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践行者”记者见面会
发布会新闻
做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践行者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主题记者见面会,邀请四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围绕“做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践行者”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详细]
- “爱心拉面”温暖一座城
- 威海是一个特别包容、特别有爱心的城市,刚来的时候我们得到了很多帮助,很感动。 [详细]
- 为民族地区患者“送光明”
- 在“光明行”行动中,山东统筹受援地所需和山东省所能,创新实施“组团式”“点餐式”“柔性帮扶”等举措, [详细]
- 互嵌融居打造幸福社区
- 我们一直在通过推广“文润锦华”这个品牌的方式,不断加强各民族居民间的进一步融合。 [详细]
文字实录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于2024年11月7日(星期四)10:00举行省政府新闻办记者见面会,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围绕“做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践行者”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记者见面会。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今天,我们举行“做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践行者”主题记者见面会,邀请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的4位代表,为大家讲述新时代山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生动故事。 他们分别是: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威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公绪亮先生; 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山东对口支援协作“光明行”医疗队负责人谭成森先生;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代表:东营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惠女士; 泰安金兰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法文静女士。 下面,请他们依次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是公绪亮,现任威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威海现有50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呈现出多民族散居、少数民族人口持续流入的特点。近年来,我们针对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着力将民族工作融入“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以社区、学校、企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环境,不断促进各族群众生活融居、教育融合、发展融入。一是用情将服务工作做到各族群众心坎上。我们以精致幸福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在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设置了297个“红石榴”驿站和窗口,为各族群众提供精准化、便捷化办事服务,还依托社区,打造了“邻里议事厅”“和美大课堂”等平台,举办各类文体活动3000多场次,形成了社区共治齐参与,文化融合心相通的良好局面。比如,威海高新区新田社区融入辖区高校、民主党派的人才资源,常态化开展声乐、舞蹈、绘画、剪纸等12门课程,惠及3万多人次,创树了“五融五美”的社区互嵌工作品牌。二是用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各族群众心田。我们着力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从中小学入手,开发特色课程,营造铸牢环境,打造了“榴铸童心”青少年筑基工作品牌;推动铸牢教育向社会延伸,加强家校社协同,为边远地区学生结对了“文登妈妈”,打造了一系列铸牢教育基地、主题公园等载体平台,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落地生根。三是用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兄弟姐妹。我们结合威海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积极探索支持各族群众就业创业的体系,不仅吸纳新疆、云南等地转移就业3600余人,还每年举办各类创业技能与政策培训40余场,助力各族群众更好创业。比如,威海经开区韩乐坊商圈为各族商户提供电商、金融培训,受益商户1300多户、群众5000多人,年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不仅成为威海有名的网红打卡地,也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4年1月,威海市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此次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让我们备受激励,我们将继续发挥威海建设精致城市的特色优势,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做精做细,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更好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大家好,我是谭成森,现任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2020-2023年期间,我作为山东省第十批援疆干部,前往新疆喀什负责山东医疗卫生援疆工作,在喀什地区也亲自参与组织实施“光明行”健康惠民活动。“光明行”系列健康惠民活动,是由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统筹协调,省内眼科专家护理团队具体实施的一项防盲惠民活动。早在1997年就在省内策划发起,足迹遍布全省各地。其中,由山东省立医院等单位管理运行的“复明四号”流动眼科手术车,走进全省16市100余个区县,累计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5.6万余例,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掌握了流动手术运行规律。省卫生健康委自2014年以来,组织“光明行”医疗队赴对口支援省份开展帮扶工作,“光明行”医疗队不单指一支医疗队伍,她代表着一个个群体,一个个在祖国边疆服务的医生和护士,一个个解除民族地区群众眼疾痛苦的白衣天使,一个个具有高超技艺满怀爱心的光明使者!省级各大医疗机构、各对口支援市和县区的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响应,组织成立“光明行”医疗队,走进新疆喀什地区和兵团十二师、青海海北州、西藏日喀则市、甘肃临夏州和重庆边远山区,免费开展眼疾筛查和救治。 近年来,“光明行”医疗队已向我省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地区派出21支队伍、500余人次,累计筛查患者2.6万余人、实施手术4600余台,通过预检筛查、手术治疗、学科带教和专科建设等方式,达到了“复明一人、幸福一家、造福一方”的效果。 此次“光明行”医疗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我能参与其中深感自豪,为民族地区的医疗事业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未来我也将继续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大家好!我叫刘惠,是东营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华社区的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从2005年3月起,我就开始从事社区工作了。20多年里,我把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都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慢慢的这就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的事业。 我们锦华社区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它是石油工人和当地居民融合形成的社区。1964年,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来到了东营,参加华北石油大会战,那是锦华人第一次在这里融合。到了2019年,油田的生活区交给了地方政府管理,成立了锦华社区,原本的单位管理模式变成了社区自治服务。 为了让不同民族的居民更好地相处,让大家都感觉像一家人一样,我和同事们一直在尝试“互嵌式”的社区治理方式。我们强调邻里之间的责任感,提倡每个人都要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享受社区带来的好处。我们提出了“党员带四邻,四邻带全民”的方法,在引导各族居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实现了组织、文化、服务、阵地和力量等“五融合”。 其中最让我感到有意义的就是文化方面的融合。我觉得文化上的认同是最根本的认同。为此,我们组建了“新疆麦舞团”、“《锦华之声》编辑部”等31个社团组织,把那些喜欢艺术和文学的居民聚集起来。我们每个月都会出版一期《锦华之声》,现在已经出了48期了;还花了573天的时间编写了一本《1964,他们正年轻》的石油回忆录,通过这些活动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弘扬社区精神。 这些年里,我亲眼看到了社会发展给社区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张张笑脸,一句句问候,一年年相守,都是我们各族居民手拉到一起、心连到一起、力聚到一起、情浓到一起的幸福见证。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和可爱的各族居民们共同前行,不断拓展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广度,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用实实在在的努力为更加互嵌融居、和谐美好的幸福锦华添枝加叶。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叫法文静,是泰安金兰休闲观光牧场负责人、金兰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我们的牧场位于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泥沟村,“金兰”与泥沟的结缘,这里面还有一段暖心的故事。20多年前,企业的创始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金兰英女士,萌生了到农村办企业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念头,泥沟村是一个民族村,虽然有发展养殖的传统,但是受交通、资金等条件限制,养殖规模小、水平低,我们决定与当地各族群众一起改变落后面貌。选择泥沟、扎根泥沟、发展泥沟,经过20多年的接续奋斗,我们不仅建起了高标准的奶牛养殖场,还与周边村建立了产业联合体,流转周边土地4000余亩,涉及农户8060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余元,同时还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70余个,金兰乳业联合体也获评全省首批民族镇村产业化品牌集聚地。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更加注重打造企业文化,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所在地有着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儒家文化、齐鲁文化等资源优势,我们顺势而为,整合优质资源,突出“观摩、体验、教育”三大功能,成功打造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基地通过设置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互动式等参与方式,开展机关党建、企业团建、学校研学等团体活动。来我们这里研学的小学生们,不仅能体验萌宠喂养、农耕生活,培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还能在参观展馆、课堂教学过程中,了解当地各族群众在革命年代奋勇抗战的红色故事和在新时代“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在润物无声中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年心灵深处。
花开齐鲁石榴红,民族团结共繁荣。4位代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了生动的民族团结之歌。下面进入交流环节,大家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向各位代表进行提问。请在提问前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大家都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我们把抓实青少年筑基工程作为铸牢教育的关键,创树了“榴铸童心”工作品牌。通过设计开发《寻脉黄河 在海观河》《情系方寸 印记中国》等9个校本课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了中小学课程体系,把学校的文化长廊、活动室、图书馆等场所,作为开展铸牢教育的重要阵地,打造“地、廊、厅、馆”140处、“石榴园”宣传教育基地20个,营造了具有浓厚铸牢氛围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播下铸牢的种子。 社会教育也要常抓不懈,发挥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纽带作用,通过“小手拉大手”,将铸牢教育从校园扩大到社会;我们还充分利用甲午海战、红色胶东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梦碎、梦醒、筑梦、圆梦”民族复兴之路,打造了40处铸牢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了中华民族警醒之岛-刘公岛,充分让历史发声,发挥以史鉴今的教育作用,目前,已累计有600多万人参观体验。 在此,也欢迎大家到威海沿着始皇文山召士、成山礼日的路线,感受先秦遗迹和“大一统”思想的历史脉络,到刘公岛推开历史的厚重大门,倾听战争警示启迪,感受民族复兴的使命召唤。
感谢您的提问。“光明行”是山东省卫生健康系统发挥行业优势,聚焦民生福祉,统筹实施“鲁喀医心”“鲁青有约”“鲁藏一家亲”等系列健康惠民行动的品牌之一。在“光明行”行动中,山东统筹受援地所需和山东省所能,创新实施“组团式”“点餐式”“柔性帮扶”等举措,形成了一大批山东经验。 2020年,初到喀什,我深入调研,发现当地因特殊的日照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当地居民白内障等眼部疾病发病率极高,而有限的医疗条件致使许多患者无法及时得到医治,严重影响生产生活质量。了解清楚后,我就决心持续推进2016年已经在喀什实施的“光明行”项目,我积极协调省卫生健康委、省援疆工作指挥部、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多方合作,联合成立由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等省内高水平专家组成的“光明行”医疗队,3年中,我全身心投入、积极推动“光明行”筛查救治工作,共为当地1800余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每年,我们积极争取援疆项目资金,组织医疗队带着器械、耗材、晶体,长途跋涉来到喀什,在山东对口支援的疏勒、岳普湖、英吉沙、麦盖提四县集中力量筛查白内障患者,并实施免费手术。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光明行”活动第六次走进南疆,在岳普湖县人民医院,重见光明的维吾尔族同胞们竖起大拇指、拍手称赞,还送上锦旗和当地特产“老汉瓜”表示感谢,频频说出“山东专家,亚克西!亚克西!”。这更让我坚信所有努力都无比值得。 同时,“光明行”医疗队还注重“造血”帮扶,2020年7月在青海海北州成立鲁青眼科医院,2021年下半年,又分别在西藏日喀则市和甘肃临夏州成立眼科工作站,改善了学科基础条件,打造了眼科特色专科。不仅让民族地区当地眼科医生参与“光明行”手术全流程,还建立师徒结对帮扶关系,安排交流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力当地眼科建设,提升“造血”能力和医疗水平。 齐鲁疆藏青渝陇,东西有约“光明行”,下一步,“光明行”医疗队将持续走进民族地区,做好支援协作工作,为各族群众身心健康贡献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谢谢大家。
我认为文化的桥梁能把不同背景的人们更加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因此,我们一直在通过推广“文润锦华”这个品牌的方式,不断加强各民族居民间的进一步融合。比如,我们鼓励像“新疆麦舞团”这样的31个社区团队举办各种活动67期,把传统文化带到学校去、传到居民心里去。我们还通过《锦华之声》社区报纸以及视频账号来分享“红石榴园地”的特别栏目,让居民在了解不同背景的人们怎么互相帮助和支持的故事的同时,增强紧密感和家人感。 我们还常态化的开展“红石榴”最美锦华人评选,来表彰那些给社区带来正能量的好榜样。我们也开办了“红石榴”学堂,开展书法、绘画、舞蹈等“石榴籽提升计划”课堂270余期,目的就是通过共同学习和成长,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我们社区,一半以上的居民都已经超过了60岁,这里面有不少是当年参加过胜利油田建设的老前辈,还有他们的后代。年轻时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为国找油,这段历史可以说是多民族团结奋斗的真实写照,现在他们已经年迈。我萌生了要把这些珍贵记忆记录下来的想法。于是,在我们的推动下,9位老前辈组成了采编项目组,并且吸引了23位在校学生、老师以及油田职工加入。经过一年零七个月的努力,《1964,他们正年轻》石油回忆录,完成60名先进人物、24万字的编撰。书出版后反响特别好,连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都让家里人过来拿书,说一定要看看。对他们来说,这本书不仅记载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也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即便现在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们仍然希望能够保持并传承那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将青春献给了石油,将余热奉献在社区。看到这些,我们也更有信心继续推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请问法文静女士,在您刚才的介绍中,依托金兰牧场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基地建成以来,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开展了哪些活动,有哪些让您难忘的事例?
好的,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2022年,我们依托金兰牧场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可以说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当时牧场内已经有了同心园、三牛园、诚信园等主题园区,新建了以泰山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教育展馆,成立了教学实践课程完备的培训中心,我们通过整合这些优质资源,成功打造了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基地建成以来,我们累计开展党性教育、民族团结宣讲、传统文化讲座、非遗文化体验、劳动技能培训等活动700余期、10万余人次。 基地因为独特的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吸引了泰安市及周边中小学生前来开展沉浸式教育体验活动,截止目前已开展550期、8万余人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这是我最深刻的认识。我们的教育展馆,有一块专门介绍泰安“回民支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历程的板块,通过翔实的资料、大量的实物再现了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救亡图存的历史。“1941年1月,泰西、泰东两支回民武装就是在泥沟村汇合,整编为回民基干大队,随后奔赴抗日战场、解放战场,到1952年贵州剿匪整编后,仅余30人,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孩子们对这段历史十分感兴趣,纷纷围着我讲述更多的红色故事。 “各族群众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我们的基地累计接待了西藏、新疆等地参观考察团32个批次。我记得新疆岳普湖县乡村振兴考察团来参访时,随行的一名奶牛养殖户问我,你们养了1600多头奶牛,怎么闻不到一点牛粪味儿?我带他们参观了牧场的“有机肥生产项目”,通过对奶牛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可实现年产有机肥5000余吨,产值800余万元。看着基地内的处理设施和操作流程,他们连声说“亚克西”,并纷纷邀请我去传授经验。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拓展丰富基地的教育功能,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将基地打造成为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展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带领各族群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感谢您的提问。威海市是我省确立打造的共同富裕先行区之一。在共富先行区建设中,我们也积极探索助力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模式。 比如,我们创树的“爱心拉面”品牌,就是我们工作的一个缩影。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刚到威海时,开办拉面馆遇到了很多困难,收入较低。为帮助他们转变经营理念,提升经营水平,我们创新开展“示范店”创建活动,帮助270多家餐饮店办理了经营手续,进行了授牌,闪亮的“示范店”铭牌成为他们获得社会认可、扩大客源的金字招牌,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了经营发展难题。真情服务换来大爱回馈,广大来威少数民族群众把威海当做自己的家,主动投身精致城市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爱心拉面”活动发起人马志华曾经感慨的说,“威海是一个特别包容、特别有爱心的城市,刚来的时候特别困难,我们得到了很多帮助,很感动。所以发起爱心拉面活动,来回报第二故乡”。我们因势利导,推动全市180多家餐饮店加入这一活动,主动为环卫工人和有需要的市民免费提供“爱心拉面”,共向社会捐献爱心拉面13万余碗,书写了“一碗拉面温暖一座城”的感人故事。 我们还引导泰祥集团、瑞翔电子等企业投身“兴边富民”行动,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招聘名额,吸纳民族地区群众转移就业。比如,瑞翔电子开设专门课程,帮边远地区员工学技术、学文化,现在他们在威海生活的好、工作的好,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致富。 与此同时,我们支持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活动。比如,威海民品企业汇泉公司在新疆精河县设立企业,为160多个家庭解决了就业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我认为,互嵌式社区不仅仅是同住一个屋檐下。更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与文化的融合。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我们社区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地域不同、习俗不同、需求不同,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生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用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方式,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部分,打牢了基础;我们还设立了“书记居民面对面”“项目经理接待日”等活动,这样可以直接听到居民心声,了解大家诉求,解决大家问题;我们还发挥居民特长,延伸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动手建设了“连心廊”议事亭、“花园里的党课”等开放式活动空间,鼓励居民就近就便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只有每个人都参与,才是人人的幸福家园”,要让每个人都成为社区的主人。 我们相信,“服务就是最好的治理”。我们建立了“幸福到家”为民服务平台,成立了“老伙伴”互助社,招募社员176名,鼓励低龄助高龄、健康帮体弱,让大家都能发挥各自特长,彼此帮着做些修修补补、结伴帮扶之类的事。我们还吸引企业和商家等幸福合伙人加入平台,开办幸福食堂、健康护理站等。将服务做到居民心坎里的同时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在我们锦华社区生活真的很幸福!”这是我们一些居民的心声,更是我们不变的追求。以嵌入促融入,让“爱在锦华·和融共营”成为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氛围,更让我们社区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锦上添华 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