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九大行动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发布会新闻
山东九大行动提升“气质”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详细]
-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省生态环境厅将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持续做好氮氧化物(NOx)和VOCs减排。 [详细]
- 加快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
- 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1+4”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着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能效提升。 [详细]
- 推动交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 从第一轮“四减四增”开始,就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推动交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详细]
文字实录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于2024年7月19日(星期五)15:00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九大行动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今天,我们邀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肖永涛先生,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王福栋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孙京军先生,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赵方德先生,介绍山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九大行动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肖永涛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期间,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山东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不断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增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开展“四减四增”,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等九大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近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下面,我简要介绍下相关情况:
一、出台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统筹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和“四减四增”重点工作,省政府出台了《实施方案》。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全文共十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重点区域、主要目标,明确了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考虑。《实施方案》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达到3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5%,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不超过0.9%。 第二至第十部分为重点任务。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确定了九大行动。 第一个是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行动。一是严格环境准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二是优化调整重点行业结构。逐步退出限制类涉气行业工艺和装备,引导重点行业产业有序调整优化。三是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四是优化含挥发性有机物(VOCs)原辅材料和产品结构。提高低(无)VOCs含量产品比重,严格执行VOCs含量限值标准。 第二个是能源结构清洁低碳高效发展行动。一是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推进清洁能源倍增行动,持续推进“外电入鲁”、增加天然气生产供应。二是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2025年全省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下降10%左右。三是积极开展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四是持续推进清洁取暖。重点区域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 第三个是交通结构绿色转型行动。一是加快建设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二是加快提升机动车绿色低碳水平。在重点行业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三是强化非道路移动源综合治理。到2025年,基本消除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及铁路机车“冒黑烟”现象。四是加强油品监管。 第四个是面源污染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一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广减量增效新技术,提升科学用药水平。二是深化扬尘污染治理。鼓励5000平方米及以上建筑工地安装视频监控并接入当地监管平台,重点区域道路、水务、河道治理等长距离线性工程实行分段施工。三是推进矿山治理。新建矿山原则上同步建设铁路专用线或采用其他清洁运输方式。
第五个是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行动。一是强化VOCs全流程、全环节综合治理。二是深化重点行业深度治理。三是开展餐饮油烟、恶臭异味专项治理。四是稳步推进大气氨污染防控。 第六个是管理体系完善提升行动。一是推进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2025年底前,青岛、烟台、威海、日照4市空气质量实现全面稳定达标,其余12市编制实施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明确达标期限、各阶段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和空气质量达标路线图,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完善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体系。 第七个是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行动。一是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加强监测数据联网共享与分析。二是强化大气环境监管执法。加强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对参与弄虚作假的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三是加强决策科技支撑。 第八个是政策体系引导提升行动。一是完善大气环境标准体系。研究完善相关排放标准、技术指南(规范)。二是积极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作用。加大重点工作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第九个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行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和省有关部门(单位)协同配合,共同推动任务落实。二是严格责任落实。加强重点区域指导帮扶。三是推进信息公开。将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治理、运维、检测机构弄虚作假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定期依法向社会公布。四是实施全民行动。鼓励公众积极提供环境违法线索,推动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
三、主要特点。 坚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做好延续衔接。《实施方案》延续了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和“四减四增”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衔接了我省已出台的系列攻坚方案要求,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二是做好全面承接。针对国家要求中的量化指标及政策措施,既不扩大政策适用范围,又结合我省工作实际,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确保政策不退坡。三是坚持系统观念。强调源头调控与末端减排协同、多污染物治理协同、政策标准协同、部门工作协同,从源头到过程到末端提出污染防控全链条措施,不断增强大气环境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我就介绍这些,《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登录省政府网站进行查询。谢谢大家!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整“四个结构”的重要指示,经省委、省政府研究,2018—2020年、2021—2023年,全省接续开展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推动“四个结构”优化调整,助力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省、市、县三级均成立了“四减四增”专门机构,专班及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结合实际,综合采取各项措施,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定期调度。建立重大工作会商和现场调研督导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召集有关部门进行会商,对落后产能淘汰、清洁取暖改造、小煤电机组关停整合、铁路专用线建设、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重点任务开展督导。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压减钢铁产能1228万吨、焦化产能1801万吨。关停退出35条2500吨/日及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淘汰223台粉磨磨机。培育并做大做强济南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等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两批培育认定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等2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是推动能源结构清洁绿色水平明显提升。推动低效落后煤电机组关停整合,累计关停退出落后(小)煤电机组1375万千瓦,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2克标准煤/千瓦时。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工业炉窑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85%以上。新增城市(县城)集中供暖面积约4.8亿平方米,集中供暖规模达到24.15亿平方米,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总户数达到943.66万户。2023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9395.8万千瓦,发电量达到1579亿千瓦时,装机量和发电量较2020年实现“两个基本翻番”。 三是推动运输结构低碳转型加速推进。大力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沿海港口全部通达疏港铁路,大宗货物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达到84%。建成了全国首个零碳服务区、首条零碳高速,以及沿海港口首座集卡自动换电站、首座加氢站,成为全国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的“领跑者”,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四是推动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稳步优化提升。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逐年下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健全农用薄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农膜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城市建筑、市政、公路、水利等施工场地扬尘精细化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
谢谢您的提问。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既利当前、更利长远。一方面,大规模设备更新不仅是新设备代替旧设备、新产能代替旧产能,更是淘汰污染动能、引进绿色动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另一方面,大规模设备更新不仅能够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还能推动高新生产设备等新兴产业布局发展,夯实新质生产力根基,实现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增加新的增长动能的“四减四增”目标要求。 我省是工业大省,工业领域设备投资年均规模,占全社会设备投资的比重超过八成,是设备更新的主战场。今年4月,省政府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将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作为重点,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侧发力,实施高水平工业技改和高品质供给两大行动,推动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设备的大规模应用和供给,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目前,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省级层面构建“1+N”政策体系,即《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和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等12个配套方案,16市分别制定本市落实方案。截至目前,12个配套方案已印发8个,16市方案均已印发实施。其中,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将实施高端化跃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本质安全提升、优质设备供给五个专项行动,到2025年,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产能占比达到35%,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建立重点项目库。聚焦工业、建筑和市政、文旅、卫生、回收循环利用等方向,谋划储备了一批优质项目,建立2024年重点项目库,共入库项目7910个。今年1—6月份,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62.2亿元,项目投资强度大幅提升,有力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提升,促进产业提质升级。 三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已将设备更新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人民银行也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对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给予支持。我们会同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谋划推荐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力争更多项目获得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抓好重点项目的谋划储备和组织实施,加强优质设备供需对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全面起势、早见实效,助力全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谢谢大家!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为牵引,全力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一是加力优化高耗能行业布局。压减整合炼钢产能2356万吨、焦化产能1801万吨、地炼产能2696万吨、水泥熟料产能1888万吨、轮胎产能2380万条,着力推动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快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1+4”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着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能效提升。 三是加速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印发《山东省绿色制造单位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率先构建起国家、省、市绿色制造体系。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21家、绿色工业园区45家,供应链管理企业123家,加快形成规范化、长效化培育机制,打造绿色制造领军力量。 四是加大工业资源循环利用。目前,全省已经建立起全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全覆盖、16市地域全覆盖格局,培育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企业114家。2023年较2020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9.8%,用水量下降11.84%。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实施方案》,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加力提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在控制压减高耗能行业产能上下更大功夫。按期完成焦化产能压减整合任务,全省焦化产能压减至3200万吨左右,继续推进钢铁行业优化布局,关停剩余7条2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 二是在加快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上下更大功夫。下半年,我们将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碳排放高的行业,结合重点行业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分行业组织开展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广,全面提升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三是在培育绿色制造标杆上下更大功夫。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00家,绿色工业园区2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0家,继续扩大绿色制造载体。新培育省级以上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10家,继续组织行业企业对标,充分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四是在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上下更大功夫。在全省培育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园区),着力推动工业资源循环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谢谢大家!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我们将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持续做好氮氧化物(NOx)和VOCs减排。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紧扣重点领域,深化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推动火电、氧化铝等行业深度治理。鼓励各地重点行业企业因地制宜开展环保绩效提级行动,努力争创环保绩效A级或行业引领性企业,巩固提升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成效,推动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导城市建成区内生物质锅炉(含电力)超低排放改造。 二是强化源头防控,开展VOCs全流程、全环节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源头替代。以石化、有机化工、储油库、港口码头为重点,开展VOCs液体储罐专项治理。做好石化、化工行业集中的工业园区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信息管理平台日常运维监管。 三是开展专项整治,切实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油烟、恶臭异味等扰民问题,加强排查整治,加快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以及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推动化工、制药、工业涂装等行业,以及垃圾、污水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等加大密闭收集力度,采取除臭措施,防止恶臭污染。 四是鼓励先行先试,稳步推进大气氨污染防控。联合省畜牧局印发《山东省畜禽养殖业氨排放控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密闭圈舍无排气处理设施,粪污处理设施未密闭,以及群众投诉较多的大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优先纳入试点范围实施改造,打造畜禽养殖业全流程氨排放控制试点示范标杆项目,促进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省大型规模化养殖场氨排放总量比2020年下降5%。 总之,我们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扎实做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推动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巩固改善,为美丽山东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相关要求,从第一轮“四减四增”开始,就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推动交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京津冀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持续推动铁路货运提量增效。贯彻落实《山东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会同国铁济南局开展山东区域铁路运输互保协议签约,鼓励铁路运输企业与铁路货源量大的企业签订年度运量运能互保协议,充分利用铁路专用线效能,提高铁路运输比例。建立长效联系机制,积极引导“公转铁”,路地联合开展座谈、推介、宣贯,走访对接重点企业。 二、强化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货运铁路联网、补网、强链,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入园”,目前全省共有铁路专用线487条。稳步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建设,山东港口集团3个港口、9个港区均已建成疏港铁路并连接至港内,主要港口重要港区均已实现铁路进港,拟新建集疏港铁路项目4个。 三、不断加大港口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力度。日照港深挖“公转铁”增量客户,争取到10项铁路运价下浮政策,上半年“公转铁”运量720万吨。青岛港成功打开山西铝矾土新市场,上半年实现铁路发运净增116万吨;积极对接环渤海湾沿岸和长江流域周边钢厂、铝厂等企业,一对一制定“水路+公路”科学运输方案,上半年干散货转水量达到2233万吨,同比增长20%。山东港口集团积极推进“散改集”业务发展,上半年完成“散改集”箱量145.7万标箱,同比增长25.7%。 四、努力打造山东特色多式联运。深入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连续四年纳入省政府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鼓励多式联运“一箱制”探索,对我省内贸海运“一箱制”业务给予政策支持。上半年,全省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货运量完成4060万吨,同比增长18.5%。沿海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箱量完成203.5万标箱,同比增长15.7%。青岛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连续九年保持全国港口第一。山东中欧班列开行1380列,目前累计开行已突破一万列,国际运营线路增加至54条,通达“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58个城市。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源头防治、标本兼治、全民共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稳中有进。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7.4μg/m3,连续第三年达到“30+”水平,优于国家下达年度目标10%以上,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日照5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与2017年相比,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31.1%,重污染天数从12.4天减少至5.7天、降幅54%。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深入实施源头减排。连续实施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推动位于原传输通道城市的长流程钢铁产能全部转移退出,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推动实施大型煤电机组“三改联动”1774.5万千瓦,推动保持公路运输比例由增转降趋势,2023年铁路货物周转量比2020年增长18.5%,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25.68万辆。 二是扎实开展工程减排。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现有12家长流程钢铁企业10家达到环保绩效A级,227家水泥、焦化企业中除长期停产的外,已全部完成超低排放工程改造,对1.3万余座工业炉窑、1.5万余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实施综合整治。持续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替代工程,2批次、14家企业豁免末端治理设施。 三是持续抓好管理减排。持续发挥空气质量高值区管理和大气污染源远程监督帮扶“两个机制”作用,累计推送问题线索1306条,及时督促整改,形成工作闭环。全省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内规模以上房屋建筑工地、工期超过3个月的市政工程全面落实扬尘治理“六项措施”,经核准的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运输车辆全部实现密闭运输。 四是积极做好重污染应对。修订《山东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持续提升应急减排清单质量,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评级,累计632家企业创建为环保绩效A、B级和行业引领性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对期间,落实差异化管控要求,力争在最小的范围,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优的应急减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