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新闻
持续擦亮“花开齐鲁石榴红”
今天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有关情况。 [详细]
- 以“十大行动”为抓手
- 山东将聚焦有形有感有效,以“十大行动”为抓手,精细谋划、精准发力、精心打造, [详细]
- 推出“爱在山东”工作品牌
- 创新推出“爱在山东”工作品牌,深化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 [详细]
文字实录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定于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15: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民族宗教委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曹金萍女士,副主任马辉先生,枣庄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王虎先生,德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盛慧女士,曲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芳女士,介绍山东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曹金萍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省民族宗教委,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记者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向关心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全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守底线、出经验”,深化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产生了一批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品牌活动、精品项目和示范典型,开创了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的创新成果。
一、创新打造“新品牌”。 一是“花开齐鲁石榴红”山东民族工作品牌。结合山东实际,确定了全省民族工作“花开齐鲁石榴红”品牌,并设计了品牌标识。以“花开齐鲁石榴红”为主题组织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齐鲁石榴红 媒体走基层”、模范代表见面会等系列活动。各地结合实际推出“榴乡团结花更红”“繁森故里石榴红”等地方特色品牌,形成了民族团结之花在齐鲁大地竞相绽放、常开长盛的生动局面。 二是“道中华·齐鲁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行品牌。将国家民委打造的“道中华”国际传播品牌与旅游促“三交”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推出“道中华·齐鲁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行品牌,成功打造“孔府孔庙”全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项目。目前,全省共有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行线路107条,建成体验行基地119处,参与体验行项目近200万人。 三是城市民族工作“红石榴”品牌。按照党建引领、宣传教育、服务保障、文化交流、信息管理、沟通联络“六位一体”总体要求,打造了城市民族工作“红石榴”品牌。目前,全省共打造“红石榴”社区503个、学校521所、企业183个、主题公园310处,城市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阵地。
二、聚力搭建“新载体”。 一是理论研究载体。成立41名专家组成的山东省民族宗教研究智库,打造18处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举办“弘扬孔繁森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弘扬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纳入2024年度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指南,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不断加强。 二是教育实践载体。培育18处省级、157处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精心设计展陈方式和宣传内容,为各族群众提供场景式、沉浸式的实践体验。在青州市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物讲解、非遗展演等相结合,5万余件馆藏文物、3000余件国家珍贵文物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各族游客在游览中增进了“五个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开发石榴文化、丝绸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在北京高质量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轮展任务,国家民委致信表扬。 三是文化活动载体。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主题文创作品征集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文创作品3600余件;开展民族团结故事竞讲活动,征集视频、讲稿130余个;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省民族运动会,组织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奖剧目《童年》在省内巡演。济南市举办“畅享星期天”系列文化活动,东营市组织“文化润心·石榴花开”艺术展演,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精心培育“新典型”。 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在全国率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列入全省创建示范活动目录。坚持创建地域“全覆盖”、各族群众“全参与”、各类主体“全涉及”,先后在2个市、11个县(市、区)、4个乡镇(街道)开展示范创建试点,首批确定18个地区为省级铸牢示范区。深入实施整体提升行动,近两年共创建16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创建数量位居散居省份前列。 二是青少年“筑基”工程示范典型。以中小学校为重点,实施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推动建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和长效育人机制,融入主题团课、主题班会,融入重要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的庆祝活动。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日照市387所中小学打造“一校一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色品牌,实现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滴灌式”宣传教育,枣庄市创新探索“全学段、全学科、全领域”三全工作模式,深入实施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 ”工程,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三是民族镇村振兴示范典型。支持全省4个民族镇和207个民族村主动对接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民族村35个,培育民族镇村产业化品牌集聚地11处。阳信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带动12万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临邑县持续深化“富口袋+富脑袋”行动,促进了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通过深化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有形有感有效推动了全省民族工作“走在前、开新局”,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 谢谢大家!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省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有哪些工作安排?
近年来,我省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主要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健全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细化责任分工,明确目标任务,确定了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委、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4个牵头单位,12个参与单位,分解工作任务,压紧压实责任。发挥民族工作协调机制、省民族宗教委兼职委员制度作用,推动形成各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切实抓好社会宣传教育。 二是创新形式,提升宣传实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内容。充分发挥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育人环境的主要功能,加强学校铸牢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在青少年学生心灵深处。加强对黄河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孔繁森精神、沂蒙精神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研究阐释,为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和案例支撑。每年6月、9月定期开展全省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我省民族工作的靓丽名片。 三是丰富载体,打造宣传阵地。依托博物馆、党史馆、文化馆、纪念馆等,打造5处国家级、30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18处省级、157处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巩固提升主题公园、“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红石榴”家园等各类载体宣传效果,通过组织开展以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宣传展示活动,将各类载体培育成为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展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
开展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既关系当代,更关系未来,是为国家与社会培根铸魂的基础工程。请问枣庄市在青少年“筑基”工程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下一步如何深化推进?
枣庄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优势,强化部门协同、市区联动,创新探索“三全”工作模式,从“全学段、全学科、全领域”三个维度,深入实施“筑基”工程,着力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格局。 一是坚持全学段纵向衔接,拓展育人广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先导性、一体化、多要素的全学段教学体系。召开全市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会议,在全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各阶段全面实施“筑基”工程,明确“筑基”学校3个方面10项内容28条具体要求,针对不同学段召开推进研究会33次,按照“市级统筹、区设重点、校有特色”的思路,部门、学校协作联动、分步推进,形成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全学科横向贯通,提升育人深度。围绕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要素,切实增强各学科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实效性。将民族故事、风俗服饰、传统体育融入社会、活动、音乐等学科,将中华文明、红色文化、模范事迹融入语文、道法、科学等学科,将重要思想、政策法规、理论研究融入政治、历史、外语等学科,以评促教,打造精品示范课程。开展“筑基”工程精品课评选,评出涵盖18门学科的精品课53课,充实主题教育新课库,提供教学示范新样板。 三是坚持全领域协同联动,增强育人力度。发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作用,持续推动家庭主动尽责、学校积极主导、社会有效支持。举办“榴花同梦”系列联谊活动18次,开展“诵典习礼”系列研学活动67场,组织“童心向党”系列团队活动193场,打造教育实践基地21个,布设主题公园、微景观76处,开通红石榴校车187辆,发布“道中华·鲁南行”品牌,举办文创书画展览和故事创意讲演大会,以创设生活化场景和沉浸式教育体验的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下一步,我们将以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效机制为重点,持续在打造精品课程,品牌学校建设上下功夫,把“筑基”工程打造成辨识度高、影响力大的民族工作品牌,为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枣庄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实施两年来,有力推动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今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列入省委常委会、省委深改委、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要点,省民族宗教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从三个方面深化实施。 一是精细统筹谋划。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持增进共同性和“融”的鲜明导向,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等方面持续提质增效,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强化品牌引领,在各民族共同富裕、民族镇村振兴等方面凝聚最大合力,推动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二是精准聚焦发力。明确18个省直有关部门作为实施“十大行动”的责任单位,细化分解24项具体任务,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协同配合、一体推进。加快民族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民族镇村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实。扎实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树立和突出“一山一水一圣人”“沂蒙精神”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更加富有成效。 三是精心打造品牌。把“十大行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持续擦亮“花开齐鲁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引领“一市一品牌”矩阵建设。开展好第24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全方位宣传报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事迹。发挥文物资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举办山东省文物特展和讲解员大赛。创新推出“爱在山东”工作品牌,深化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争创全国“三项计划”试点示范项目。通过持续加强特色品牌矩阵建设,着力放大典型示范引领效应,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形式更新、载体更多、内容更实、效果更好。
德州市拥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民族村7个、全省民族镇村产业化品牌集聚地2处。近年来,德州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任务,先后实施民族镇村协同发展工程、民族镇村整体提升行动,大力推进民族镇村乡村振兴,在团结带领全市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党建赋能,拓展融合之路。在民族村建设红旗广场、红旗湾等活动阵地70余处,实施“三诺领航”“雁归兴德”等行动,开展民族村“两委”结对学习、“青雁榜样”评选等活动200余场次,形成临邑县“跨村联建幸福家园”、禹城市“红绿蓝”共促发展等特色品牌,将党建引领与民族镇村振兴同频推进。 二是产业赋能,夯实发展之基。将民族镇村产业发展融入全市新型城镇化战略,融入“德州味”等区域品牌建设,融入县域、镇域发展整体规划。陵城区、临邑县等重点县出台推进民族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近三年投入各级各类民族领域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和传统种养殖业“双提升”,并大力发展体验农业、医养康养、直播带货等融合型新业态,拓展富民强村新路径。 三是文化赋能,铸就精神之魂。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讲树新风”、“丹若同心”讲堂进农家等活动120余场次,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深入挖掘民族镇村历史文化底蕴,创作“一勾勾”剧《为民》等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50余部,每年举办“民族团结杯”篮球赛等文体活动600余场次,形成“犁城古韵·周周戏相逢”“李寺戏剧大舞台”等民族村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四是人才赋能,积聚统战之力。实施“村企共建”,将部分民族村纳入全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建设行动清单,与企业结对共建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帮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施民族村家庭能人培养行动,引导种养大户、农技专家等“能人”与有需求的群众结对帮扶,带动致富增收。实施“乡贤反哺 同心致富”行动,引导乡贤参与“经济共富”“产品共销”“技术共用”等“共铸共建”项目,助推家乡发展。
曲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曲阜市通过规划和打造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把文化旅游资源变成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动力。请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曲阜经验”
曲阜是黄帝生地、殷商故国、周汉鲁都、孔子故里,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品相良好、流传有序、璀璨丰厚的文化资源。去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力攻坚孔庙孔府全国旅游促“三交”试点示范项目,精心打造“曲阜行·中华情”民族宗教工作品牌,获评全省“十大品牌”并入选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一是文旅融合赋动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保护好孔庙、孔府、孔林“老三孔”基础上,建设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和尼山圣境为代表的“新三孔”,新老“三孔”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开启文旅融合新气象。鲁源小镇、明故城夜游等重大文化项目培育成形,打造了“政德、师德、青少年、儒商”4大研学教育品牌和“礼、艺、德”3类研学产品体系。2023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超1100万人次,其中孔庙、孔府景区累计服务游客750万人次,让大家在旅游中潜移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日常融入树品牌。坚持做好“历史文化+”的文章,聚力形成“道中华·齐鲁行·曲阜游”品牌效应。在主城区、景区设置宣传牌、景观小品50余处,摆放主题景观雕塑40个,借助十三碑亭、五柏抱槐等特色景点设置内涵解说牌13个;高标准建设主题公园、广场,全域开通“民族团结号”公交车、校车专线;在23处现场点增设“同心手工坊”等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区,开展投壶、拓片、拜师礼等20余项活动。品牌宣传片“一次曲阜行·一生中华情”在全国现场交流会上展播推广。 三是夯实基础强保障。坚持项目化、清单化管理,重点推进“三个一批”,努力做实“三个支撑”。建设一批专家智库,做实理论研究支撑。充分利用驻曲高校和研究机构众多的优势,深入挖掘和阐释文化内涵,开发精品培训课程。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做实宣传普及支撑。以“老三孔”+“新三孔”为核心,打造了8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形成了社会面和研学游2套3万字解说词。提升一批导学队伍,做实教育培训支撑。组建了500余名讲解员和16名专业导学队伍,着力提高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城市社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汇聚了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群体,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我省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社区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建立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率先打造城市民族工作“红石榴”品牌,创新推出“党建引领、宣传教育、服务保障、文化交流、信息管理、沟通联络”的“六位一体”服务管理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党建引领。切实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民族事务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对乡镇(街道)统战委员、村(社区)书记、基层网格员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确保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懂、有人抓,管得住、管得好。 二是深化宣传教育。以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为主要活动阵地,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是做好服务保障。建立完善了县、乡、社区三级服务管理体系,在全省打造“红石榴”社区(家园)503个,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本辖区本单位各族群众精准化服务水平,重点在子女入学、劳动保障、养老医疗、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下、融得入、过得好。 四是开展文化交流。定期举办全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文艺会演获奖剧目展演和文创作品征集、民族团结故事竞讲等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指导社区开展邻里节、百家宴等特色活动,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五是加强信息管理。建立健全跨区域协作机制,省级层面先后与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签订合作协议,指导市县签订促进“三交”合作协议25个。坚持把网格化管理作为提升社区铸牢工作的有效途径,动态掌握社区各族群众基本情况和多样化需求,为精准化服务提供保障。 六是密切沟通联络。筹备成立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支持各地成立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社会组织,引导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非遗传承人和“红石榴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民族工作,凝聚起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