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东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扩面提质 助力银发经济发展有关政策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新闻
山东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扩面提质
2023年底,我省常住人口1.01亿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391万,占比23.62%, [详细]
- 滨州市分享长护险共赢经验→
- 自2022年5月以来,滨州市医保局在全省率先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工作, [详细]
- 参保人数已超5173万人
- 截至目前,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超过5173万人。长期护理保险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0%左右, [详细]
- 山东医养结合机构达1000家
- 以医养结合机构和护理院为例,截至2024年7月底,全省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1000家, [详细]
文字实录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定于2024年8月15日(星期四)10:00举行新闻发布会,省医保局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扩面提质,助力银发经济发展有关政策。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省医保局副局长黄晓军女士,省民政厅副厅长王树山先生,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葛玉桂女士,省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处长李伟光先生,滨州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孔磊先生,共同为大家介绍山东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扩面提质、助力银发经济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黄晓军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山东医保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 今年7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医保局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扩面提质助力银发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发挥长期护理保险资金配置和购买服务的杠杆作用,强化支持举措助力银发经济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山东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扩面提质助力银发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主要保障长期失能人员的日常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费用。2023年底,山东省常住人口1.01亿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391万,占比23.62%,是老龄人口总量最大且老龄化进程较快的省份。近年来,省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重点任务部署,探索建立起了“多元筹资、城乡一体、医护兼顾、市场主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一人失能 全家失衡”的社会性难题,扭转了失能人员“机构不能医、医院不能养、家庭无力护”的困局。同时,统筹用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激发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培育新业态等方面初步显现出了赋能作用。
一、扩大保障范围,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一是压茬推进改革试点。我省长期护理保险工作起步较早,2012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4年开展首批职工长期护理保险省级试点, 2021年实现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2018年部分市启动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022年在全省范围推开,济南、青岛、东营、济宁4个市率先实现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超过5173万人。二是扩展延伸政策受益面。长期护理保险受益人员年龄段覆盖全生命周期,参保人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长期失能的,可按规定申请享受待遇。在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的基础上,部分市还将中度失能人员、重度失智人员纳入保障范围,进一步提升了参保群众获得感,扩大了制度社会影响力。三是综合提升待遇保障水平。目前,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0%左右,累计有40万人享受到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基金支出109亿元,在确保失能人员“接受到服务、住得起机构”的同时,也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和事务性负担。针对部分失能人员随子女异地生活的现实情况,建立实施异地报销制度,今年7月起,异地长期居住失能人员在居住地发生的长期护理保险费用,可凭有效费用凭证等,由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按规定报销。 二、创新管理服务,支持护理服务机构加快发展。一是有序扩大定点护理机构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护理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具备医养结合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范围,共发展培育定点护理机构2908家。二是发挥放大现有服务资源优势。泰安、日照等市将乡镇卫生院的闲置资源与村敬老院、幸福院的空余场所有机整合,构建起医、养、康、护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有效推动弥补了部分农村地区医疗护理资源欠缺的短板,带动了医养结合产业发展。三是支持规范承办机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服务优势,引入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拓宽了商业保险机构业务范围。
三、加大政策供给,激发银发经济发展潜力。一是优化完善护理服务项目。各市普遍将协助进食/水、面/手/足清洁、沐浴、压疮预防护理及指导等生活照料项目,以及氧气吸入、血糖测定、一般物理降温、吸痰护理等医疗护理项目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实现从“保基本”向“提质效”升级。有条件的市还设立了护理服务套餐、提供“一人一方案”精准服务,如德州市按照“固定+自选”模式设置了8组固定服务项目,外加1-6组自选服务,以满足失能人员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二是培育壮大专业护理服务人员队伍。借助社会力量,培训护理服务从业人员12多万人次。部分市积极争取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支持,把护理服务人员培训纳入政府补贴范围;开发建设线上培训考核系统,推动护理服务人员分级分类管理,为护理服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拉动带动银发经济领域就业。长期护理保险的推行,拉动了全省城乡劳动力就业近8万人。德州市医保局联合市妇联开展妇女护理员招聘活动,8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到护理员队伍。 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培育银发经济新业态。一是创新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济南、滨州等市将康复辅助器具租赁费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有效解决了“买不起”“买不到”的问题,也带动了失能康复基础设施、辅助设备研发生产和租赁服务业发展。目前,全省已有近千名失能人员享受到适宜的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二是助推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引导商业健康保险参与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开发多层次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鼓励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增加长期护理保险赔付责任或与之相关的增值服务项目,提升投保群众受益面。三是带动老年用品产业发展。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康复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提升失能人员照护服务质量。 下一步,省医保局将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加力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力提高政策享受可感可及程度,大力打造齐鲁长护助力银发经济发展亮点品牌,努力实现参保患者获服务、失能家庭减负担、银发经济得发展的目标。 我先介绍这些情况,谢谢大家。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之后的社保“第六险”。 长期护理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障范围不同。长期护理保险主要保障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员,比如,部分脑溢血后遗症患者、车祸造成的瘫痪人员,日常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家人帮助才能完成吃饭、穿衣、大小便、洗澡等基本生活,而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医疗保险参保人中的患病人员,保障对象相对广泛。二是支付范围不同。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为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比如,心率、脉搏、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监测,长期卧床造成的褥疮护理,排痰困难患者的扣击胸背帮助排痰等,服务形式包括服务机构安排服务人员上门为居家参保人提供的居家护理、服务机构在社区内为参保人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在机构内为参保人提供的全日制机构护理等;而基本医疗保险主要对参保人员门诊或住院发生的基本医保目录内药品、各类化验检查等诊疗项目、床位费等医疗服务设施费用进行报销。三是待遇享受条件不同。长期护理保险的待遇享受条件与参保人的失能程度相关,失能等级达到一定程度的参保人方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因疾病诊断治疗需要,在定点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就医购药等,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费用可以获得支付。四是筹资方式不同。老年人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重点保障对象,据统计,80%以上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人员都是60岁以上老年人。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职工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缴费和财政补助筹资外,退休人员每年也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虽然长期护理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存有较大差异,但两者又紧密衔接,两种险种一道,可以更好地为参保人员提供全生命周期、整合式的医疗及照护等生命健康服务。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加快建立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得到更加规范、贴心的照料,让他们的生活更有质量,生命更有尊严。
近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提升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作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供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多措并举扩总量、促认同、强技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聚焦“供得上”,多渠道扩大养老人才供给。加大院校培养力度,省级对每处设立养老服务专业的中职(技工)院校、高等院校分别给予80万—100万元补助,全省设立养老及相关专业的院校达到275所、在校生23.7万人,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吸引专业人才加入,设立大中专毕业生入职养老奖补政策,对入职养老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分别给予1万—2万元的一次性入职奖补;鼓励医务人员到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机构执业,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护理人员在职称评审时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支持人才良性流动。加强与家政服务、物业服务、医疗护理等关联领域合作,通过全方位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服务,吸引社会上有意愿的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二是聚焦“留得住”,多举措促进养老行业认同。畅通晋升渠道留人,组织养老护理员等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的养老护理员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奖补,支持养老服务企业探索建立“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强激励褒扬留人,开展养老服务领域“齐鲁和谐使者”选拔,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政府津贴,2016年以来,先后有155名养老从业人员入选。稳定就业岗位留人,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落实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见习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申请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等政策,支持养老服务机构稳定就业岗位。 三、聚焦“干得好”,多维度开展养老技能提升。强化技能培训,指导各地将养老护理员培训纳入本地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目录,省市县三年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2020年以来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31万人次。强化技能竞赛,从201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职业技能大赛,10名养老护理员获评“山东省技术能手”;同时,积极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在历届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中,山东代表队均获团体组织奖,先后有6名选手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强化合作交流。连续9年举办山东青岛康养产业博览会,连续举办了6届养老服务人才政校企对接交流会,搭建起养老服务人才开阔眼界、互学互鉴、共同进步的平台。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会同省民政厅、省医保局等部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径、新模式,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实现良性融合发展。在医养结合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导向作用,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机构,拓展服务内涵,机构数量和覆盖人群均为全国第一,有效满足了失能老年人的医养需求。2024年1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我省为首个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对我省的医养结合工作给予了肯定。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若干措施》,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加大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是承担长期护理服务的主体单位。近年来,随着长期护理保险的提标扩面,承担长期护理服务的机构也实现快速发展。以医养结合机构和护理院为例,截至2024年7月底,全省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1000家,护理院(站)155家,较2018年医养结合示范省创建时,增幅分别达到197%、154%,这些机构中近80%的是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单位,根据资质不同开展专护、院护和家护等长期护理服务。下一步,我们持续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积极申报长期护理定点单位,支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或利用闲置资源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不断满足失能老年人医养需求。 二是持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解决好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是医养结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居家护理、机构护理服务资源整合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整合服务。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和“护理网+护理”等方式,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居家社区,实现送医上门,资源下沉。开展医养结合机构质量提升行动,鼓励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护理服务机构发展,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探索将符合规定的康复服务、安宁疗护等项目纳入长期护理支付范围,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三是持续拉动医养健康产业发展。以《若干措施》的实施为契机,围绕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跨区域深度结合,培育打造若干先进健康养老制造集群。加大康复护理、康复辅助、智能看护、智慧养老系统等产品研发推广力度,丰富老年人生活护理、日用辅助等养老产品供给。引导企业开发购物、出行、物流、家政等适老化互联网应用软件,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事业和产业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自2022年5月以来,滨州市医保局在全省率先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工作,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和“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双试点融合,切实解决康复辅助器具价格高“买不起”、使用周期短“不想买”、产品渠道少“买不到”的问题。采取以租代购、长护补贴、上门服务模式,有效推动群众护理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互融互助,实现失能群众、健康产业、医保基金“三方共赢”。 一、紧盯民生需求,提升失能人员生活品质。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论证、实地调研等方式,首批将3大类55种群众需求较大的辅具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截至7月底,全市已有754名失能人员通过长护险租赁到适宜的康复辅助器具共计1628件,为群众节省购买资金420万元。同时,提升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例如,许多原本因行动不便而无法出门的失能人员,现在借助租赁的电动爬楼机、轮椅车等设备,能够重新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为失能人员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二、赋能产业升级,助力我市银发经济发展。 我们充分考察滨州市医养健康产业现状,通过竞争性磋商的采购方式,确定康复辅助器具定点租赁机构,并将租赁价格压缩到合理水平,既保障了患者的权益,又促进企业的产能提升。我市制定了包括租赁申请、资格审核、适配评估、协议签署、配送安装、回访指导、器具回收等环节的标准化流程,不仅规范了市场行为,还引导13家康复辅助器具生产、销售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步入标准化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康复辅助器具生产、销售、配送、租赁一条龙产业,年产值增加3800万元。 三、优化资金结构,提高长护险基金使用效能。 在资金利用方面,我们按照“康养必需、保障基本、费用共担、合理定价、安全环保”的原则,对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实行限额管理,限额内职工长护险基金报销70%,有效提升了职工长护险基金的使用效能。租赁服务启动以来,职工长护险基金已支付264万元。 下一步滨州市将继续总结前期经验,进一步扩大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目录范围,让器具租赁在支持银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居民长护险康复器具租赁工作试点,让更多的失能群众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
对护理服务机构实行定点管理,是为了规范长期护理服务行为,提高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使用效能,保障照护服务质量。目前,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已有2908家,其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医疗机构占60%左右,养老机构和护理院占40%左右,基本满足了失能人员照护服务需求。已取得卫生健康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在民政部门依法办理登记备案的养老机构;在民政部门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备案,业务范围包括护理服务、养老服务、照护服务、养护服务的其他服务机构,都可以申请成为定点长护服务机构。 对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机构定点工作,我们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如,在纳入条件上对各类机构一视同仁,支持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等纳入定点范围,不管机构是公立的还是民营的,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估,以便参保人员享受到规范统一的护理服务;在纳入程序上对各类机构公开透明,凡符合定点条件的机构提交申请后,医保部门按照统一的流程开展评估,经评估符合基本规定要求的,可纳入定点范围,并向社会公布,供失能人员自主选择作为定点。定点机构收住失能人员发生的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医保经办机构及时结算拨付,确保其获得稳定的发展资金来源。 我们在此次文件中也明确了通过政策推动,引导一、二级医疗机构将部分使用不充分的医疗床位转型为养老或护理床位,既能发挥放大现有服务资源优势,又能进一步扩大定点护理机构范围,稳步提高护理服务资源供给,更能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整合式服务。比如,德州市齐河县祝阿镇通过乡镇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将30余张床位改成长护床位,让近90名老人享受到医疗、康复、护理的“无缝衔接”式服务。 当然,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人群,基金也是有限的,为了促进有序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发展,文件要求各市根据参保人规模、基金支付能力、人口分布等情况,制定本地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总体规划,统筹区域内城乡定点机构布局,促进护理服务行业规范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