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新闻
6月8日至9日在青岛举办
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3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将于6月8日至9日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详细]
- 按照“1+5+N”架构举办
- 按照“1+5+N”架构举办,即:1个主题大会,5个平行分会,N项标准化活动。 [详细]
- 推动国际标准体系完善
- 会议的举办,搭建了国际标准化高端对话平台,提升了国际标准化活动影响,促进了国际标准化交流互鉴, [详细]
- 加强国际标准化合作交流
- 自2017年首届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召开以来,累计有102个国际、国外机构参加了会议, [详细]
文字实录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定于2023年5月10日(星期三)上午10: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同志等介绍2023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创新管理司副司长郭晨光先生,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田治颖先生,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东翔先生,共同为大家介绍2023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田治颖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3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将于6月8日至9日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下面,向大家介绍大会举办背景和筹备情况。
一、大会举办背景。 标准是全球经贸合作的通行证,是国内国际市场融通对接的重要纽带,标准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是扩大对外开放、以标准联通促进产业技术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推动各国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和协调,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每两年一届,已于2017年、2019年、2021年成功举办三届,在国内外标准化领域产生了积极反响,向全球展示了“中国标准”经验,展现了“山东标准”发展成效,取得了丰硕成果。2021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期间,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签署了标准化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共同举办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2023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将进一步扩大国际标准交流互鉴,深入探讨国际标准在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国际标准资源交流,吸引、汇聚更多技术、人才、项目等各类创新要素。
二、大会基本情况。 2023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主题为“标准化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按照“1+5+N”架构举办,即:1个主题大会,5个平行分会,N项标准化活动。主题大会,将邀请ISO、IEC等国际标准组织领导出席并致辞;国内外标准技术组织机构代表,将围绕绿色低碳等重点行业领域国际标准化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进行主旨发言。5个平行分会包括“标准化与海洋负排放”“标准化与新型电力系统(绿色能源)”“标准化与现代绿色港航”“标准化赋能上合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化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大会期间,还将发布中国标准化系列成果和《标准化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青岛宣言》,开展标准化高端专家“山东行”等系列活动。 其中,“标准化与海洋负排放”分会,将围绕陆海统筹、增汇示范等技术领域国际标准体系建设,展开系列演讲,召开国际座谈,发起国际标准合作倡议,促进全球海洋碳汇技术的应用推广。“标准化与新型电力系统(绿色能源)”分会,特别邀请国际、国内新型电力系统及标准化领域院士专家进行主旨发言,探讨标准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标准化与现代绿色港航”分会,将聚焦标准化支撑现代绿色港航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构建全球认可的现代绿色港航标准体系。“标准化赋能上合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分会,将围绕标准化如何促进上合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进行研讨交流。届时,将邀请国际、国内标准化和技术性贸易措施高级别专家,为上合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标准化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分会,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交流标准化人才教育与培养经验,推动完善标准化人才培育体系。 本届大会规模约300人,其中外宾约30人。会议将邀请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有关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院士,国内知名研究机构、企业和高校专家学者等参会。
三、大会筹备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的坚强领导下,大会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推动国内外高端标准化创新人才集聚。本届大会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汇聚全球标准化领域的高级别专家,邀请了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代表,国际、国内相关行业领域院士专家,会上将分享行业领域国际标准化最新研究成果,有效促进相关行业领域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供需对接。 二是推动国际标准化系列项目合作。本届大会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发布中国标准化系列成果,签署双边合作协议,形成技术标准的双边互认合作机制,极大促进双边经贸往来的便利化。山东将全面推介标准化创新发展建设成效,推动企业国际标准化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吸引更多国内外技术组织机构来鲁发展,增资扩项,进一步扩大青岛、山东和国家的国际标准化合作。 三是组织开展标准化高端专家“山东行”活动。大会期间,将组织山东省标准化高端专家咨询委员会部分委员、相关行业和标准化领域院士专家,深入企业开展精准帮扶指导工作,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畅通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研究项目的通道,解决难点堵点问题,提供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加速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大程度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记者朋友们,省委、省政府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对本届大会高度重视,全球标准化界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业对大会也充满了期待。本届大会一定能办成一次高水平的标准化国际盛会,我们将携手各方共享科技进步和标准化创新发展的“中国机遇”,打造一场合作共赢的“创新峰会”,深入推动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为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注入新活力。 衷心期盼媒体朋友们对2023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持续予以关注,积极宣传报道。6月9日,让我们相约青岛,共话标准,共促发展,共享成果! 谢谢大家!
目前,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是在我国组织举办的高规格、高水平国际标准化盛会,会议的举办,搭建了国际标准化高端对话平台,提升了国际标准化活动影响,促进了国际标准化交流互鉴,凝聚了国际标准化合作共识。 一是提升国际标准组织影响力。三届会议均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作为指导单位,共同谋划大会方案,大会主题均聚焦年度世界标准日主题,深入探讨国际标准在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大会的举办,与会各方围绕国际标准组织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等,就推动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活动、共同完善国际标准体系、促进国际标准的广泛应用、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等充分交流,凝聚共识,致力于提升国际标准组织的影响力,助力实现让国际标准无处不在的发展愿景。 二是推动国际标准体系完善。三届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的召开,围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海洋产业、现代农业、工业互联网等多个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议题,邀请国内外院士、行业专家、资深学者、企业代表和标准化专业人士等进行研讨,共商国际标准化热点话题,共享最新标准化研究和实践成果,共议国际标准化发展新技术领域,为共建支撑全球绿色发展的国际标准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连续在山东举办,有效地促进了山东省标准国际化进程,推动山东企业等各有关方面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高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目前,山东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已达276项,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9个。 三是促进国际标准化能力提升。三届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始终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化能力提升合作。IEC、ISO等国际标准组织官员、国内外开展标准化教育的院校和培训机构等,围绕标准化教育和人才培训培养连续进行专题研讨,不断交流标准化教材、培养模式等先进经验。作为首届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成果,国家标准委与ISO签署合作备忘录后,共同建立了国际标准培训基地(青岛),先后举办标准化培训班22期,为东亚、南亚、中亚、东欧等地区的39个国家培训学员2000余名,联合ISO为39个发展中国家培训标准化官员68名,协力提升国际标准化工作能力,积极做出中国贡献。 四是加强国际标准化合作交流。自2017年首届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召开以来,累计有102个国际、国外机构参加了会议,加强了交流合作,标准化朋友圈不断扩大。几年来,中国与欧洲标准组织、巴基斯坦、法国、新加坡等9个与会区域标准组织和国家标准化机构签署双多边合作文件,进一步拓展了合作渠道。推动成体系发布中国标准外文版数百项,服务特高压、铁路、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国际贸易和海外工程建设,与一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续开展标准信息交换合作,推动标准互换互认,提高我国与国际国外标准的一致化水平,促进国家间标准体系兼容。
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每两年一届,目前已于2017年、2019年、2021年成功举办了三届,今年是第四届。与往届相比,2023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特色和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会主题更加鲜明。当前,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重点、热点。2023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以“标准化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的标准化领军人才、行业领袖、技术专家等,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国际标准化工作,围绕“双碳”、绿色产业、新型能源等重点方面,交流分享相关技术、标准、经验和典型案例,共商以标准化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计,共谋可持续发展良策。 二是大会内容更加丰富。本届大会按照“1+5+N”架构举办,即:1个主题大会,5个平行分会,N项标准化活动。大会将邀请国际、区域标准化组织负责人,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院士等,围绕主题作精彩发言,围绕以标准化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标进行交流研讨,共享国际标准化发展成果。5个平行分会将围绕标准化与海洋负排放、标准化与新型电力系统(绿色能源)、标准化与现代绿色港航、标准化赋能上合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化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开展更深入地研讨交流。大会期间,还将开展标准化高端专家“山东行”活动,深入企业开展精准帮扶指导工作,推动山东产业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规则优势、市场优势,更大程度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企业标准化、国际化发展。 三是大会成效将更加显著。大会搭建了国际标准交流合作平台,为培育、聚集、链接、配置高端标准化资源提供载体,为全球推进国际标准化合作交流提供契机。大会期间将举行多场双边活动,签署双边标准化合作文件,促进双边经贸往来。大会还将发布中国标准化系列成果和《标准化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青岛宣言》等,分享中国标准化发展成果,凝聚全球标准化发展共识,推动国际标准无处不在,让国际标准在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刚才大会介绍中提到,此次大会以“标准化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请问,山东标准化工作在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下一步工作还有怎样的考虑?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提出“赋予山东更大改革自主权,在科技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标准化创新发展等领域优先开展探索实践”。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山东标准化工作坚持以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国发〔2022〕18号文为主线,以开展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为抓手,加快构建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一是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化政策支撑。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推进标准化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标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出台《山东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发挥标准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制定《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战略协同发展若干措施》,加快完善技术研发、专利创造、标准研制一体化发展机制。印发《山东省标准“领跑者”管理办法》《山东省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大力推动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加大团体标准培育力度。目前,我省企业公开标准数量、“领跑者”数量、对标结果数量、团体标准数量等均位居全国前列,以企业标准、团体标准为代表的市场标准活力不断增强。 二是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化项目支撑。围绕提升我省“十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标准研制难点,部署30个省级标准化战略性重点项目;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和突破性技术向标准转化,搭建技术创新、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和产业实现的一体化工作平台,培育32个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任务,我省在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争取更多国家级标准化重点项目,目前,共承担相关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49个。 三是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化人才支撑。充分发挥高层次智力资源对我省标准化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国家标准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结合山东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首批聘请院士和标准化领域高层次专家12人,成立山东省标准化高端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山东省标准化战略规划编制、实施等提供前瞻性、可行性咨询意见。支持青岛大学、济南大学等院校开设标准化专业,将标准化纳入本科和研究生系统教育。强化各级各类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发挥我省承担的9个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54个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要素资源优势,为全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了标准化高端人才支撑。探索试行“首席标准官”制度,强化企业标准技术综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下一步,重点抓好三个“一”。一是抓好一个试点。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推进标准化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抓好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构建“1+4+N”标准化创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山东标准创新力,打造标准化创新发展高地,有力支撑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二是抓好一批政策。联合科技、工信、发改等部门,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产业链标准化发展、绿色技术标准体系等指导意见,实现高质量标准有效供给。三是抓好一批标准化重点项目。全力抓好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和战略性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在数字经济、海洋碳汇、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绿色产业领域,突破制定一批国际、国家标准。
高规格、高标准、高水平举办2023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是我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对外开放、以标准联通促进产业技术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将为我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争取更多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政策支持。2017年,我国首个ISO国际标准培训基地落户山东。2018年,国务院批复我省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2022年8月,获批首批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这些高端政策的实施,为我省标准化改革创新,以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争取更多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落户我省。目前,我省共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9个,为我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平台支撑。ISO铸造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IEC发电输电和配电系统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我省,实现了我省ISO、IEC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的突破。国际公定分析学会(美国)、德国电子电气信息技术协会在我省设立代表处,通标(SGS)、斯坦德、谱尼、华测等多家国内外顶级高端标准认证检验检测机构,来鲁发展或增资扩项,让我省企业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国际一流的标准化、检测认证服务,推动了我省产品和标准国际化发展。 三是争取更多制修订国际标准取得新突破。目前,全省共制修订国际标准276项,仅2018—2022年,全省制修订国际标准实现159项。我省单位参与制定《海洋环境影响评估(MEIA)-海底区海洋沉积物调查规范-间隙生物调查》《工业自动化应用的工业互联网系统功能架构》《家用和类似用途制冷器具 食品保鲜》等国际标准,为我省开展海洋调查、工业互联网、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多边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实现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一是加快推进山东标准国际化进程,抓好我省承担秘书处的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争取更多国际标准立项。二是建设全省国际标准项目培育库,将有基础的国际标准制定需求培育孵化,形成我省特色的国际标准支持发展模式。三是持续深化青岛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探索更多更好的实践模式。四是加快培育壮大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培育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
2015年国家标准委与青岛市政府签署《关于推进青岛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合作备忘录》以来,青岛市坚持用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持续推动标准化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着力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岛标准”。据不完全统计,2016—2022年,全市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01项、国家标准1414项,同比“十三五”时期分别增长55%和261%。目前,全市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3个,占全省42.5%;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国内对口单位3个;同时承担了2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国际注册专家65人,国内专家488人。承担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15类88项。全市有126项标准入选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占全省的38%。全市标准化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极大提升了青岛市在行业和产业领域的标准化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逐步形成了“1+3+6”的目标定位和工作举措。即:围绕“推动青岛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1个中心,打造“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青岛)、青岛市时序国际标准化杰出贡献奖励基金会”3个高端平台,构建“深化标准化综合改革政策措施、构筑标准化人才教育培训高地、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活动、加快重点领域国际标准突破、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推动先进性标准评价领跑”等6个工作举措体系。青岛市的工作得到市场监管总局领导的充分支持与肯定,标准化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城市第一方阵,为国家标准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做出了青岛贡献。
通过前三届大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青岛国际影响力,留下了“青岛印象”。请问青岛市作为承办城市,今后将如何发挥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效应,借助这一平台,提升青岛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青岛市以举办国际标准化大会为契机,积极搭建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起青岛联通世界的桥梁纽带,着力提升青岛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一是加快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化技术合作。近年来,我市有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制修订的国际标准数量明显增加。比如,海尔集团牵头制定的IEC 63169:2020《家用和类似用途制冷器具食品保鲜》国际标准,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一把通用“标尺”,欧盟直接引用发布了EN IEC 63169:2020,推动了我国家电产业的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制定了ISO 23040:2021《海洋环境影响评估(MEIA)-海底区海洋沉积物调查规范-间隙生物调查》的基础上,正在牵头制定2项海洋领域的国际标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正在制定2项海产食品的国际标准,海尔集团和卡奥斯智能研究院等单位正在推动6项国际标准起草或立项。我们将加大在家用电器、工业互联网、橡胶轮胎、高速列车、海洋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不断在优势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推动中国产品和服务标准国际化发展。目前,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印尼雅万高铁等国外大型建设项目中,大力运用中国技术标准。海尔集团在美国、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建设制造基地,在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工厂,都运用中国的技术标准生产产品,推动了中国的产品、技术、品牌、标准的国际化发展。下一步,在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将引导企业参与当地的标准化活动,共同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等工作。同时,我们将借助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在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示范区,设立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机构,组织开展技术性贸易壁垒(WTO/TBT/SPS)的通报、评议活动,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支点,服务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三是开展国际国内标准化教育合作。2017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上,青岛市政府与国家标准委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签订了《关于建设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青岛)三方行动计划》,青岛成为ISO在中国的首个培训基地。到2026年,我们将继续为“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上合组织国家标准化机构官员提供培训服务;支持青岛大学标准化学院开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探索推进标准化工程本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青岛市时序国际标准化杰出贡献奖励基金会获得ISO授权,设立“青年学者奖”的机会,支持优秀青年学者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总部研学进修。通过建立国际标准化培训、标准化学科教育、标准化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化公益培训等教育培训体系,为我国培养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标准化实用人才。 四是支持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组织来青岛落户。目前,国际公定分析学会(美国)、德国电子电气信息技术协会(VDE)已设立青岛代表处。青岛市标准化研究院与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签署合作协议,组建我国第一个UL中国区家用电器领域标准技术工作组,推荐5位专家在家电、VR、AR、自动驾驶、机器人、雷达等领域,实质性参与UL标准的开发、制定和更新。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稳步推进标准制度性开放的要求,以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的持续举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使青岛成为国际标准化权威专家、著名机构的聚集地,不断提升青岛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助力青岛标准、青岛质量、青岛优品走向国际、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