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聊城专场

发布会新闻

文字实录

<<点击更新
2021-09-28 08:49:14 齐鲁网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于2021年9月29日(星期三)上午10:00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聊城专场,邀请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李长萍等介绍有关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2021-09-29 10:02:26 丁绍敏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聊城专场,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李长萍女士,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越军先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峰先生,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闫友亮先生,围绕“塑造优势 加快崛起 奋力谱写聊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李长萍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2021-09-29 10:08:21 李长萍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与大家相约省会济南,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聊城专场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聊城市委市政府和650万聊城人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聊城发展的各位领导、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再有两天就将迎来新中国72周年华诞,在这个重要时刻,举办这次新闻发布会具有特殊意义。回望百年历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聊城儿女赓续红色基因,矢志艰苦奋斗,积极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推动聊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发展定力,以担当诠释初心,用奋斗成就使命,凝聚起在鲁西大地加速崛起的磅礴力量,描绘了全面小康的聊城画卷。“十三五”期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持续增长,三产占比提高6.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15.8个百分点。“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0%,较2018年提高6.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5%,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使用外资等指标增速均位居全省第1位。

2021-09-29 10:10:01 李长萍

星光不负赶路人。回首“十三五”,我们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实干点燃希望,正在推动这座城市加速实现“脱胎换骨”“凤凰涅槃”。 ——聚焦动能转换,我们砥砺前行,打造了产业升级的强引擎。多年来,聊城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进入新时代也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我们坚持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总牵引,毫不动摇推进“三个坚决”,全力做好“存量优化、增量崛起”两篇文章。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14万吨、焦化产能60万吨、电解铝产能53万吨,清理散乱污企业3300多家。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聚焦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加快创新强链、配套延链、招引补链,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材料、精细化工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实施市级以上重点项目705个,完成投资2300多亿元。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计划,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加快推广科技“创新券”,激发企业科研“创新潮”,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倍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70.4%。强化数字赋能顶层设计,一体化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建设全省首个“城市大脑”综合指挥平台,培育聊云数据湖、东阿阿胶、中通客车等一批5G应用场景,形成了数字聊城发展新格局。一批传统企业“老树发新枝”,一批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正成为推动聊城工业升级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的潜力更大、韧劲更足。 ——聚焦改革开放,我们锐意进取,跑出了优化环境的加速度。树牢“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理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着力打造企业创新创业“生态雨林”。扎实推进法治政府、诚信社会建设,重塑新时代聊城商业文明。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专员”等工作机制,实施“一把手走流程”,主动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创新企业开办“4012”模式,企业开办时间由2小时压缩至20分钟内,跑出全省最高速。实现社会投资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交房即办证”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建立审管互动机制,推进审管良性互动、精准衔接,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2020年,全市市场主体达到58.3万户,其中企业主体16.5万户,分别较2015年增长161%、284%。助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凤祥股份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坚持将“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打造了江北水城“双招双引”大会、院士专家聊城行等特色品牌。“十三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141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实现大幅跃升,连续9年被评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对于聊城来讲,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我们做强区域经济、加快崛起的必然选择。我们真诚希望更多企业在聊城成长壮大,更多人才在聊城成就梦想,让聊城发展的活力更足,后劲更强。

2021-09-29 10:14:32 李长萍

——聚焦基础建设,我们精心谋划,拓展了城市能级的新空间。着眼于融入全国发展大格局,不断强化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作用。完成投资369亿元,新增高速公路232公里,德商、青兰、莘南、高东4条高速建成通车,“县县通高速”目标提前实现。郑济高铁加快建设,雄商高铁即将开工,聊邯长高铁、聊城机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聊城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彰显。科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茌平实现撤县设区,全面启动高铁新区建设,着力提升开发区、高新区发展能级,全力打造主城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突出共建共治共享,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和推动城市更新,探索实行责任规划师制度,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建成海绵城市67.6平方公里。近两年实施了主城区最大规模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启动了交通畅通行动,新改建跨河大桥19座,打通断头路71条,建成过街天桥20处,市民出行更加便利。加快构建“15分钟生活圈”,推动传统商圈和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统一规划空地、绿地,建成一批生态公园和“口袋公园”,打造了一批城市“微景观”,实现了开门见绿、推窗见景。无论对老聊城人还是新聊城人来说,这里不仅是实现梦想的舞台,更是温馨温暖的家园。我们将努力把她设计好、装饰好、打理好,擦亮“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名片,让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聚焦乡村振兴,我们挥洒汗水,按下了乡村发展的快进键。我们坚持系统化理念,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了历史投资规模最大的引黄灌区节水工程,新增高标准农田267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打响“聊·胜一筹!”品牌,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74家,每天销往京沪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超过100万斤。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累计脱贫25.85万人,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创新开展“平清种增改”和“家家整洁、村村清洁”自主治理行动,农村改厕、清洁取暖改造、通户道路硬化基本完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140个。“耿店经验”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鲁西黄土地正在释放前所未有的激情和能量,我们将续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聊城篇章,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好。

2021-09-29 10:20:44 李长萍

——聚焦民生福祉,我们用心用情,提升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切实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应。“十三五”期间,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7239元,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组建全新的12345市民热线,构建起全天候倾听民意、多渠道解决民忧的长效机制。坚持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累计完成棚改11万套,“菜单式”改造老旧小区620多个,群众住房条件切实改善。下大气力化解房地产历史遗留顽疾,解决了350多个小区“办证难”问题,创新推出契税消费券1.4亿元,惠及群众近20万户。新改建中小学194所、幼儿园547所,实施中小学放心午餐工程,中小学“大班额”动态清零,“全面改薄”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整体打包115个乡镇卫生院和316个村卫生室,申报国家专项债5.4亿元,基层卫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连续4次获评国家卫生城市。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细微处入手,向关键点发力,围绕群众所思所盼,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努力让发展的成效更实、底色更暖。 ——聚焦底线红线,我们牢牢坚守,织牢了和谐稳定的安全网。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清零,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目前已连续575天无新增病例。全力化解金融风险,累计处置不良贷款510.5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峰值期下降5.5个百分点。下大气力推进精准治污,在全省率先发布“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首推供暖期间主城区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关停燃煤机组534万千瓦,大气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72天;水环境指数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成功创建为全省首个平原国家森林城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5年实现双下降,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零发生。平安是福,群众的安危冷暖始终是我们最深的牵挂。我们将从严从实查隐患、堵漏洞、强基础,努力做好城市安全的“守护者”,让发展的基石更牢固,人民的生活更安心。 一路走来,我们既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又承受了各类风险叠加的考验,全市上下加压奋进、攻坚克难,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向领航,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省直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不懈奋斗!

2021-09-29 10:22:11 李长萍

各位媒体朋友们!“十四五”时期,是聊城奋力赶超、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的机遇,随着郑济高铁、雄商高铁、聊邯长高铁的建成通车,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各种有利因素正在加速汇集,聊城发展潜力无限、未来可期。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更加旺盛的斗志,努力续写品质水城、魅力聊城的精彩华章。展望“十四五”,我们将坚定不移拓展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路子,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注重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积极嵌入新要素、拥抱新变量,在做强数字经济中赋能发展。坚定不移构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力打造冀鲁豫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坚定不移建设碧水蓝天、美丽宜居新家园,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导向和模式贯穿到经济发展全过程,加快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打造改革开放、创新创业新高地,完善改革破题体制机制,推动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民心所向,着力建设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形成各类高端要素竞相聚集的强劲势头,奋力实现在鲁西大地加速崛起,努力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聊城贡献!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2021-09-29 10:23:05 丁绍敏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记者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2021-09-29 10:23:09 新华社记者

刚才提到,聊城市立足本地产业优势,实施了“制造业强市”战略。请问聊城市围绕这一战略都采取了哪些措施?目前成效如何?

2021-09-29 10:29:02 高峰

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是新时代聊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202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实施意见,以“十大”制造产业为重点,实施“八大行动计划”,推进“六个一批工程”,完善“四大保障”,扎实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3%。主要呈现出“优、融、快、好”4个特点: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以高端高质项目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3%;“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49.9%,居全省首位。大力实施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动,1-8月份,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532个,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6.2%,居全省首位。二是建立重点产业“链长制”,实施创新强链、配套延链、招引补链,推动优势产业链式集群发展,3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三是积极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市级以上绿色工厂36家。推动化工产业形成“3个省级化工园区+4个重点监控点”的集约、绿色发展格局。 第二,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一是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进两化融合,培育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51家。以聊云数据湖、阿里云(聊城)创新中心、京东云(聊城)数字经济产业园、腾讯云(农业)大数据基地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聚集区正加速形成,创建省级以上数字经济园区及平台5家、试点示范项目(企业)21个。加快企业“上云”步伐,“上云”企业突破1万家。二是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省级以上示范企业5家,创建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7家、智能化服务商15家。 第三,优质企业成长加“快”。一是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8家、单项冠军17家、瞪羚企业25家。二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452个,创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三是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培育省级以上质量标杆企业15家、高端品牌28家。 第四,产业生态持续向“好”。一是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6条”“关心支持企业家10条”等一揽子政策举措,营造宽松规范发展环境。二是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企业直通车”“企业家监督员”、12345市民热线等工作机制,放下“官架子”,当好“店小二”。三是搭建智慧金融、应急转贷、人才直通车等平台,成立中小企业专家志愿服务队,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打造更高层次、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一是做强主导产业。持续推动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形成化工新材料、铝深加工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做优传统产业。用3年时间推动重点企业实施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做大新兴产业。打造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努力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聊城贡献!

2021-09-29 10:29:32 齐鲁晚报记者

山东省提出把“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改革举措,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加快流程再造,请问聊城市在这方面推出了哪些新举措?

2021-09-29 10:36:09 闫友亮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我们聊城市营商环境的关心关注。 近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最”字大文章,提高群众满意度、获得感。2020年,政务服务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位列“好”等次。 一、最简便:办事“进一门”、受理“一扇窗”。 我市从群众最直接的需求出发,持续推进“一门办理”“一窗受理”,打造办事“最简路径”。 一是推进更多事项在政务服务大厅“一门办理”。持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将197项市级行政许可及关联事项划转至市行政审批局集中办理,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探索“智能审批”模式,实现申请材料自动核验、事项“即时审批”。 二是推进无差别“一窗受理”改革。开展“一窗受理”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建立“一窗受理”服务标准体系,创新服务、提高效能。创新推进“市域通办”,构建“大一窗”格局,让企业群众在任一政务服务大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实现办事最简“一个环节”。 二、最快捷:开办“20分钟内”、交房即办证。 我市聚焦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持续推进企业开办、建筑许可等领域流程再造,打造办事“最快速度”。 一是挑战“20分钟内办结”标杆,突显聊城速度。全力打造企业开办“零材料提交、零成本开办、零距离服务、零见面审批”、一个环节办理、20分钟内办结的企业开办“4012”模式,跑出全国最高速,累计为企业节省成本5000余万元。在全国率先推行市场主体商事登记“四级通办”,市场主体活力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相关经验做法。多措并举提高市场主体退出效能,《从流程上解决市场主体退出难的聊城实践》上报中央改革办。 二是叫板省内空白,首推“交房即办证”。创新实施社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码管全程的建设周期信息全景图,工程建设项目“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实现社会投资项目6小时内多证齐发,打造极简极快审批模式。推广“交房即办证”改革,实现交房15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理不动产权证,全市31批次房地产项目,1.4万余户群众从中受益。 三、最优化:一件事一次办、审管互动效能双提升。 我市坚持以群众视角谋划改革,破解“一件事多次办”等问题,打造办事“最优流程”。 一是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扎实开展“双全双百”工程,梳理企业开办、准营、变更、迁移、退出,及投资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一件事”实施细则,同步优化一张表单及流程图,为企业提供集成服务。 二是持续加强审管互动。建立审管互动机制,出台《聊城市强化审管互动工作办法》,促进审批、监管效能双提升,进一步解决准入不准营、批后无监管问题。去年12月,相关做法被国务院简报专题推介。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批示“总结、推广、完善、宣传”。 四、最诚意:全程“水城帮”、服务“请您评”。 我市通过完善帮办代办、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增强群众获得感,打造办事“最诚服务”。 一是打造“水城帮办”品牌。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帮办代办服务体系,配齐配强服务队伍,为群众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开通“银发绿色通道”,核验老年人健康码信息上万余次。推进“点菜单”式改革,群众“点菜”提建议,精准发力促改革。 二是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畅通群众诉求渠道,通过市民热线、“吐槽找茬”、“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途径,对政务服务进行全方位评价,规范权力运行,促进政务服务效能提升。 下一步,聊城市将持续深化流程再造、制度创新,为促进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奋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2021-09-29 10:36:34 香港商报记者

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作为山东省农业大市,聊城市围绕农业发展做了哪些工作?

2021-09-29 10:40:55 李长萍

感谢您对聊城农业发展的关注,下面,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聊城是农业大市,地处肥沃的黄河冲击平原,有近30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一产业占比14.4%,耕地面积770多万亩,建有黄河下游最大的现代化引黄灌区——“位山灌区”,生产了全省八分之一的粮食和七分之一的蔬菜,是全国优质粮食、瓜菜菌、肉蛋奶重要供应基地,这些都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品牌化,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突出产业化带动,推动融合发展。着眼于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突出地方特色,重点发展精品粮油、绿色蔬菜、生态林果、健康畜禽、特色水产五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70多家,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7家,省级以上产业强镇达到11个。实施农村电商突破行动,今年1-8月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5.5亿,居全省前列。 二是突出科技化引领,插上腾飞翅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从激发创新活力、加强能力建设、推进重点领域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5条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发挥莘县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东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引领作用,加强与聊城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努力打造国内重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鲁西种苗谷”建设,大力引进农业新品种,发展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温室智能等新技术,阳谷智慧牧业做法在全国推广。积极推广耿店“棚二代”经验,实施“归雁工程”,每年培育新型农民5000名以上。 三是突出规模化支撑,壮大发展基础。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种养能手成立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1.7万余个,家庭农场3200多家。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70.4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46.7%。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猪、禽类出栏量同比分别增长52%、20.6%;蔬菜、肉蛋奶、渔业总产量分别增长2.1%、15.4%、24.3%。 四是突出品牌化提升,增加产品效益。坚持“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完善农业品牌培育机制,实施“净菜进京”“净菜入沪”工程,加快建设京津沪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农产品供应基地。今年以来,新增“三品一标”94个,总数达到1330个。东昌葫芦、莘县蔬菜、东阿黄河鲤鱼、高唐锦鲤、冠县灵芝、临清桑黄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健全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链条闭环式农产品监管体系,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业总体效益持续向好,“十三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9.5%。 对于聊城来说,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禀赋,发展前景广阔。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把握发展规律、提升农业质效,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希望有奔头的产业,努力为百姓种好“幸福树”、铺好“致富路”。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2021-09-29 10:41:22 大众日报记者

“十三五”期间,山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请问聊城在推进科技创新、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1-09-29 10:48:44 王越军

好的,感谢您对聊城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此,“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摆脱发展路径依赖,投入大量精力,完善制度设计,营造创新环境,探索创新举措,让聊城产业这棵老树上长出了科技新枝。 一、企业想创新,聊城送政策,推动自主创新。 为推进科技创新,我市连续出台了《聊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方案》《关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今年市政府还设立财政预算资金1.2亿元专项支持科技创新。 企业有了创新意愿更要有创新能力作保障。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了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按照“六有”(有场地、有人员、有投入、有设备、有项目、有制度)标准帮助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截止目前,覆盖率达到70.4%,有效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度增长。 随着科创活动在我市的热度逐步提高,企业家的认识从“要我创新”转变为“我要创新”,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5倍,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93%,比年初提高5.9个百分点,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0.63个百分点。 二、企业要创新,聊城送渠道,推动联合创新。 为拓宽创新渠道,我们积极推动聊城企业对接不同层次的科研资源。 通过与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对接,我市解决了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卡脖子”问题。波米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院院士团队联合攻克的“高端芯片封装用材料制备技术”就被列入省科技厅重大项目指南,该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为拓展联合创新渠道,我们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实施了关键技术研发“揭榜制”。目前,第一批“揭榜制”“组阁制”项目已立项,第二批已启动,正对征集的216项技术需求进行调研,近期将筛选实施。 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我们创新工作措施,搭建了“四不像”创新平台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率先引进成立了“山东省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聊城中心”和“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聊城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同时,我们设立1000万元产学研资金,专项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联合科研攻关项目。 三、企业创新难,聊城送服务,构建创新生态。 创新起步难。创新券是补贴支持广大中小微企业科技研发的惠企政策。我市坚守为民情怀,强化服务意识,自疫情暴发以来率先采取线上线下的培训方式,培训企业2000余家,4000余人,印发宣传资料9000余份,提高了企业政策知晓率。针对企业反映的创新券激励力度不大、科研资源不足、兑付程序复杂的问题,推出多项改革举措,将对企业的补贴力度扩大到90%,兑付周期降低到一个月,企业从政策的高效落实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聊城的典型经验得到了省政府和省科技厅的高度评价,在新华社App客户端4小时点击量突破100万,省科技厅还在我市召开“全省创新券工作现场会”推广经验。 为加强科技信息支持服务力度,建立了科技文献平台,全市市场主体免费注册、使用。今年1至8月份,文献获取量已达到18710篇,下载量6946篇,在全省文献平台中位列第一,显著提高了科技文献引领指导作用。 我们成立了科创联盟,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人才、资本、商业模式、企业管理、品牌标准等六大难题的解决方案,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集聚的共享平台,使科创联盟真正成为“有支撑、有力量、有温度”的科创企业之家。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省和市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作为科技工作管理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2021-09-29 10:49:16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刚刚提到,“十三五”期间聊城市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数量大幅度增长。请问,聊城在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2021-09-29 10:52:24 闫友亮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我们聊城市市场主体发展的关心关注。 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聊城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服务举措,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市场主体数由2019年的52万余户增加至64万余户,增长率23%。 一是优化市场主体准入,升级“4012”服务品牌。持续升级企业开办“零材料提交、零成本开办、零距离服务、零见面审批”,一个环节办理,最快“20分钟内”办结的“4012”品牌,累计节省企业成本近5000万元。创新企业开办就近可办、异地可办、四级通办,实现企业开办集约化、智能化、便捷化。《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我市企业开办“四级通办”经验做法。 二是优化审批服务流程,畅通企业准营渠道。创新推动“一业一证”改革,打造“十个一”审批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行业梳理、规范编制、四级通办、行业扩容、平台互联”。截至目前,全市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2万余张,涵盖57个行业。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市4600余家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 三是优化市场主体注销,构建有序退出机制。建立企业注销“一件事”改革机制,推行“零障碍、零见面、零材料、零成本、零等待”“五零”服务模式。以“双全双百”事项清单为基础,创新“证照联销”审批模式。通过拓展适用范围、压缩审批时限、完善容错机制举措优化简易注销,全市注销市场主体27224户,较去年同期增长20.76%。 四是释放项目增长动能,持续稳投资扩内需。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推行多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实现“一事集成”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行告知承诺制,让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持续稳定民生领域消费,实行商品住房销售均价限控政策,建设单位在申请预售许可时,按“一房一价”申报。今年以来,市城区批准商品房预售总面积210万平方米,预售套数17065套,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五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成立总规模8.1亿元的应急转贷基金,累计为1624家企业提供179.87亿元应急转贷资金支持。深入实施金融辅导员制度,组建辅导队83支,对接辅导2900家企业,“一企一策”解决企业融资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创新券推广力度,全市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券429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7.8亿元。 六是强化市场主体帮扶,缓解企业用工难题。开展“遍访企业、遍访村居、遍访群众”纾难解困集中行动,选派655名民情书记,每周集中遍访企业,累计解决企业问题7000余个。构建“线上+线下”多元招聘模式,全力破解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等“两难”问题,累计服务企业2550余家,提供岗位5.54万个。 下一步,聊城市将围绕市场痛点、企业难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流程再造、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1-09-29 10:53:05 中国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刚才在展板上我看到聊城提出了“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的理念,请介绍一下在民生服务中是如何实践的?

2021-09-29 11:01:23 李长萍

感谢媒体朋友对聊城民生事业的关心关注,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我们提出“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就是解决一件又一件民生小事,回应一个又一个民生关切,我们坚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身边事入手,从看得见的变化抓起,以“微服务”体现大民生,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比如,在畅通群众表达渠道方面。我们整合民意直通车、政风行风热线等各类民意表达渠道,成立新的12345市民热线,实现“统一受理”“一口办理”。累计受理群众诉求273万余件,能解决的立即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要积极做好群众工作,针对共性问题深刻剖析问题根源,从制度上堵塞漏洞。党员干部走村进户进行起底式大排查,收集意见建议6.1万余条,协调解决4.3万余个,进一步促进了干部作风提升、营商环境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 比如,在方便群众出行方面。我们围绕打通主城区交通“堵点”,新改建跨河大桥19座,干道42.8公里,人行道18.8公里,打通断头路71条,建设过街天桥20座,有效改善了城市道路“微循环”。对交通信号进行整体科学规划,主干道实行绿波通行。财政补贴4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供暖季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日均增加乘客12.7万人次,既让百姓得到了实惠,又缓解了城市拥堵、改善了空气质量。主城区施划机动车停车位1.3万余个,全市137家党政机关的停车位向社会错时共享,今年还将启动公共停车泊位智能化建设,着力缓解交通及停车压力。 比如,在优化生活环境方面。我们以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为抓手,今年新建了30个“口袋公园”,推进100处城市“微景观”建设。我们坚持“微改造”理念,改造提升4条历史文化街区,将优化居民生活环境与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紧密结合,用心用情保留城市记忆。我们投入12.6亿元,启动了年度任务量最大的雨污分流改造,建设雨污管道130公里,涉及主城区20条道路,一大批困扰市民多年的积水片区得到有效整治,积水路段越来越少。今年我市降水量达到880多毫米,总量为近60年之最,雨污分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城市有效应对了“烟花”台风和多轮强降雨考验。 比如,在群众住房方面。下大气力解决房产证无法办理历史遗留问题,将群众办理不动产证与追溯建设单位责任分开处理、同步进行。建设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解决了350多个小区“办证难”问题,并创新推出契税消费券1.4亿元,惠及群众近20万户。同时,我们还注重建章立制、理顺工作流程,防止再出现新的办证问题。在老旧小区方面,我们创新推出“菜单式”模式,给予群众更多自主选择权,努力寻求各方满意的相对最优方案。积极推进“红色物业”建设,对于老旧住宅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全覆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比如,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为让群众吃得安心、吃得放心,我们对市城区农贸市场进行调研摸底,启动了首批11个农贸市场提升改造计划,重新规划设计、健全硬件设施、改善卫生环境,并对进入市场的商品严格执行检测标准,努力守护好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推行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学校食堂实现100%全覆盖。如果没有按规定操作进入厨房,即使是没带帽子这样的小细节,也会被智能摄像头迅速抓拍并报警。等等。 我们深知,民生服务永无止境,补齐“短板”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群众一定还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有信心、有决心,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办一件成一件,努力让群众的堵心事再少一些,幸福感更多一些。 还有两天就迎来十一长假,聊城准备了一系列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里也诚挚邀请大家到聊城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聊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独特的韵味,美丽的“江北水城”欢迎您的到来! 谢谢大家!

2021-09-29 11:02:15 丁绍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刚才各位发言人全面介绍了聊城的情况,聊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埋头苦干,推动各项事业呈现新气象新面貌,经济社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相信聊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敬请各媒体关注聊城实践,宣传聊城亮点,助力聊城发展。 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

往期视频更多<<

分享到: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6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81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