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新闻
五方面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纵深发展
12月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有关情况。 [详细]
文字实录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定于2023年12月26日(星期二)9:3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我省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有关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先生,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晓筠女士,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社会文化处处长、二级巡视员何茂重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先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周春艳女士,青岛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元韶先生为大家介绍我省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李明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见面,首先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山东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教育评价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出台一系列创新制度,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呈现纵深发展、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
一、聚焦科学履职,深化党委政府教育评价改革,始终把牢教育正确发展方向。省委、省政府将教育评价改革纳入工作要点,坚定扛起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近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即将发布施行。全省各地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建立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党政负责同志主动联系学校、为师生上思政课、年终述职必述教育,推动实现发展规划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将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情况纳入对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确定刚性指标,强化结果运用,严督实考推动。 二、聚焦立德树人,深化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改革,充分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将优质幼儿园占比情况纳入省对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全省一类及以上优质园占比60.8%,比年初增加近30个百分点,21个县(市、区)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实地核查。获评全国唯一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实施“强镇筑基”行动,打造试点乡镇816个、覆盖率72.3%,成立教育联盟2387个、辐射带动乡村薄弱学校1.5万所,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实地核查。创新构建“特色学科+特色高中”办学模式,建立人文、科技、艺体、技术、实践等特色高中168处和特色学科基地442个,实现县域、学科全覆盖。作为国家新一轮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省份,积极打造职教高地升级版,立项建设10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79个高水平高职专业群,15所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中期绩效评价,优秀数量居全国第2位。加快探索高校分类评价改革和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启动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和支撑力显著增强。
三、聚焦初心使命,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引导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认定38个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和18个教师实践基地,选树“齐鲁最美教师”和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将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重点评价落实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行为、开展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能力。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改革的意见》,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对高校不同类别教师区分评价标准,我省被确定为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省份。 四、聚焦五育并举,深化学生评价改革,积极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入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组织宣讲14.7万场、受众2514万人次,培育建设2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协同育人机制。落实“双减”政策,统筹作业、考试、监测和日常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抓好全国唯一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建设,开展学生体质强健、美育浸润、劳动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五、聚焦科学选才,深化用人评价改革,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树立科学选人用人导向,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坚决克服各类形式的就业歧视,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推动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推进高等学校薪酬制度改革、省属高校“预聘—长聘制”改革,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潜能。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政策系统集成、任务协同推进,主攻改革“关键点”,打好落地“组合拳”,持续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走深走实,努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谢谢您的提问。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近年来,我省始终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日前省委常委会研究审议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对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对全面优化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扭住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从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个评价”入手,健全科学高效的评价“指挥棒”,更有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二是有利于坚决克服教育评价“五唯”现象。教育评价改革将坚持问题导向、破立并举,对于党委、政府的教育工作评价,“破”除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起科学履行职责的新机制;对于学校评价,“破”除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立”起教育现代化的新标杆;对于教师评价,“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起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对于学生评价,“破”除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立”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标准;对于用人评价,“破”除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立”起以品德和能力为重的新导向。通过“五破五立”,有力克服“五唯”顽瘴固疾,充分激发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蓬勃活力。三是有利于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召开,标志着我省教育评价改革进入新阶段、迎来新契机,随着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性改革举措的实施,各项制度机制将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逐步构建起富有时代特征、彰显山东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我省实现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跨越。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支持教育评价改革实施,及时跟踪问效,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共同营造改革氛围,推动改革走深走实,为建设科教强省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谢谢您的提问。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并举、任务协同推进。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 第一,在思想引领上持续攻坚。积极推动将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纳入各类教师培训计划,引导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广泛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宣讲活动,打造精品宣讲课例,推动入脑入心入行动。 第二,在制度供给上持续破题。聚焦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出台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强化方向性引领和系统性设计,指导推动各地各学校健全评价体系、规范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法。 第三,在推进落实上持续用力。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每年印发教育评价改革重点任务清单,落实改革责任。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高校党委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持续推进改革“项目+试点”重点突破模式,支持各地各学校探索创新,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建立教育评价改革成果发布、经验复制推广制度。 第四,在专业化建设上持续加强。积极构建党委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机制,健全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引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评价。加强教师评价能力建设和考试命题队伍建设。强化评价导向作用,推进指标简约化。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专业。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 第五,在生态构建上持续优化。以纳入督导评价和考核为切入点,强力推动改革深化落实;积极推动学校、教师、学生评价改革系统整合、有效融合,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用好提醒、监测机制,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严肃问责。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一体化部署,省委、省政府也明确要求科技评价与教育评价紧密衔接,实现良性互动。近年来,山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科技成果评价等方面改革,制定了《山东省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被国家列入改革试点地方。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一是对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的人才,突出结果导向,重点评价人才对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二是对基础研究类人才,突出原创导向,重点评价该人才所取得的高质量论文或重大成果情况。 三是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突出市场导向,将技术合同交易额、市场估值、创办企业效益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四是对于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突出需求导向,重点评价研究任务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吻合度、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水平、决策咨询成果被采纳应用情况。 在深化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改革方面。 一是树立了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解决“评什么”问题。出台《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制定了基于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五元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构建了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解决“谁来评”问题。组建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 推进市场化评价;推动行业领域建立科技成果行业评价标准,成立了全省科技成果评价联盟。 三是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解决“怎么评”问题。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等不同成果类型,形成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 四是强化科技成果评价应用,解决“怎么用”的问题。今年,省科技厅建立了山东好成果发布制度,面向全社会征集重大科技成果,并建立省重大科技成果库。每月遴选5项左右取得最新进展和重大突破的成果;每季度开展一次成果对接路演活动,此项工作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正在加快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打造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化市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山东转化落地。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不断深化科技领域各项改革,及时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和典型做法,力争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文件,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关键一环,能否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负责同志介绍一下我省在教师职称评聘、用人评价等方面的相关情况?
感谢您的提问。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人社部门聚焦教育评价改革部署要求,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创新用人评价,服务我省教师队伍建设。 一、职称评聘方面。一是健全职称评聘制度。在中小学教师、技工院校教师等教师类职称系列、岗位中设置正高级,补齐职称、岗位层级设置“短板”。建立中小学教师“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乡镇中小学教师职称“直评”政策。截至目前,全省5.5万余名中小学教师获评基层高级职称。向高校下放职称评审权,向省直属高校下放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评聘权,授权设区的市评审中小学教师副高级职称。配合教育部门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若干措施,全面推行教师岗位分层逐级竞聘。二是明确职称评价导向。破除“四唯”,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表现作为职称评聘的首要条件,把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完善代表性成果制度,教育教学成果、课题研究、教案理论文章等业绩均可参加评审。坚持分类评价,对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的不同岗位类型分类评价。三是提升职称评价服务。在全国率先建立全省统一的职称申报评审系统,实现申报、评审、备案等全程网办。截至目前,系统共注册单位14万余家、个人150万余人,发放电子证书120万余本。出台援藏援疆援青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优惠政策,对援派教育人才加大倾斜力度、实现异地评审。 二、用人评价方面。建立以品德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指导各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杜绝“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倾向,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 三、薪酬激励方面。一是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放权各地中小学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完善内部绩效考核评价和分配办法。根据中小学教学特点,要求学校分配奖励性绩效工资时要按照教职工岗位考核等情况,有效体现课时量和工作实绩。二是保障职业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助力职业院校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职责,要求职业学校在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时,将教师参与培训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向承担培训任务的一线教师倾斜。三是落实高校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完善高等学校岗位分类管理机制,加大教学岗位绩效工资激励力度,落实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奖励绩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下放内设二级单位分配自主权。
党的教育方针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这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青岛市立足促进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展,积极推进了教育评价改革,有关措施和成效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创新,三项保障和两个提升。 三方面创新:就是从三个维度创新评价方式。一是创新专项评价。制定全国首个本科高校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激励在青高校主动面向地方需求办学。2023年进一步印发《在青高校服务地方活力绩效评价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施方案》,从人才引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对高校进行评价,同步提出创建10个校企协同创新联合体、10个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10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的任务要求,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和引导性。二是用活综合评价。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情况纳入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评价,其中,高职院校突出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情况;中职学校将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合作交流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促使职业院校提升与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三是强化绩效评价。建立与绩效评价结果联动的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根据评价结果,分A、B、C、D四档给予在青高校与职业院校经费补助和激励。 三项保障,就是从政策供给、经费激励、平台建设等方面助推评价目标实现。一是加强政策供给,将贡献度评价同步纳入近几年出台的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教育国际化发展等制度文件,并专门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政策,推动评价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二是加强经费激励,建立以绩效与贡献为导向的政府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2017年以来青岛仅高等教育方面就安排奖励和补助经费3.45亿元。三是加强平台建设,先后推进高校重点学科、专业,产教融合型示范专业建设工程,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上合示范区、自贸区产教创新平台建设,推出了“政府+高校(研究院)+企业”“产+学+研”“RCEP+企业+学校”等合作模式,促进了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目前,正在建设集“高教成果展示、创新人才引育、技术转移转化、专家智库建设”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推动教育与城市双向赋能。 两个提升,就是通过评价的改革,实现了教育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一是教育综合实力提升方面,青岛市先后入选国家第一批、第二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青岛科技大学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软件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6所职业院校入选省级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上合海洋国际科产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被省委省政府表彰推广。通过引才、本土培养等形式,一批高层次人才在青岛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集聚。二是教育服务能力提升方面,以重点扶持的22个高校重点学科为例,仅2022年,培养1.2万名青岛急需人才,实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237项,引进并在青岛注册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22家,在青岛本地培育孵化企业63家,实现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