上,探索打造了“群众点单、文联派单、文艺家接单、受众评单”的“四单”服务机制,建立了文艺志愿、文艺采风、文艺创作、人才培养、文艺惠民“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实施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山东特色”。 经过探索实践,我们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摸索了一些经验,形成了 “到人民中去——山东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百县千村书法惠民”“农民戏剧展演月”“舞动千万家”“蒲公英音乐合唱”“百姓春晚”“蒲公英培训计划”等特色品牌,得到了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的充分肯定。 济南市莱芜区“百姓春晚”,农民群众“自家编、自家演”成为了晚会的主角,在村镇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攀比风”,两年时间累计举办“百姓春晚”1100余场,现场惠及群众30万余人,网络辐射带动200余万人次。 “山东省农民戏剧展演月”已经连续举办三届,每年从全省4000余家“庄户剧团”中选拔出150余家进行重点培训、巡回展演,目前已累计演出1000余场,惠及农民群众470余万人,真正做到了“还戏于民”。 “百县千村”书法惠民活动已累计开展5800余场(次),发动书法家23000余人次,为基层群众书写作品近90万件;开设“王羲之书法大讲堂”900余场,培养基层书法骨干2.5万人次,惠及群众400余万人,荣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2019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服务项目。 省文联还组织创作了大量反映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文艺作品,开展了众多展览、展演、培训活动,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多关注宣传,为基层群众鼓劲、为艺术家鼓劲、为乡村振兴鼓劲。谢谢!

2020-11-06 15:38:22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荣成市是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今年又被确定为全国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先行试验区之一,请问荣成市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哪些良好效果?

2020-11-06 15:51:51 包希安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荣成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人杰地灵,自古传承着“守义重信、热情淳朴”的渔家文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更是深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工作中,我们重点在三个方面积极探索: 一是,积极探索理论宣讲的有效路径。按照总书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理念,我们编写了《和风习语》宣讲书目,精心选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50条金句,用群众愿意听的大白话解读。作为市委书记,我是“一号宣讲员”,9月14日我宣讲了“乡村振兴”主题,现场参加和直播观看5万多人。同时发动各级党员干部和社会志愿者,深入村居社区、田间地头、农村大集、海洋牧场,宣讲1万多场,受益党员群众60多万人次,不仅增强了群众对新思想的理解,更收到了“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效果。 现在党委政府推进工作,群众理解支持、一呼百应。像农村拆违、清洁家园等环境整治任务,暖心食堂、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70%以上的工作量是由志愿者完成的。今年我们流转土地,一季度就完成7.5万亩,10月秋收后又流转3万亩,超额完成全年6万亩的计划。 二是,积极探索践行文明的有效路径。我们按照总书记“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理念,在全省率先建成社会信用体系,为全市67万本地居民、14.3万名外来人口、1.2万家企业、2.9万户个体工商户,全部建立信用档案,制定“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具体评价办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志愿+信用”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个人信用加分,让志愿者既有面子、又得实惠,全市志愿者达到15.5万人,每月开展活动3000场次、参与10万人次,整个社会形成了“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浓厚氛围,农村不文明行为由10%下降到不足1%,社会矛盾纠纷大幅减少了22.8%。 三是,积极探索常态长效的有效路径。我们建立了“政府设立服务项目、爱心企业冠名赞助、志愿团队具体实施”机制,发动全社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文明实践活动常态长效地办好。3年来,已发布各类项目900多个,200多个被爱心企业和人士主动认领,年均募集善款3000多万元。 像我市的“暖心食堂”服务项目,为农村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党委政府和村支部负责建场所,做饭、物资都是由志愿者和爱心企业提供的,目前全市已建成363家,覆盖46%的村居,3万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服务1.2万名老人。 随着工作的推进,我们还创新了“餐前一刻钟”项目,利用餐前时间,组织老人看新闻、读报纸、讲政策,将暖心食堂从单纯的解决吃饭场所,转化为理论宣讲的阵地,3万多名志愿者既是“助餐员”,更是“宣讲队”,老人也从最开始“被动地听”变成现在“主动地讲”,讲给子女和邻居听,发自肺腑地感恩党委政府的关怀,感同身受地传播新思想、新风尚。 通过新思想的传播、文明实践的推动,使我们今年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被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彰,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群众满意度评价位居全省136个县市区第一,社会信用指数连续26个月位居全国县市首位;成为我省4个“全国双拥模范县级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均通过国家测评。在《小康》杂志发布的2020年“综合生活质量”和“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中,我市均位列全国第5、全省第1。整个疫情防控期间,我市每天参与志愿者6200多人,占防控人数的72.9%。 由于文明实践活动务实、扎实,我市被确定为全国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点联系县市。 谢谢。

2020-11-06 15:52:07 记者

移风易俗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题与难题,合理定位各级党委政府在移风易俗中的角色,关系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成败。近年来,沂水县先后实施了殡葬改革、婚俗改革,在减轻群众负担、遏制陈规陋俗、推进移风易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请薛书记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2020-11-06 15:59:44 记薛峰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殡葬改革和婚俗改革是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我一直在基层工作,通过调研,我发现基层70%—80%的陈规陋习集中在殡葬这个环节,丧事大操大办、薄养厚葬、装棺再葬、散埋乱葬、封建迷信活动等与乡村振兴格格不入,殡葬难、殡葬贵、死不起、死人与活人争地、因丧致贫返贫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很多群众都深受其害,但单纯靠一家一户是解决不了的,这个时候党委、政府就要主动担当、大胆作为。 2017年5月10日,我们沂水县在深入调研、广泛座谈、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毅然决然地实施了以“惠民礼葬”为核心的殡葬改革:对具有沂水户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公益性公墓墓穴和墓碑使用费、碑文刻制费全部免除,由县乡财政承担,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 我们提出了“三为主”“三不准”“三严禁”的改革指导原则:“三为主”就是以正面工作为主、宣传引导为主、优质服务为主;“三不准”就是不准一刀切、不准强制、不准搞平坟运动;“三严禁”就是严禁乡镇和村向外租售土地用作墓地、严禁在基本农田修建坟墓、严禁制作销售使用大棺材。与群众算好算透“六笔账”:经济账,沂水县每年去世人口约8500人左右,实施“殡葬全免费”政策后,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左右,即可为群众节省殡葬费用约2亿元;土地账,过去一亩地最多建20处散葬坟头,全县每年需要300—400亩地,而公益性公墓一年仅需30亩左右,节省90%的土地;资源账,一个大棺材大约用1—1.5立方米木材,进公墓安葬逝者,全县每年可节约木材1万方左右;安全账,山林火灾80%以上因上坟烧纸引发,通过在公益性公墓设立专门焚烧区,能够有效消除这一隐患;环境账,上坟烧纸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通过引导文明祭祀、减少烧纸行为,能够有效防止大气污染;祭祀账,与散葬墓地相比,公益性公墓配套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群众祭祀更方便。通过算清“六笔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推进改革。 改革的具体措施:一是抓好公益性公墓建设。从2017年5月10日开始,组织发动公墓建设攻坚战,在50天时间里,先后组织召开5次现场推进会,共建成公益性公墓110处、墓穴10万个,满足了全县10年殡葬需求。二是重建村红白理事会。遴选素质高、威信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组成。三是殡仪馆改制。全国首家将县殡仪馆改制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四是推广“追思会”丧礼新模式。由乡镇干部主持,村支部书记致悼词,仪式既隆重又简单,老百姓的丧礼政府办,“追思会”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既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又简化了丧礼程序、刹住了大操大办之风,更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我们的改革,体现了全民惠葬、厚养礼葬、逝有所安“三个精髓”。改革三年多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10月底,共有30258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户均减负2.5万元,新去世人员进公墓安葬率100%,累计节约社会殡葬支出8亿元、土地1000多亩、木材3万方;改革以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因改革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群体性事件,也没有发生一起因改革引起的恶意炒作事件。对我县的改革做法,上级充分认可肯定,中央深改办《改革情况交流》专题刊发,民政部李纪恒部长、省委刘家义书记作出批示,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全市、全省、全国殡葬改革工作现场会先后在沂水召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100多家权威媒体宣传报道,全国22个省份的310多个地区前来考察学习。今年4月,我县又出台了《沂水县文明殡葬规程》,这标志着沂水县的殡葬改革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 移风易俗不停步,今年5月,我们又实施了婚俗改革,出台《关于推进婚俗改革倡导喜事新办的指导意见》,制定倡导性标准,推广集体婚礼、文化婚礼、民俗婚礼三种婚礼,各村成立喜事新办志愿服务队,推进节俭文明办婚,群众普遍欢迎,人民日报宣传报道。两项改革的实施,形成了协同效应,有力推进了移风易俗。在2019年全省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沂水县居全省137个县(市、区)第一名,今年上半年全市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又居第一。

2020-11-06 16:01:04 丁绍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作出的重要指示。目前我省已组织举办乡村振兴主题系列发布会六场,全面介绍我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有关情况。各媒体给予了大力支持,刊发了大量稿件,在此表示衷心感谢!请各位媒体朋友,继续报道我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的工作举措、进展成效。 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关的内容,请联系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一处董丽丽,联系电话:51775204。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往期视频更多<<

分享到: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6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81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