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新闻

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

11月1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 [详细]

强化资源统合构建“四大体系”
山东坚持系统谋划、全局统筹,推动战略实施体系进一步完善,构建起区域城乡融合、内外上下联动、 [详细]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在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方面,新增淡水沼泽湿地4933公顷,治理互花米草8647公顷, [详细]
持续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到2025年省级水网覆盖范围提高到88.2%,新增供水能力10亿立方米, [详细]
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
加快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胶东半岛核电、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一体化、 [详细]

文字实录

<<点击更新
2023-11-15 15:29:15 齐鲁网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定于2023年11月16日(星期四)10: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2023-11-16 10:02:58 主持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孙爱军先生,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邵长城先生,省水利厅一级巡视员张建德先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蒋庆鹏先生,山东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尹学辉先生,东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宪卓先生,共同为大家介绍我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孙爱军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2023-11-16 10:07:45 孙爱军

尊敬的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亲自擘画、亲自部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动员令。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脉领航,并要求山东“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这是事关大局的政治责任、影响深远的历史使命,其中饱含信任与期许。 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山东、跳出山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自身、协同推进,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下面我从五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山东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

2023-11-16 10:13:34 孙爱军

第一,坚持系统谋划、全局统筹,推动战略实施体系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省委、省政府注重总体设计、强化资源统合,构建起区域城乡融合、内外上下联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四大体系”。一是协同推进体系。省委出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工作推进会,及时调度部署阶段性任务;将黄河战略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逐年制定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省际合作事项、重大活动三张清单,组织全省观摩活动,开展专项巡视,按季度通报全省推动黄河战略进展情况,确保任务清晰明确、责任层层压实。二是规划政策体系。编制省“十四五”实施方案、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配套实施生态环保、水利建设等9个专项规划;规划完善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核心功能,加强省会、胶东、鲁南地区协调发展,制定支持沿黄25县(市、区)推动黄河战略若干政策措施、支持黄河战略若干财政政策、支持滩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并设立百亿元规模黄河战略母基金,“1+9+N”整体架构基本成型。三是法治保障体系。先后颁布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东平湖保护条例、节约用水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的若干措施,设置“生态警长”2807名、黄河巡回法庭(工作室)33处,组建专门律师服务团,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是省际协作体系。牵头成立黄河流域科创、产教、自贸试验区等30多个联盟组织,成功举办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发展大会等50余项重大活动,开展了100余项省际合作事项,搭建沿黄九省区合作共赢的广阔舞台;聚力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最经济出海口,签署与中原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协议,布局建设39个内陆港,促进境内综合运输成本大幅降低逾20%。 第二,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修山、增绿、扩湿、整地,组织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在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方面,新增淡水沼泽湿地7.4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2.7万亩,每年生态补水近1.8亿立方米,核心区、缓冲区内年产原油近30万吨的300处油井全部退出,湿地环境大为改观。在全域生态改善治理方面,大力建设沿黄绿色长廊,沿黄9市完成造林20.3万亩,沂蒙山区域治理水土流失2.8万公顷,开展“无废城市”创建,25地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我们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与河南共同建立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新路径。

2023-11-16 10:21:44 孙爱军

第三,坚持集约高效、安全可靠,推动水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立足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水患与干旱并存的省情,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健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机制,提高水资源高效配置和利用水平。一方面,大力实施现代水网工程,抢抓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机遇,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561亿元,基本完成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重点河段防洪治理,跨市骨干河道、市管河道的重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另一方面,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和高效利用,实行“分水到市”“分水到县”,严格指标管控、过程管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完成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68万亩,新增节水能力4409万立方米。同步抓好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累计创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132个,数量居全国首位。 第四,坚持动能转换、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效,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一是制造业提档升级态势明显。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坚定不移“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对“两高”项目实施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落实五个减量或等量替代,推动产品、工序能效和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2021年以来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1.1%。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达到180个、营收规模突破8.9万亿元,集群领军企业达到276家、营收规模达3.1万亿元;7个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8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6家,数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二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更足。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创建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8家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强用好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不断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益;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居全国前列,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农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三是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把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加快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胶东半岛核电、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一体化、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同步关停淘汰落后燃煤机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截至10月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8882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43.2%,光伏发电、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2023-11-16 10:22:02 孙爱军

第五,坚持守正创新、兼收并蓄,推动黄河文化焕发时代价值。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和核心,是中华民族根之所系、魂之所附。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沂蒙精神诞生地,山东是黄河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省委、省政府站在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手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曲阜“三孔”、泰山古建筑群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建设鲁国故城、大汶口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响“海岱考古”品牌,有序推进焦家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实行黄河非遗保护行动计划,让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一手抓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组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黄河文化论坛等活动,搭建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平台;打造沿黄河“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特色文化平台“黄河大集”;牵头成立沿黄九省(区)戏曲发展联盟、黄河流域视听高质量发展协作体,拍摄制作《大河之洲》等纪录片,推出吕剧《一号村台》等一批优秀作品,讲好新时代山东“黄河故事”。 下一步,山东将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矢志不渝、久久为功,奋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注入强大的动力活力。 谢谢大家!

2023-11-16 10:22:25 主持人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2023-11-16 10:23:04 央广网记者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请问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3-11-16 10:28:11 邵长城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我省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求,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水污染防治方面。采取地市交叉、人机结合等方式,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共认定排污口895个,正在有序推进监测、溯源和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北大沙河、锦水河等黄河重要支流“一河口一湿地”建设,北大沙河入河口人工湿地主体工程已完成施工。2023年1—9月,沿黄9市87个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6.2%,同比改善8.0个百分点,V类及以下水体保持清零;其中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省辖黄河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入海断面总氮浓度连续两年优于邻省入境。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持续推进“四减四增”,健全调研督导工作机制,及时总结成效、查改问题。全力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钢铁企业创建环境绩效A级。持续开展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VOCs深度治理,全面推进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替代工作,建立118个替代示范项目,完成1436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治理和单一低效治理提标改造。积极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实施“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方案,通过替代减少碳排放350余万吨。与2019年相比,2022年沿黄9市PM2.5改善26.8%、优良天数比例提升15.1个百分点。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筛选建立适合山东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工艺。有序推进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详细调查,持续开展重点污染源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全面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明确2023年度“无废城市”建设84项重点任务,推进全域建设“无废城市”。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复核和抽查抽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自然生态保护方面。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优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组织各市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排查,坚决守住生态安全边界。连续6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问题整治销号率达100%。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台《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修订实施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建立黄河流域首个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广泛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加快黄河流域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黄河流域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黄河口野生动、植物分别达到1764种、411种,鸟类由187种增加到383种,稀有的黄河刀鱼时隔30年重现黄河口。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推进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建设美丽山东贡献生态环保力量。

2023-11-16 10:28:46 香港商报记者

山东是黄河流域唯一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请问山东在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3-11-16 10:34:07 张建德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围绕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等重点任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召开会议,密集一线调研,强力部署推动。6月4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水网综合效益的意见》,为推动水网先导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是水利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位推动下,省水利厅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定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重大要求,坚持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紧紧围绕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四水统筹”总体目标,全面落实依法管水、科技兴水、系统治水、改革活水、数字强水、文化铸水“六水共治”发展思路,坚持系统谋划、整体协同,全力推进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全面起势、发挥综合效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11月15日至16日,水利部在我省召开加快省级水网建设现场推进会,既是对我省现代水网建设成效的充分肯定,也将激励全省上下进一步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出加强规划引领。坚持全省一体、三级联动、协同推进,省政府印发实施《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省水利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山东黄河河务局印发《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16个设区市印发实施现代水网规划,为推进水网项目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省级层面谋划构建“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市县重点推进区域水系连通,打通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 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从今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计划投资近2000亿元,加快谋划实施一批战略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构建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畅通、调控有序”的省级水网,到2025年省级水网覆盖范围提高到88.2%,新增供水能力10亿立方米,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41.1亿立方米以内。其中,2023年计划实施供水保障、防洪提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数字水利4大类重点项目470余个,截至10月31日,已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37.4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63.15亿元、同比增长34.4%。 三是更加注重守正创新。在持续强化水利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注重加强水网建设与生态环保、乡村振兴、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创新实施“水网+”行动,着力构筑水安全保障网、水民生服务网、水生态保护网,建设水美乡村示范带、内河航运示范带、文旅融合示范带、绿色发展示范带,推动形成“三网四带”总体格局,提升现代水网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 四是全面增强要素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担任双组长,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水利”工作格局。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对重大水利项目在用地用海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筹措水利建设资金。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深化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加强水科技创新,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促进水网良性运行。

2023-11-16 10:34:26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文旅部门肩负着重要职责。请问山东在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3-11-16 10:42:44 蒋庆鹏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大家知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山东是沿黄九省区中唯一的东部沿海经济大省,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责任重大、责无旁贷。近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聚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高地,推出系列举措,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概括来说,主要是“四个聚焦”。 第一,聚焦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我们以编制实施《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为总抓手,先后印发《山东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黄河国家风景道(山东)建设指南》等政策文件,为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制定规划实施机制、分工方案、任务台账,健全定期调度、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等制度,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聚焦保护传承,坚决守好黄河文化根脉。 在文物保护方面,首先,我们实施了一批重大文保工程,鲁国故城、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曲阜“三孔”、定陶汉墓等项目扎实推进。新设立1700余个公益性岗位,用于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巡查看护工作;实行齐长城“红黄绿”段保护,开展卫星遥感监测,这些做法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其次,我们深入开展考古工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焦家遗址、城子崖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主动性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海岱考古》期刊正式创刊,填补了我省考古专业期刊的空白。 在非遗保护方面,一是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我省沿黄地区有国家级名录118项、国家级传承人50名,设立1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二是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实施黄河非遗年度行动,创新举办“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活动。三是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公布济南百花洲、水浒好汉城等15处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出“黄河入海非遗之旅”主题线路,带给游客生动活泼的旅游体验。 第三,聚焦传播弘扬,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在加强黄河主题艺术创作展览展示方面,我们将黄河题材纳入“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重大选题,优先进行扶持,推动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民族歌剧《沂蒙山》斩获文华大奖,菏泽小戏《公鸡过寿》等3部作品获“群星奖”。吕剧《一号村台》、山东梆子《梦圆黄河滩》等一批优秀作品,先后立上舞台。柳子戏《大河粮仓》、京剧《黄河滩上凤还巢》等作品加紧创作中。先后举办系列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历代黄河舆图特展、黄河流域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展示等活动。 在深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方面,我们强化跨省合作,牵头举办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发起成立“沿黄九省(区)戏曲发展联盟”“黄河流域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联盟”,共同启动“旅游中国 美好生活——沿着黄河遇见海”全球推广活动。我们强化境外交流,先后到首尔、尼日利亚、东京,举办文物展、美术展。赴巴西、美国,举办“黄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活动。文旅部首个中外文旅研修基地成功落地济宁。 第四,聚焦文旅融合,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打造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微山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淄博天鹅湖温泉慢城、泰山秀城一期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已陆续建成;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天下黄河度假区等项目,正有序推进。丰富数字文旅新场景,打造“泰山日出”“黄河入海”、微山湖文旅岛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出10条黄河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和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在全国率先探索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举办黄河流域民宿设计大赛。策划实施“乡村好时节”“黄河大集·沿黄自驾欢乐GO”、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等活动,让黄河文化惠民富民育民,深受群众喜爱。 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进入“深入推动”的新阶段,我们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继续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扛牢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时代重任,在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黄河题材艺术创作、黄河文化转化利用、黄河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下功夫、创新绩,为山东践行黄河国家战略贡献更大的文旅力量。 谢谢。

2023-11-16 10:43:08 大众日报记者

当前,黄河防洪安全仍不能高枕无忧,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近年来,在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方面,山东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3-11-16 10:51:10 尹学辉

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 黄河下游地上“悬河”近800公里,其中山东黄河干流628公里,占“悬河”总长度的80%以上,防汛形势严峻复杂。人民治黄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下游的保护治理,基本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山东河段建成各类堤防1543公里、险工控导273处,有力地保障了77年伏秋大汛不决口。 一、坚持问题导向、规划引领,山东黄河防洪安全顶层设计更加完善。 积极参与顶层设计,配合完成“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开展黄河流域防洪规划、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等重大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以河道和滩区、东平湖蓄滞洪区、河口地区为核心,分别编制新阶段综合治理提升方案。编制实施方案,印发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山东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行动方案。初步构建新阶段山东黄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框架体系,统筹谋划山东黄河保护治理总体布局,系统推动堤防加固、河道整治、“二级悬河”治理、东平湖和河口综合治理。 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山东黄河防洪减灾能力全面提升。 (一)防洪工程体系更加健全。 已建工程充分发挥防洪功能,完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800多公里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险工、控导工程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堤防抗洪能力、河道泄洪能力显著提升,东平湖蓄滞洪能力明显改善,现行清水沟流路稳定行河47年。在建工程加快推进,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引黄涵闸改建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于2022年全面开工建设。96处河道整治工程中24处已主体完工,剩余72处已陆续开工建设,拟于2024年年底主体完工;22座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分两批建设,第一批12座已主体完工,第二批10座已开工建设,拟于2024年汛前主体完工。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提高防洪能力,保障供水安全。 (二)非工程措施更加完善。 “四预”能力显著提升,与省气象局建立黄河山东段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实现流域降水预报数据实时采集、同步传输,构建长平滩区入黄支流汛情共享联动机制;建立依托三大运营商的“一键直达”洪水预警发布体系,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提档升级“黄河干流洪水演进模型”“大汶河降雨产流预测模型”;建成8处防汛抢险演训基地;试点推进市、县级防洪预案编制工作。防汛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探索建立“1+N”(即黄河专业队伍+消防救援队伍、社会力量、群防队伍和解放军、武警部队)黄河防汛抢险新机制试点,持续开展防汛专家培养,组织大型防汛抢险实战演练。 (三)黄河滩区群众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通过持续开展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和调水调沙,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更加完善,主槽过流能力由2002年18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量级,洪水漫滩几率不断减小,有力地保障了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滩区迁建后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特别是2021年,夺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洪水、东平湖20年来最高水位、金堤河11年来最大流量防御的全面胜利,实现了“不伤亡、不跑坝、不漫滩”的防御目标。 三、坚持法治保障、科技赋能,山东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依法治河管河力度不断加强。 以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为核心和主线,加快立法,牵头起草的《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正式出台,《山东省黄河保护条例(草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将于近期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深入普法,部署开展黄河保护法“十进”活动,在沿黄九市组织巡回宣贯213场次,自主打造的“法治润黄河”普法品牌获评“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创新执法,创新构建司法保障、执法联动、河湖监管“三项机制”,被水利部全国推广。 (二)科技与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 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健全,搭建科研协作平台,组建山东黄河科创中心、科学技术协会,与山东大学联建黄河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智慧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在黄河下游直管河道范围内率先建成以“三个全覆盖”为主体的“大规模、成体系”天空地河一体化信息感知网,开展全领域、全业务、全链条数据采集,实现工程线上巡查等功能;高质量建设山东黄河智慧防汛平台,提升防汛指挥智能化水平。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黄委工作部署,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全面开创山东黄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谢谢大家!

2023-11-16 10:51:38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请问东营市在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2023-11-16 10:59:35 何宪卓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东营市拥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山东省盐碱地面积的38%,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是探索盐碱地现代农业的天然本底试验场。两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省发展改革委的指导支持下,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努力打造示范样板,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一、我们构建起完善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了机构、规划和政策三个保障。一是坚持顶格推进。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的推动黄三角农高区高质量发展工作委员会,定期听取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重大问题。二是突出规划引领。率先编制《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着力培育盐碱地特色种业等六大产业、推广农业生物复合等五类盐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三是完善支持政策。专门制定支持黄三角农高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大豆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围绕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市财政拿出2亿元扶持资金,全力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 二、我们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黄三角农高区、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龙头带动作用,搭建高层次科研平台,集聚一流科研团队,全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一是高水平建设创新平台。累计与60多家高校院所100余个创新团队开展合作,搭建起38个重大科研平台。今年5月份,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为全省第3家、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东营建设创新中心总部,在东北、西北和华北设立3个分中心、16个试验站,确定了山东在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中的“总指挥部”地位。二是大力度突破盐碱地特色种业。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成立东营市盐碱地种业创新创业共同体,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入选首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筛选培育新品种(系)55个,培育的耐盐碱大豆在3‰的盐碱地上亩产达到329公斤,藜麦在3-6‰的盐碱地上亩产达到350公斤以上。三是全方位引育高层次人才。去年以来,举办了国际盐碱地种业创新论坛、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等国家级会议活动,齐聚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最具权威的院士专家共商国之大计,引起强烈反响。创新推出“人才金政40条”,去年全市农业领域新引进领军人才团队43个、科技创新人才327人。黄三角农高区与青岛农大合作共建盐碱地农业研究生培养基地,获批山东省智能农机装备现代产业学院。 三、我们探索出系统治理的新路径。一是抢抓新机遇。抓住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山东省唯一的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市的机遇,制定实施方案,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等措施改善生态、提升地力,今年已启动实施20个试点项目,用三年时间新增和改造提升盐碱耕地面积14.77万亩(提质改造11.39万亩、新增耕地3.38万亩)。二是培育新集群。依托山东沿黄大豆产业集群,实施大豆全程信息化种植、功能食品研发等重点项目,打造盐碱地特色大豆产业集群。以1个百万只肉羊产业园、3个百万头生猪基地、6个万头奶牛牧场为主导,打造百亿级畜牧产业集群。以黄河口大闸蟹、海参、对虾、贝类百万亩养殖基地为主导,打造百亿级特色水产品集群。大力培育“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区域公共品牌,省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35个,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6.1亿元、11.6亿元。三是推广新技术。坚持生态优先、适地而用,建设1.5万亩试验基地,探索盐碱地生态高效利用新技术,实现节水38%以上,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32%和26%左右。开展的盐碱地西红柿种植试验,亩产超万斤,比普通西红柿营养指标提高20%;开展的盐碱马铃薯种植实验,具有薄皮黄肉、口感好等特征,填补国内耐盐碱马铃薯空白。 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以更强担当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更高标准建设盐碱地国创中心,更大力度实施国家盐碱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更实举措培育壮大盐碱地特色产业集群,聚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高地,为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东营贡献。

2023-11-16 10:59:47 主持人

记者提问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会后联系省发展改革委黄河战略推进处高学霄,联系电话:51783162。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往期视频更多<<

分享到: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6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81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