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加快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新闻
山东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山东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中优质要素资源支持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谋划实施100个数字产业重大项目, [详细]
文字实录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定于2024年5月30日(星期四)15:00举行“牢记嘱托 走在前 挑大梁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加快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召开“牢记嘱托 走在前 挑大梁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邀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胡薄先生,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崔霞女士,开放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廉刚先生、农经处处长翟振然先生介绍山东加快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胡薄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上周,总书记再次视察山东,强调山东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赋予了山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的新使命、新任务,与以往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一脉相承,进一步为山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扛牢经济大省责任担当,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势开局。一是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省委、省政府以上率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为广泛共识,实施一批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工程,搭建先行区建设“四梁八柱”,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模式。二是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十四五”以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两个万亿大台阶,三年年均增长6%,去年达到9.2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三,济南、青岛、烟台3市经济总量过万亿、数量占全国的1/9多。三是质量结构蝶变升级。“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57.1%,三年提高5.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1%,三年提高6.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规模占比超过47%、好于全国3个百分点,产业数字化指数居全国前列。四是动力活力蓬勃迸发。崂山国家实验室等一大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有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居全国首位,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比2020年末增长92.4%。经营主体超1478万家、居全国第二位。 这一系列重大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把脉定向、掌舵领航。省委、省政府始终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谋划发展思路、制定政策举措、衡量发展成效,确保山东工作的正确方向。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攻坚突破,着力激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紧扣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一方面,加快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攻坚行动,省级科技创新投入已经连续3年超过145亿元,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21家,高热效率柴油机、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催生出一大批高成长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4.5万家、三年增长1.5倍。 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攻坚突破,着力筑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根本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提速建设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等标志性工程,构建“一基地(烟台-青岛)、两集群(东营、菏泽)”发展格局;加快钢铁产业向沿海布局,日钢产能承接一期等项目投产,沿海粗钢产能占比达到53%。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中优质要素资源支持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3.2万亿元,带动了上下游配套及关联企业超过2万家;谋划实施100个数字产业重大项目,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47个。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打造15个省级集群,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发展好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促进未来产业尽快成长壮大。 聚焦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攻坚突破,着力夯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基础保障。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总装机2亿千瓦以上的海上风电、胶东半岛核电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9800万千瓦、占比超过45%,“十四五”以来装机规模翻了一番多,今年底装机占比将历史性超过煤电。同时,出台实施全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逐步退出低效小煤电机组,新上超超临界大型煤电项目,保障电力供应安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聚焦落实重大战略攻坚突破,着力塑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特色优势。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出台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制定实施黄河滩区迁建后续支持政策,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落地,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彰显。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去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占全国的17.2%;加快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9.7亿吨、保持全国第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去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5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万多家、是全国唯一过万家省份。 聚焦深化改革开放攻坚突破,着力拓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潜力空间。坚持以改革破堵点、强动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创新构建公平市场竞争、惠企政策落实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十大机制,出台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27项措施,今年1-4月全省民间投资增长10.3%,占比达到61.1%、好于全国9.6个百分点。坚持以开放汇资源、激活力,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做强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等活动品牌,设立济青烟招商产业园、招引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261家,选择齐鲁、创业齐鲁越来越成为共识。 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攻坚突破,着力守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重大责任,“十四五”以来建设高标准农田15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突破1100亿斤。统筹做好煤炭供应、电网调度、外电增购等工作,去年在全网用电负荷屡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有力保障了能源稳定供应。组织实施社会领域六大工程,着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面推广“以工代赈”,获批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努力站在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政治高度,谋划改革发展、狠抓推进落实,强化宏观调控调节,巩固和增强经济向好态势,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发改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时指出,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请问,山东省在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有何工作打算?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决定发展质量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作为经济大省和产业大省,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总书记指示要求,统筹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规模优势、体系优势和部分领域的领先优势,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实现目标、走在前列。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总书记最新指示,锚定任务目标、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速突破、塑成优势。 一是突出转型提质,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优化钢铁、石化等重大生产力布局。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补强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六大优势产业产值突破10万亿元,建成世界一流的基础产业战略基地。 二是突出创新赋能,打造产业增长新引擎。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引领实体经济转型提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容倍增行动,在现有32个集群基础上,再培育10个左右省级集群。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集中做强15个省级集群,着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三是突出融合互促,推进一二三产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强化科技与装备支撑,加速推动农业现代化。巩固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到2025年,建成一批稳产高产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性保障基地,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3万亿元。深入实施服务业补短提升十大行动,深化数字赋能和技术渗透,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深度融合,力争到202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5万亿元左右,规上服务业企业超过1.5万家。 四是突出超前布局,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推进雄商高铁山东段、济南机场二期等基础设施“七网”项目建设,构建串联全国的交通设施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力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提速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协同推进核电、海上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3亿千瓦左右,储能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全面增强绿色能源供给能力。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山东地理区位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开放优势明显,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开放大省,也是面向东北亚、连接“一带一路”、连通欧美的重要桥头堡。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升开放层次和开放能级,我省对外开放质量持续优化,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全省实现进出口约3.3万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高;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75.3亿美元,居全国第5位;实际对外投资94.5亿美元,规模、位次保持稳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3%。 此次总书记视察山东,对我省对外开放工作作出了新的指示,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将以此为指引,牢记嘱托,锐意改革,在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奋勇争先。一是深化制度型高水平开放。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依托,积极探索与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努力创建制度型开放示范区。二是开展专业型高质量招商。制定高质量招商引资行动计划和产业图谱,瞄准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及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开展上门招商。争取与沙特阿美、科威特国家石油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打造引领型高能级平台。支持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联动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济南起步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和4个省级新区,抓好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推行一批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年内,在国际招商产业园推出15平方公里净地用以大项目落地。四是提供管家型高标准服务。全力保障外商投资者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和资源畅通流动,营造公平、高效、开放的市场环境,将山东打造成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最优选择。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利用,先后到东营等地考察调研,今年5月视察山东时,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我省将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勇于探索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一方面,坚持试点先行,强化示范带动。2022年9月,我省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试点工作在东营市开展,到2025年完成后,将新增和改造耕地15.07万亩,预计年增产粮食7300万斤。试点以来,省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三级工作推进体系,加大水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有效保障了试点工作开展。目前,40个试点片区已开工31个,预计新增和改造耕地12.3万亩,占试点总量的82%。 另一方面,坚持统筹兼顾,推动扩面提升。在抓好国家试点的基础上,加快盐碱地综合利用向全省拓展。一是强化种业创新。坚持“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结合,培育耐盐碱新品种(系)37个,示范推广面积800万亩,新品种多次打破盐碱地高产纪录。二是强化平台建设。聚焦科研攻关,先后建成多个盐碱地综合利用高能级平台。其中,盐碱地国创中心组建了45个创新团队,集聚各类科研人才1089人。三是强化特色发展。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充分释放土地产出效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如,寿光北部在盐碱地上无土栽培西红柿,一年两茬,亩产可达4万斤。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勇担战略使命,全方位、系统化推进落实,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山东路径”。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在推动印发省级层面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全省总体规划,同步制定盐碱耕地治理、水资源保障等专项方案,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区域布局,落实落细各项重点任务。二是优化要素配置。在用足用好中央各项支持政策的基础上,会同省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用水、人才、科技等要素支撑。指导相关市县拓宽多元筹资渠道,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高效开展。三是注重典型带动。总结推广国家试点经验,应用先进技术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以县为单位开展省级试点,探索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治理路子。四是推进多元利用。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深入挖掘盐碱地增产潜力,向各类盐碱地要食物,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请问,下一步,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产业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快推动产业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为传统工业大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总书记指示要求,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统筹谋划、高位推进,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路径。下一步,我们将紧紧锚定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重点产业布局。聚焦钢铁、石化、汽车等重大生产力,按照集聚集约的总体方向,优化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推进钢铁产能沿海转移,大力发展先进特钢、高强度合金钢等高端产品,集中做强“两基地、四集群”,打造全国领先的先进钢铁制造基地。有序推进地炼产能整合转移,推进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一基地、两集群,多点支撑、融合互动”的石化产业发展格局。以济南、青岛为重点,一体化推进新能源整车、芯片、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打造链条完整、竞争力突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二是抓好数字经济赋能。加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布局发展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培育一批数字产业集聚区。加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发挥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国家级“双跨”平台作用,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 三是抓好生产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广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水平智能制造装备,聚焦重点行业的车间、工厂等环节,开展多场景、全链条智能制造示范,每年培育100家左右智能工厂,探索推广数字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强工业设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专业设计机构和知名设计品牌,面向铸造、印染、模具等关键环节,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制造平台,实现生产方式的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 四是抓好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加大高耗能设备更新力度,推动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持续推进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改造提升,指导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改造方案,力争到2025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保持在30%以上。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一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扛牢沿海开放大省责任,主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我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往来日益密切,进出口值从2013年7451亿元增至2023年1.84万亿元,累计对外实际投资175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0%。设施联通取得突破,山东中欧班列国际运营线路已增加至54条,可直达“一带一路”共建国家26个,累计开行近1万列;世界级港口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航线总数和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项目合作成绩显著,聚焦重点领域与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我省5个项目、2个事项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项目清单。人文交流不断丰富,截至目前,已与全球102个国家建立666对国际友城;开展“好客山东 丝路情长”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精心打造共建国家《论语》译介工程,全面立体展现山东国际形象。 下一步,我们将遵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全力推动我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一是出台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山东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推动一批重点项目,搭建一批多双边合作平台,创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亮点品牌。二是推动互联互通。持续做强山东中欧班列,深入实施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加快推动陆海联动发展,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三是加强务实合作。集聚资源要素,实施对外投资合作“组链”工程,叫响“好品山东 鲁贸全球”品牌;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重点支持方向,搭建项目融资对接平台,全力推进“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在山东落地落实。四是提升平台建设。持续放大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合示范区等重大活动、重要平台品牌效应,高水平建设16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精心打造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五是促进新领域合作。深化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国际合作,在共建国家建设一批具有影响的绿色投资合作项目;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成果转移转化联盟。六是提升友好交往。以高层互访为带动,稳步扩大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朋友圈”;深入挖掘儒家文化、齐文化等山东地域文化,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活动,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对拓宽共同富裕路径作出重要指示。我们了解到,以工代赈这几年在拉动群众就业增收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请问,山东在以工代赈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以工代赈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明确指示。“十四五”以来,作为一项综合性帮扶政策,以工代赈的实施范围从中西部地区拓展到东部省份。对此,我省抢抓政策机遇,将以工代赈作为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抓手,强化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科学指导推动。省政府连续两年将以工代赈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省市县三级建立本级协调机制,工作触角向下延伸到了镇村。结合山东实际,明确以工代赈适用范围,细化项目实施管理流程,加大政策宣讲,两年来累计培训1000余场、4.7万人次。 二是深挖政策潜力。去年,国家首次将山东纳入中央专项投资支持范围,是唯一的东部省份。今年,省发展改革委又增设省预算内专项,省以上专项资金规模达到1.3亿元。以此为引导,加大在重点工程项目和乡村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2022-2023年,全省共实施省市县三级清单重点工程项目1265个,推广以工代赈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865个。 三是释放赈济实效。据调度,2022年以来,全省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带动群众务工33.86万人,发放劳务报酬58.95亿元,务工群众人均年增收1.7万元。其中2023年度省市县三级清单项目带动务工人数和发放劳务报酬金额,均居全国首位。 下一步,我们将坚守“赈”的初心,强化政策集成,加快提标扩面,力争让更多群众就业增收。 一是抓工作质效提升。将2024年作为“以工代赈工作提升年”,研究好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实施的新办法、新措施,强化群众务工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劳务报酬发放等全链条指导推动,进一步推动以工代赈向全省纵深开展。 二是抓项目资金管理。今年,全省已确定省市县三级清单项目1279个,总投资达到4734亿元,还将推进实施总投资2.3亿元的57个专项资金项目。我们将指导市县紧盯关键环节,推动项目规范实施,确保拉动就业增收效果。 三是抓政策督导落地。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实施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服务,强化日常调度、在线监测、实地检查,让以工代赈深入镇村、深入群众,打通政策宣贯、项目实施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