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情况

发布会新闻

山东打造国家级文明村镇达264个

今天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系列发布会第三场,介绍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详细]

山东手造助力农民增收
做强乡村文化产业。山东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聚焦传统工艺,大力实施“山东手造”工程,统筹创意、 [详细]
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
近年来,山东各级民政部门立足本职,通过打造“海誓山盟”“礼安齐鲁”婚、丧习俗两个品牌, [详细]
探索基层文艺团体发展新举措
目前,我省共有2200个“乡土剧团”和“百姓戏班”,常年活跃在乡村、社区等基层演出市场,对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详细]
建立县级非遗工坊1443家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涛介绍,截止2022年底,山东全省建立县级非遗工坊1443家,其中市级620家、 [详细]

文字实录

<<点击更新
2023-03-09 09:11:15 齐鲁网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于2023年3月9日(星期四)下午3:00举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邀请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等介绍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2023-03-09 15:01:32 主持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系列发布会的第三场,邀请省文明办副主任张同海先生,省民政厅副厅长刘建武先生,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涛先生,寿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鹏先生,曲阜市委书记李丽女士介绍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张同海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2023-03-09 15:02:55 张同海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专班,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并一直关心关注我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要求。党的二十大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特别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聚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23-03-09 15:06:46 张同海

一、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是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讲,省市县乡村层层组建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党组织书记、青年、巾帼等8支宣讲队伍,推出习语润心、明理胡同、知新话、蒲公英夜校等一系列基层宣讲品牌。聚焦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去年以来,全省开展各类宣讲活动9万余场、受众6000万余人。 二是让先模人物走上讲台。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选树“三农”工作中的劳动模范、最美人物,组织模范代表用质朴语言和切身感受,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利民政策,说百姓话拉百姓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反映临沂市代村乡村振兴带头人王传喜事迹的电影《喜盈代村》、反映济南市三涧溪村乡村振兴带头人高淑贞事迹的电视剧《三泉溪暖》,都广受好评、给人力量。 三是让传播普及更具影响。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解读,重点办好广播电视栏目《宣讲时间》《理响中国》《新思想照亮新实践》等,推出《自信的理由》《三个走在前》等一批大众读物。统筹报、台、网、微、端等资源力量,特别是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优势,制作推出一大批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等融媒产品,推动正能量实现了大流量。

2023-03-09 15:11:10 张同海

二、着力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推动乡村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加强道德教化和实践养成,更好擦亮“厚道山东人”金招牌。 一是建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实现中心(所、站)“五有”标准全覆盖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建成文明实践基地5000多个、文明实践公园广场3万多个、文明实践家庭站9万多个。创新开展“五为”志愿服务,精准实施“十助常陪四解”为老、“五育三保”为小暖心服务项目,建成县级“17+N”、乡级“5+N”、村级“3+N”等11万余支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早晚问候、日常代办、雏鹰课堂等一大批品牌项目。常态开展“五聚”实践活动,推动电影、图书、表演、宣讲、人气等向文明实践阵地聚集,放大学习大讲堂、文化活动室、居民会客厅、邻里议事厅等综合效应,使其成为群众最爱去的公共服务综合体。 二是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结合,着眼个人层面行为习惯养成,提出并大力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推出《如此生活》大众读本,打造基层示范点2000余个,使优秀农耕文化更具传承性、时代性。统筹推进美德和信用建设,推进美德信用进村庄社区,广泛推行道德银行、美德超市、暖心食堂等应用场景,更好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深入实施移风易俗行动,以“反对浪费、文明办事”为主题,明确提出“十反对、四提倡”,集中整治高价彩礼、恶俗婚闹、大操大办等问题,积极推行婚、丧、节、寿等新礼仪,社会新风正气不断弘扬。 三是深入推进基层文明创建。统筹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以城带乡、共建共享,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全省共有国家级文明村镇264个,省级文明村镇4296个;扎实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和“美丽庭院”建设,广泛宣传宣讲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以“一户美”带动“一片美”。

2023-03-09 15:11:38 张同海

三、着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坚持满足文化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相统一,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促进广大农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一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对接群众需求,每年制定为民办实事文化惠民清单,去年开展“群众演群众看”、小剧小戏“大擂台”活动1077场,送戏下乡4.58万场,放映公益电影70.41万场,开展各类“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暨农家书屋万场主题阅读活动2.6万余场。 二是传承乡村文化记忆。加大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将具有重要价值的古遗址、古民居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实施保护项目215个。实施地方戏保护工程,对渔鼓戏、大弦子戏等14个濒危剧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免费或低价票公益演出服务。抢救性收集整理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文物,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210多个。 三是做强乡村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聚焦传统工艺,大力实施“山东手造”工程,统筹创意、营销和出口,建立完善全产业链,推出特色产品5300余种,搭建展销体验专区680多处,形成了一大批手造专业乡镇、村庄,“山东手造”日益成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4个,省乡村旅游重点村180个。以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牵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展示带建设,首批集中打造民俗文化重点村130个,并策划推出“黄河大集”,前段首秀的“黄河大集春节季”,各地积极举办线下市集和线上直播带货活动,开展各类文化文艺活动2.8万余场,成为人气爆棚的年货大集、好品大集、文化大集。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制定山东省乡村文化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和文化振兴齐鲁样板基本标准,更加深入细致、精准高效地做好工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2023-03-09 15:11:54 主持人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2023-03-09 15:12:3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近年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就业创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非遗工坊已经成为各地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请问下步山东省非遗工坊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2023-03-09 15:14:55 王涛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截止2022年底,全省建立县级非遗工坊1443家,其中市级620家、省级30家,带动10万余人就业。“葫芦雕刻:葫芦里装的都是扶困助残‘良方’”“费县手绣:绣出乡邻就业创业致富路”“聂家庄泥塑:工坊引领‘活产业’泥里刨出‘金疙瘩’”3项案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2023年我们将围绕“增数量、提品质、强管理”等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认定一批省级非遗工坊。2023年再认定30个省级非遗工坊,到2024年省级非遗工坊累计认定100个。二是提升非遗工坊建设品质。为贯彻落实好“引导扩大文化消费”相关政策,2023年非遗工坊建设将在产品设计、品牌打造、文旅融合、保护传承、带动就业、拉动消费上下功夫,塑造非遗特色品牌、国潮品牌,打造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对成效显著的非遗工坊给予资金奖补,激励各级非遗工坊提升建设品质。三是加强对非遗工坊的管理。将非遗工坊带头人培训列入在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提升带头人素质能力。开展非遗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组织非遗工坊参与线上、线下“非遗购物节”,加强对非遗工坊的推广宣传。将非遗工坊与文化生态名村名镇、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等相融合,形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的强大合力。

2023-03-09 15:15:17 大众日报记者

近年来,遍布我省乡村的“乡土剧团”和“百姓戏班”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介绍一下“乡土剧团”和“百姓戏班”发展情况和下步工作打算。

2023-03-09 15:18:23 王涛

目前,我省共有2200个“乡土剧团”和“百姓戏班”,常年活跃在乡村、社区等基层演出市场,对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全省各级加强对“乡土剧团”和“百姓戏班”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文艺表演团体蓬勃发展。早在2014年,我们联合省财政厅启动实施了全省农村“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全省农村地区文艺从每年演出不足2万场,到2021年一年演出12万余场,2022年进一步将政府购买公益演出场均标准提高到1500元,并将资金保障情况纳入全省考核内容,为“乡土剧团”和“百姓戏班”不断增加造血能力,基层文艺工作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据了解,济南市乡土剧团、百姓戏班共有193个,从业人员4300余人,承担的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场次2975场,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观众人数130万人次,政府购买演出补贴446万元。青岛西海岸新区总投资1000余万元,打造了具有独立创演能力的优秀民营剧团100余支,累计演出8000余场,惠及群众百万人次,荣获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立项和山东省第二届文化创新奖,成为新区群众参与度最广、赞誉度最高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把基层文艺团体纳入文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培训、指导、交流学习等多种途径,有重点地培养一批青年人才、艺术骨干,逐步建立基层文艺团体人才库,因势利导,让专业人才真正发挥专业所长,形成人才发展支撑体系。积极探索基层文艺团体发展的新举措、新办法。通过政府采购、经费补贴等形式,鼓励优秀文艺团体参与文艺展演等活动;充分利用镇村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场所,为基层文艺团体排练、演出提供免费场所支持;鼓励基层文艺团体积极创编文艺作品,促进基层文艺团体标准化、创新性发展。

2023-03-09 15:18:51 齐鲁晚报记者

我省在全省乡村倡导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持续提升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请介绍下我省在减轻农民负担,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上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

2023-03-09 15:24:44 刘建武

近年来,山东各级民政部门立足本职,通过打造“海誓山盟”“礼安齐鲁”婚、丧习俗两个品牌,深入推进婚丧习俗改革试点工作,深化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取得良好成效。 一、打造“海誓山盟”婚俗改革品牌。一是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印发《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全省确定90个婚俗改革试验区,着力打造“海誓山盟”婚俗改革品牌,深入推进婚俗改革,其中,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沂水县被评选为国家级婚俗改革试验区。二是强化宣传引导。以婚姻登记机关为阵地,大力宣传优秀传统婚俗文化,倡树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倡树文明节俭的婚俗新观念。开展婚俗改革宣传活动962场次,营造了喜事新办浓厚氛围。三是倡树文明新风。配合宣传部门,开展抵制恶俗婚闹专项整治活动,坚决遏制恶俗婚闹突出问题,配合农业农村部门,抵制喜事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通过举办免费颁证仪式、集体婚礼等形式,为新人提供婚礼式颁证、集体婚礼,推广现代文明简约的婚礼仪式。全省共举行集体颁证仪式268场,集体婚礼109场。 二、打造“礼安齐鲁”丧俗改革品牌。一是坚持“惠民殡葬、生态安葬、文明礼葬”的改革方向。全面实行基本殡葬服务减免政策,推行沂水“惠民礼葬”和沂水“追思会”等现代文明治丧方式,总结推广巨野丧事就餐“一碗菜”经验做法,有效治理农村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二是召开全省婚丧习俗改革研讨会,邀请民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及院校专家交流丧俗改革经验做法,探索婚丧习俗改革,以“改革有解”思维,让“良俗新风”在全省落地生根。三是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总结推广肥城“深埋不留坟头”生态安葬和寿光农村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经验做法,破解农村节地生态安葬和殡葬用地难题,美化改造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下发2000万省级公益性公墓奖补资金,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推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2022年,全省新建、改扩建公益性安葬(放)设施1286处。四是加强丧俗改革宣传。宣传孝老敬亲、丧事俭办、移风易俗典型事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唱响移风易俗殡葬改革主旋律。紧抓清明节等重要节点,召开全省清明节祭扫工作媒体通气会、新闻发布会,联合省文明办印发“文明祭扫、平安清明”倡议书和公益广告,开通“山东省网上祭扫云平台”和地方祭扫平台63个,开展集体共祭930次、代客祭扫2.9万次、网络祭扫312.6万人次。 三、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加大全省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培训力度,累计培训32万余人次,提升政策宣传水平和服务引导能力,为深化移风易俗落地见效提供有力保障。配合宣传部门印发《关于在乡村倡导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的实施方案》,依托全省7.29万个红白理事会主阵地,将喜事新办俭办、丧事俭办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

2023-03-09 15:25:06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议题。深化乡风文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请问寿光市在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中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哪些良好效果?

2023-03-09 15:30:24 李鹏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寿光是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试点以来,我们先后建成县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023处,统筹资源力量、创新服务模式、健全体制机制,扎实推动志愿服务引领乡风文明、助推文化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被评为全省示范中心,17个典型入选全国、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一是坚持把志愿服务融入产业放在第一位,积极推动志愿服务融入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蔬菜是寿光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产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我们牢固树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在产业链上”的理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业农村局、融媒体中心等部门,整合农技专家、种菜能手、媒体记者,组建了1200人的志愿服务队,创建了蔬菜热线、视频云校、帮帮团等一批平台,从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等做起,累计培训菜农10多万人次,每年为菜农线上线下解决问题2万余个。在志愿服务推动下,种放心菜、做实在人成为广大菜农共识,户帮户、邻助邻蔚然成风,寿光蔬菜抽检合格率常年稳居全国前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390个,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现代农业强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重点县。 二是坚持把群众需要、群众满意作为总目标,积极推动志愿服务融入文明创建、赋能乡村振兴。突出城乡文明融合发展,创新队伍阵地和项目建设,推动文明建设沉到最基层。坚持围绕群众建队伍,成立了志愿服务总队、志愿服务联合会,各镇街、部门牵头至少成立1支专业服务队,每个村(社区)至少组建3支服务队伍,创新设立“红色驿站”“文明大集”等实践点300多个、实践基地200多处。坚持围绕群众搞服务,通过设立孵化基地、开展创投大赛等形式,培育品牌“五为”(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群体、为社会公共需要)志愿项目102个,做到了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开展到哪里。比如,我们80个村建成了“助老食堂”,常年为老人提供一元餐、免费餐,农村每季度举办1次敬老“饺子宴”,惠及20多万老人。再比如,守护1000多位独居老人的“叮咚上门”、帮助困难学生的“爱心365”等等,有力促进了城乡文明融合发展和乡村移风易俗。寿光市15个镇街全部创成省级以上文明镇(单位),在2021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复审中,获得全国县级第8名好成绩,被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2022年群众满意度测评,位列全省第二位。 三是坚持把激励机制、政策保障摆在最前面,扎实推动志愿服务常态长效、赋能乡村振兴。突出机制激励、政策保障,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活力。出台《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办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暂行办法》《志愿者嘉许礼遇办法》,设立500万元的志愿服务关爱基金,每年为注册志愿者购买总保额1000万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推出政治礼遇、信用支持等10个方面33项激励举措,全方位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经验做法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简报刊发推广。截至目前,寿光市注册志愿者达到23万余人,其中星级志愿者4700人,25人获评中国好人,2人荣膺全国道德模范(王乐义、李学海),“志愿红”已经成为“菜乡寿光”的一道独特风景和靓丽名片。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2023-03-09 15:30:54 新黄河记者

寿光市作为中国蔬菜之乡,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农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今年省里提出建设“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寿光作为沿黄渤海线的重要窗口,在推动农耕文化建设上开展了哪些探索?取得哪些成效?

2023-03-09 15:35:13 李鹏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寿光的关心关注。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海盐之都”,还被称为“三圣”故里:传说文圣仓颉在这里始创象形文字,盐圣夙沙氏在这里煮海为盐,农圣贾思勰在这里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80年代末,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三元朱村试验成功并推向全国,不仅解决了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问题,而且让更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肯定“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围绕农耕文化建设,近年来,寿光突出“蔬菜文化”主题,积极探索创新,先后创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中国农耕文化之乡”。 一是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提升双向发力,不断丰富拓展农耕文化的呈现载体。围绕传统农耕文化展示,打造了蔬菜博物馆、农圣文化展馆、仓颉书院、仓颉汉字艺术馆等一批高品质展馆,挖掘整理的“寿光蔬菜生产习俗”,成功入选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成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番茄小镇、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等一批现代农业基地,连续举办了23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在示范推广最先进、最前沿的蔬菜品种、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的同时,将传统的农事活动、农耕文化与农业科普相结合,集中展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每年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二是坚持学术研究与精品创作双线交流,不断厚植农耕文化的特色底蕴。聚焦学术研究出成果,连续举办了11届中华农圣贾思勰文化国际研讨会,出版的《农圣文化概论》《贾思勰家缘源流研究》等重点书目,成功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文艺精品工程”。聚焦文化创作出精品,以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为重点,策划拍摄了《蔬菜改变生活》《农圣故里·文明寿光》等一批大型纪录片,创作了《仓颉造字》《菜农的凌晨》等一批影视作品、报告文学,多部作品在央视平台、头部商业平台展播,累计夺得泰山文艺奖6个,入选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2个,2项作品入选山东省“十四五”重点文艺作品,中英双语版《齐民要术通俗读本》获评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山东省第六届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十大优秀作品奖。积极对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在潍坊科技学院开设了《农学家—贾思勰》教学实景直播课堂,全球39个国家5万多个登录点的师生参与,进一步提升了农耕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三是坚持农耕文化与乡村文化同步推进,不断提升文化廊道的内涵体验。抢抓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机遇,以羊口、侯镇、双王城为重点,规划了巨淀湖生态旅游、清河古镇等一批高端文旅康养项目,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突出重大节会,连续举办了4届农民丰收节,成功承办了山东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农民为主体,全景呈现了齐鲁大地共庆丰收景象,展示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新成就。突出乡村文化,率先建立了镇街文联组织,在每个村成立文艺宣传队,连续举办了五届乡村文化艺术节,每年组织送戏下乡、培训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惠民演出1万多场次,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在全国文联系统推广学习。 借此机会,我们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媒体记者朋友们发出邀请,4月20日,第24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即将开幕,届时欢迎大家到寿光参观指导。

2023-03-09 15:35:43 乡村广播记者

曲阜市作为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积极推动“两创”融入乡村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请问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023-03-09 15:42:58 李丽

曲阜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的格局。近年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要求,扎实做好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到“四个融入”,即“非遗融入乡村人才振兴”“非遗融入乡村产业振兴”“非遗融入乡村文明创建”“非遗融入乡村基层治理”,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勃勃生机。 一、坚持做好“非遗融入乡村人才振兴”文章。实施传统手艺振兴工程。成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加强与属地院校的专业合作,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曲阜琉璃烧制技艺传承人王树宝荣获2021年度省十大模范非遗传承人,“孔府品牌”非遗传承系列荣获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目前,我市已有《祭孔大典》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省级及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个、传承人27名,形成非遗传承人梯队,带动2000余人从事非遗传承工作,传承活力明显增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储备。 二、坚持做好“非遗融入乡村产业振兴”文章。实施“非遗工坊”建设工程,培育10家济宁市级、36家曲阜市级非遗工坊。三孔文旅、孔府印阁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单。孔府楷雕、孔府印阁等“非遗工坊”和电商平台年产值过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汉风艺术公司在乡村义务开展“线编”非遗技艺培训,形成产品研发、推广、销售服务链条,带动周边就业近万人,村民日均收入稳定在150元左右。推动把非遗工坊纳入“庭院经济”,开发乡村特色非遗手工产品,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夫子洞村、鲁源新村等非遗特色旅游街区和研学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做好“非遗融入乡村文明创建”文章。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把非遗展演融入春节礼仪、云端清明、粽享端午等节日活动,让传统节日历久弥新,保护了文化传统、守住了文化根脉。开展移风易俗文明传承活动,在传承保护非遗项目《孔府婚俗》的基础上,在各镇村与时俱进推出新中式婚礼展演,倡导以礼化人、成风化俗。尼山论坛期间,展演活动受到中外嘉宾一致肯定,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孔子故里已蔚然成风。 四、坚持做好“非遗融入乡村基层治理”文章。实施“非遗六进”工程,在村居、社区、学校、机关、企业、重点场所六大领域打造一批66个示范点,将非遗以可触、可观、可感、可忆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全环境立德树人、全天候以文化人的氛围,形成一批集非遗展演、交流、体验于一体的“会客厅”,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乡村治理。武家村获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鲁城街道、息陬镇获评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 下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部署要求,切实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曲阜力量。

2023-03-09 15:43:19 主持人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委宣传部文明一处田昕承,联系电话:51775202。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往期视频更多<<

分享到: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6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81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