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新闻

14.16万亩来源于盐碱地

据统计,2009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至今,全省1039.67万亩裸土地、其他草地、沙地、 [详细]

盐碱地变丰产田
山东现有盐碱地近900万亩,改造利用潜力很大,是增产增收的“后备粮仓” [详细]
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
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实际,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充分释放盐碱地的土地产出效率, [详细]
工作专班+职能组
东营市把2025年实施的7个片区全部提前至今年实施,目前已全部编制项目建设方案, [详细]
国家试点扎实推进
试点在东营市具体实施,总规模17.98万亩,可新增耕地3.48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59万亩, [详细]

文字实录

<<点击更新
2024-06-27 16:11:35 齐鲁网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定于2024年6月28日(星期五)15: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成效。齐鲁网、闪电新闻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2024-06-28 15:05:37 主持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滕双兴先生,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孟庆峰先生,省水利厅总经济师郭忠先生,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宋民先生,东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宪卓先生,介绍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滕双兴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2024-06-28 15:06:30 滕双兴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借此机会,向多年来关心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是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利用,2021年10月和今年5月到山东视察时均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东现有盐碱地近900万亩,改造利用潜力很大,是增产增收的“后备粮仓”。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将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委员会,印发试点方案和实施意见,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治理,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之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2024-06-28 16:10:06 滕双兴

一是国家试点扎实推进。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委批复我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试点在东营市具体实施,总规模17.98万亩,可新增耕地3.48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59万亩,年增产粮食7300万斤。为规范试点项目实施,制定印发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导则、验收规程、后期管护利用办法等3个指导性文件,强化先进技术集成,鼓励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田”。目前,东营市40个试点片区已有33个开工建设,计划新增耕地3.16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9.38万亩,分别占试点总任务的91%、81%。 二是综合治理科学高效。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化学、生物、农艺等措施,强化技术集成,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工程治理方面,通过土地平整、铺设暗管等措施,切实增强中重度盐碱地排盐效果。比如,东营市垦利区在1.1万亩试验田中推行“封域双层真空负压阻控综合技术”,上层洗盐和下层控盐“双管齐下”,土壤含盐量由16‰降至3‰。农艺改良方面,综合采取有机培肥、间作套作等措施,提升盐碱地改良治理效果。比如,黄三角农高区探索实施“小黑麦-甜高粱轮作”“燕麦-甜高粱轮作”等种植模式,净收益可达1600-1775元/亩,较传统“玉米-小麦轮作”增加52%-69%。生物改良方面,充分利用植物适盐、吸盐特性,以植物为载体实现盐分移除目的。比如,寿光市国有机械林场推行“抽卤晒盐、降低水位、林盐结合”模式,将林区地下水埋深由1米降至2米以上,表层土壤含盐量由5‰降至1.5‰。

2024-06-28 15:11:12 滕双兴

三是科技支撑显著增强。近年来,我省聚焦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等领域,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切实强化科技驱动力。落地了一批高能级平台,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先后建设,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盐碱地国创中心总部引进各类专家团队108个,集聚科研人才1000余人。选育了一批优良品种,成立盐碱地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筛选培育小麦、大豆、水稻、高粱等耐盐碱新品种(系),推广面积8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亿元。比如,耐盐碱大豆“齐黄34”亩产达302.6公斤,“济麦60”在3.3‰盐碱地平均亩产达到511.9公斤,多次打破中度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围绕盐碱地地力提升与培肥、高效生态共生系统构建等,推广应用科研成果100余项。比如,“盐碱地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获农业农村部粮油生产主推技术,在含盐量2‰-3‰地块上可增产20%-30%,农户亩均增收350元以上。 四是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维立体利用盐碱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强化多元利用,坚持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深层次挖掘盐碱地增产潜力。目前,全省涉及盐碱地区域池塘养殖面积约200万亩,水产养殖产量180万吨,渔业产值超470亿元,罗布麻、中国柽柳等强耐盐碱植物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强化龙头带动,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带动作用,加速推进产业模式由“单一产品”向“全产业链”转变。比如,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立足盐碱地小麦产业发展,在省内外建设优质小麦种植基地270万亩,带动35万户农民年增收5.1亿元。强化品牌建设,培育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其中,黄河口大闸蟹连续三届蝉联“中国十大名蟹”,成为盐碱地产业融合发展的靓丽名片。

2024-06-28 15:11:45 滕双兴

下步,我们将坚持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要素保障,积极稳妥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加快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路径”。到2035年实现新增耕地24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410万亩。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加快试点工作进度。抓实东营国家试点项目建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2025年底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二是配套完善规划体系。加快编制全省总体规划,同步制定盐碱耕地治理、水资源保障等专项方案,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区域布局,分区分类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三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拓宽多元投融资渠道,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高效开展。四是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探索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治理模式,为全国提供经验借鉴。

2024-06-28 15:12:06 主持人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2024-06-28 15:13:27 人民网

请问东营市作为国家首批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市,是如何推进试点工作的?

2024-06-28 15:15:31 何宪卓

东营试点项目分布在40个片区,总面积17.98万亩,其中拟开发耕地后备资源6.39万亩,计划新增耕地3.48万亩以上;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59万亩。截至目前,2023年、2024年实施的33个片区已全部开工建设,整体施工进度达到64.7%,其中15个片区施工进度超过80%。工作中,我们按照国家七部委批复方案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试点工作,自觉扛起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探路子、作示范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是高位推进。市委将试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听取情况汇报;市政府每月开会调度,每半年组织一次现场观摩,全面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是专班专注。实行“工作专班+职能组”组织架构,市工作专班下设综合协调、业务指导、要素保障、经验推广等4个职能组,从发改、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务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市工作专班建立挂图作战机制,把40个片区75个项目,按照施工年度列出计划、明确节点,挂图上墙、按周调度。 三是规范运作。按照项目建设方案编制导则、验收规程、后期管护利用办法,严把项目建设标准关、质量关。区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盐碱耕地改造提升两类项目,厘清项目建设方案、可研报告、规划设计、预算方案、竣工验收、备案入库等审核流程和责任体系,形成覆盖全流程、各环节的工作规程,确保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四是协调联动。凝聚各方力量参与支持试点工作,吸纳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省农科院等专业技术人员,组建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专家库,为试点工作提供全过程技术指导。市纪委监委、市委巡察办、市审计局全过程参与,开展监督检查,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综合监督体系。 总的看,在各级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试点工作高效推进,取得积极进展。按照挂图作战计划,2023年、2024年实施的33个片区将于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工;我们把2025年实施的7个片区全部提前至今年实施,目前已全部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力争今年年底前具备开工条件。

2024-06-28 15:16:12 中新社记者

开发利用盐碱地对我们守牢守住耕地红线具有重要意义。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山东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情况。

2024-06-28 15:21:21 孟庆峰

省自然资源厅始终高度重视并纵深推进全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2009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至今,全省1039.67万亩裸土地、其他草地、沙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已开发为农用地793.67万亩,其中开发为耕地156.46万亩,占比19.71%。近期,我厅又利用全国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分析了我省近5年来的新增耕地情况。结果显示,全省共增加了24.36万亩补充耕地指标,其中来源于盐碱地14.16万亩、其他草地8.64万亩、裸土地1.36万亩、沙地0.19万亩,盐碱地占比达58.13%,为我省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实现耕地总量“三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最新的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我省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滨州市、东营市。当前,国家正在稳步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改革,我省将把盐碱地等未利用地、低效闲置建设用地以及适宜恢复为优质耕地的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统筹作为补充耕地来源,确保垦造的耕地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达到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并集中连片、可长期稳定利用。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守牢耕地红线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要求,统筹做好盐碱地等未利用地保护开发利用。一是积极参与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土壤普查,进一步摸清全省盐碱化土地的利用现状,运用好普查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土调查中的盐碱地只是盐碱化土地中的一部分。二是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进全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2024-06-28 15:22:10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请问自山东省开展国家试点以来,省水利厅在支持东营市加快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请具体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2024-06-28 15:24:26 郭忠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我省现阶段基本省情。特别是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东营市,天然蓄水缺乏,水资源承载压力大,严重依赖黄河水。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供水保障面临更大挑战。自国家在东营市设立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以来,省水利厅高度重视,务实担当,积极探索做好用水保障相关工作,支持东营加快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一是协调增加引黄计划,保障试点用水需求。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山东黄河河务局积极向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汇报争取黄河水专项指标。经积极争取,连续两年通过调剂省内预留引黄指标,为东营市增加年度用水计划,其中2023年增加1680万立方米、2024年增加5156.64万立方米,专项用于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 二是创新开展水权交易,拓宽水源保障渠道。近年来,探索创新水资源市场化交易理念思路,大力推行水权交易改革。我厅积极协调山东黄河河务局,指导东营市与胶东四市之间开展长江水与黄河水指标置换交易,东营市利用引黄工程体系就近引用黄河水,通过胶东调水工程将等量的长江水置换到胶东四市,2022-2023年度、2023-2024年度先后完成长江水、黄河水跨市用水指标交易9000万立方米、1.54亿立方米,有效破解了东营市“黄河水不够用、长江水用不足”难题,实现“近水近用”、科学配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试点用水需求。 三是推动深度节水控水,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深入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落实南水北调受水区全面节水策略,指导东营市制定《东营市节水控水管理办法》,严格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推进再生水、淡化海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增加非常规水利用规模,以缓解东营市引黄供需矛盾。同时,支持东营市将保障盐碱地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引调水、水系连通、水库建设等项目,优先纳入全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清单,提升水资源科学配置和综合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间东营市有1处大型灌区、4处中型灌区列入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计划,总投资7.8亿元,试点项目区域农业灌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指导东营市做好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对试点项目用水给予大力支持,努力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2024-06-28 15:24:49 大众日报记者

请问,我省在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及耐盐碱品种选育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2024-06-28 15:27:17 宋民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深入挖掘盐碱地潜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奠定坚实基础。 在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方面,强化试点引领、项目带动。2023年,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在东营市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推进落实8.7万亩盐碱耕地改造提升任务;今年,继续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在东营市广饶县、滨州市沾化区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计划完成6万亩盐碱耕地改造提升任务。目前,这些项目都在扎实向前推进。 在耐盐碱品种选育方面,发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作用,汇聚全国优势创新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试验示范推广。目前,已建成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搜集保存耐盐碱粮食、油料、牧草、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3.5万份;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耐盐碱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扎实推进耐盐碱玉米展示示范、耐盐碱花生筛选评价工作,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55个。 下一步,我们将在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的同时,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继续完善盐碱耕地基础设施,推进田间灌排、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防护等工程,提高农田压碱排盐、抗渍抗旱能力。同时,进一步做强盐碱地特色种业,加强耐盐碱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升耐盐碱作物育种能力,强化耐盐碱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积极探索完善“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地种相适、科技支撑”的盐碱地综合利用路径。

2024-06-28 15:27:40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

刚才,主发布词中提到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否具体介绍一下?下一步有什么样的部署?

2024-06-28 15:34:02 滕双兴

充分用好盐碱地这个大的资源,能够有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关于这项工作,我们在持续探索推进。近年来,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实际,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充分释放盐碱地的土地产出效率,提升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增量空间。比如,特色种植方面,东营市垦利区在含盐量4‰-6‰的盐碱地上发展肉苁蓉产业,亩均产量达到921公斤,亩均收益达4000元;畜牧养殖方面,潍坊胜伟集团探索盐碱地肉牛全链条发展模式,改良后每亩盐碱地所产草饲量可养殖10头碱地黑牛,亩产效益达3万元;水产养殖方面,博兴县摸索出“上粮下渔”模式,累计开发治理盐碱地12万亩,建造鱼塘6万亩,发展成为以南美白对虾、加州鲈鱼等品种为主的水产养殖特色区,成为“台上囤粮田、池内囤鱼虾”的聚宝盆。设施农业方面,寿光北部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通过引入无土栽培种植技术培育西红柿,一年两茬亩产可达1.8-2万公斤,解决了盐碱地不能种菜难题。以上经验做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方向,值得我们总结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粮经饲统筹,因地制宜发展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盐碱地特色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条,提升盐碱地“土特产”竞争力。 一是壮大粮食产能。在耕作条件好的轻度盐碱地上,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有序引导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打造各具特色的盐碱地粮食种植区。 二是提质经济作物。在中度盐碱地上,加强耐盐碱经济作物开发利用,做强乐陵金丝小枣、苹果、西瓜等地域特色果品产业,培植肉苁蓉、金银花等中药材,针对药食同源品种开发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扩大林草规模。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积极扩大白蜡、柽柳、碱蓬等耐盐碱林草种植规模,开展生态景观林建设。发展滨海牧草和生态草,建设高产苜蓿、田菁等牧草基地。 四是提升养殖品质。做大盐碱地特色渔业,推进东营、滨州、潍坊等水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做强盐碱地特色畜禽养殖业,突出鲁西黄牛、黄河滩羊等地方品种保护选育,开发区域特色产品,打造特色畜禽产业增长极。 此外,对于不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宜荒则荒,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持续提升生态功能;还可以充分利用物理空间,推进盐碱地和光伏复合多维综合利用,提高盐碱荒地的利用率。

2024-06-28 15:34:22 新黄河记者

盐碱地治理路径多元,请问东营在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实践中,闯出了哪些典型模式,有哪些有效做法,能否介绍一下?

2024-06-28 15:39:40 何宪卓

在试点实践过程中,我们立足滨海盐碱地特点,积极研究改土、改种、改水的新技术、新模式,努力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效做法。 (一)突出“地种相适”。一方面,坚持“改土适种”。针对滨海盐碱地“盐、板、瘦”的实际,探索构建“节水、控盐、减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绿色治理技术体系。创新“封域双层暗管排盐技术”,开展小麦、玉米轮作,两年实现“吨良田”。另一方面,推进“优种适土”。牢牢攥紧种子“芯片”,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55个,审定耐盐碱作物新品种4个。试种的“农大761”耐盐碱小麦亩产突破1140斤,“济麦60”新品种在3.3‰盐碱地上亩产达到1023斤。 (二)突出“以水定地”。如何利用有限水资源实现改碱压盐和种植效益最大化,是试点工作必须突破的重大课题。我们大力推行节水技术,采取滴灌、喷灌、微咸水灌溉技术和次生盐渍化防控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突破“垄作滴灌水肥剂一体化精准控盐”技术,与常规的灌溉方式相比节水、节肥均达到30%以上。 (三)突出“科技引领”。充分发挥黄三角国家级农高区科技创新龙头作用,牵头搭建包括黄三角农高区总部,东北、西北、华北3个分中心,全国16个综合试验台站,N个盐碱地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的“1+3+16+N”协同创新体系。目前,国家盐碱地中心总部已汇聚48家高校院所,实施重大科技项目84项,取得科技成果226项,突破转化关键核心技术23项。 (四)突出“数智融合”。把“数智融合”作为试点工作的规定动作、硬性要求,坚持用科技手段驱“盐”化“碱”。科学布设土壤监测传感器,精准掌握指标变化,打造数字土壤。建设集数据汇集、统计分析、预警决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盐碱地智慧监测平台,通过在线监测分析,精准计算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量和地块灌溉量,为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五)突出“建管并重”。坚持工程建设和后期管护并重,将管护费用纳入项目总投资,一体测算、保障来源。提前编制种植与管护方案,明确管护主体与管护责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确定改良期到稳定期的种植模式和技术指导意见,运用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农艺技术,防控土壤次生盐渍化。 (六)突出“产业富民”。在全国率先编制《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规划》,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大豆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着力培育盐碱地特色农业。特别是打造盐碱地特色大豆产业集群,制定发布全国首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方标准,相关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并予以推广。 下步,我们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抓好试点工作,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新经验、新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东营贡献。

2024-06-28 15:40:07 主持人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发展改革委办公室苏世光,联系电话:51782958。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往期视频更多<<

分享到: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6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81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