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全面深化水利改革 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新闻
今年将完成水利投资超700亿元
山东自2021年完成水利投资405亿元以来,逐年跨上百亿级增幅新台阶,今年将完成水利投资700亿元以上,投资规模和强度再创历史新高。 [详细]
- “互联互通、协同融合”
- 近年来,山东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系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水网工程, [详细]
- 打造“沿着水网看山东”
- 协同发展文化旅游,深入挖掘黄河、大运河等水文化价值,着力打造“沿着水网看山东”品牌, [详细]
文字实录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定于2024年12月2日(星期一)15: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政府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媒体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水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带动力量。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副省长陈平先生,为大家介绍山东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同时我们还邀请到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黄红光先生,省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李秋生先生,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王鲁刚先生,省水利厅副厅长刘文林先生一起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陈平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山东工作,特别是对山东水利事业的关心、厚爱和支持! 水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深度拓展治水理念,积极倡树“大水利观”,创新提出“四水统筹”总体目标,注重运用改革方法,统筹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努力做好做活“水文章”,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全省水利改革发展有关情况。
第一,聚焦保障水安全,以更高标准筑牢安全发展水利屏障。山东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6,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近年来,我们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系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水网工程,加快构建“互联互通、协同融合”的现代水网体系,推动水资源供给保障与现代化强省建设需求相适应。我们坚持“两手发力”,持续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统筹推出贷款贴息、水利保险等一揽子政策,吸引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保障水利项目资金需求。自2021年完成水利投资405亿元以来,逐年跨上百亿级增幅新台阶,今年将完成水利投资700亿元以上,投资规模和强度再创历史新高。东平湖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小清河生态廊道建设等战略性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太平水库、官路水库等关键节点工程加快推进,“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省级水网大动脉加快形成,省级水网覆盖率达到86%,输水能力达到125亿立方米。加大系统治理力度,骨干河道重点河段防洪标准普遍提升到50年一遇,水库水闸病险隐患实现动态清零,以河道堤防、水库闸坝及蓄滞洪区为主体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加快完善,在防御应对严峻水旱灾害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二,聚焦保护水生态,以更大力度推动人水和谐共生。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一以贯之强化河长制湖长制,健全完善河湖长履职评价体系,省级河长带头巡河巡湖,引领带动6.6万名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河湖生态问题。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截至目前累计建成省级幸福河湖670多条(段)、长度8200多公里,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深入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实施重点河湖湿地生态补水9.08亿立方米,助力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大汶河连续3年不断流,小清河通航用水需求有效保障,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十四五”以来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以上,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6.1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地下水取水量占比由治理前的39.1%下降到31.8%,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上升1.55米。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水和谐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第三,聚焦发展水经济,以更实举措壮大绿色发展动能。我们创新实施“水网+”行动,加快构建“三网四带”总体格局,推动水利与内河航运、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业态融合。协同发展内河航运,京杭运河山东段济宁以南和梁济运河段基本达到二级航道通航条件,小清河169公里航道连续第2年全线复航,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117公里。协同发展文化旅游,深入挖掘黄河、大运河等水文化价值,着力打造“沿着水网看山东”品牌,建成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239个。协同发展绿色产业,全省抽水蓄能在运规模达到400万千瓦,节水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以上。协同建设水美乡村,深入开展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完成淮河流域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示范打造效益河湖样板,培育形成“农业产品发展型”“滨水产业促进型”“多产业融合型”等多种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第四,聚焦改善水民生,以更优机制保障优质水资源供给。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启动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三年行动,坚持“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即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因地制宜推进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推动实现县域统管、专业化运维全覆盖,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我们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在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9次获得优秀等次,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累计创建节水达标县132个,居全国第1位;全省每立方米用水支撑GDP产出412元,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锚定“四水统筹”总体目标,创新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协同治理,求真务实、创新突破,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所说,山东水旱灾害多发,十年九旱、旱涝急转是基本水情。从今年看,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复杂,极端性特征突出。上半年降水异常偏少,6月份仅为常年同期的1/3;7月份旱涝急转,单月平均降水量417.8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2倍,居1916年以来同期第1位;4个市、27个县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泗河、韩庄运河等多条骨干河道发生超警或超保洪水,一度有东平湖、南四湖、21座大中型水库和2712座小水库同时超汛限水位,防汛形势十分紧张。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以防为主、预防为先,全力织牢防汛“安全网”;强降雨区基层干部群众坚守一线、巡堤查险,构筑起防汛抗洪的坚固防线,确保了大中型水库、骨干河道、重要湖泊无一出险,无一人因洪涝灾害死亡,夺取了防汛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是坚持以防为主,着力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汛前落实防汛责任人及预警人员4.1万人,充实技术专家3800多人,修编防汛预案5.6万册,开展实战演练3062场。重点部位、薄弱环节提前预置队伍物资,落实防汛救援队伍495支,储备防汛物资规模21.4亿元。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坚持汛期不停、排查不止,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省防指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推动相关部门抓好山洪灾害、水库安全、城市防汛、农田内涝等重点领域防范,落细落实防范措施。 二是坚持底线思维,着力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完善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实施“三道防线”强基工程,所有水库全部建成雨水情自动测报和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雨水工情状况。汛期共发布洪水预警58期、山洪灾害气象预警25期,发送预警信息124万条,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2.2万人次,精准预报出沂沭泗河、南四湖、东平湖等洪峰过程,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可靠信息支撑。 三是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健全精准调度机制。健全联合会商机制,组织水文、气象等专家滚动会商研判,做好预防性部署,先后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4次,并2次升级至三级应急响应。建立统一调度机制,将调度指令直达一线,实现全省“一盘棋”调度,累计发出省防指指令16条、跨市拦河闸调度指令50条,组织大中型水库预泄水量5.9亿立方米、调洪53.3亿立方米。完善重点流域防控机制,大汶河流域强降雨期间,组织水库、闸坝预泄腾库、层层拦蓄,运用多种分洪措施,确保了东平湖度汛安全。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续完善防汛抗旱工作机制,全力筑牢安全度汛坚固堤坝,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
谢谢您的提问。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决定了必须加快由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近年来,我们立足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推进实施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全面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科学配置、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推动用水结构不断优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省政府印发实施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的若干措施,配套制定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全面规范水资源管理。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逐年逐级下达控制目标,全面完成跨市主要河流和水库水量分配,全省用水总量稳定控制在241.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16.3%和11.8%。 二是建立健全水资源全链条监管机制。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严格水资源规划管控约束,将规划水资源论证作为工业园区扩区调区的前置条件。“十四五”以来,共完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92个省级开发区扩区调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数量居全国首位。严格落实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取水许可限批制度,4个超载市顺利完成水资源超载治理任务。完善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全省1.6万个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单位纳入计划用水管理范围,规模以上非农业取水单位和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计量在线监测率达到100%。健全地下水压采长效机制,综合采取控采限量、节水压减、水源置换、修复补源等方式,推动地下水超采量较基准年(2015年)减少4.51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减少8340平方公里。 三是建立健全深度节水控水机制。全面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持续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从严制定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实施218个行业类别1632个省级用水定额标准,建立起覆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主要用水行业的节水标准和用水定额体系。大力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8%,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7.91%。加大再生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利用力度,济南等6个城市成功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重点城市。加快构建节水产业发展体系,出台《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实施意见》,发布首批节水产业重点企业名录73家,累计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122个,全省节水产业企业1.2万多家、规模达到600亿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感谢记者朋友对省发展改革委工作的关心支持。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强重点规划衔接和中央投资争取,全力推动深化水利改革和山东现代水网建设。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衔接,健全完善规划政策体系。在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乡村全面振兴等重大规划编制中,都将水利改革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全力支持建设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配合省水利厅编制出台现代水网建设等重点规划方案,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谋划提出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抓住国家完善“十四五”水利专项规划之机,争取官路、黄山、太平等大型水库,大沙河、马头山等中型水库,以及沂河、金堤河治理等一系列事关长远发展及安全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为顺利启动建设和争取中央投资创造条件。 二是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2021年以来,争取国家各类政策工具累计支持资金达785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方面,共争取57.7亿元,支持老岚水库、小清河综合治理、南四湖湖东滞洪区等一批重点工程;国债资金方面,共争取190.5亿元,支持双堠水库、太平水库等重点工程134个,有效缓解了各级筹资压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方面,共争取过审水利项目843个,其中581个项目已发行债券537亿元。 三是优化服务保障,推动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完善重大水利工程推进机制,2022年,会同省财政厅、水利厅对水利管理办法进行改革调整,优化项目审批层级、补助标准和申报程序。对于省级立项审批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精准指导落实要件材料,优化建设方案,高效完成了6座新建大中型水库以及11处大型灌区等重点项目立项,为及早开工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平台在线调度、现场督导、通报督办等方式,加强过程监管,协助解决工程建设相关问题,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四是强化价格调控,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修订实施《山东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推动实施“两部制”水价,改革完善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机制,社会资本投资收益可以按照不高于政府投资4个百分点确定,吸引更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将水价与工程运行成本相衔接,全省农业供水末级渠系工程平均运行维护成本每立方米0.143元,平均农业水价0.147元,切实解决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经费难题, 确保田间水利工程有人管、用得上、管得好。深化城乡用水价格改革,适度拉大用水价格分档级差,通过价格杠杆推动社会节水。同时,指导各地市推动实施综合水价政策,优化区域供水结构,保障用水安全。
近几年,山东水利进入了大建设、大投入的快速发展时期,请介绍一下山东省是如何坚持“两手发力”,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的?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财政部门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集聚财政资源、创新财政政策,持续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不断推动政府投入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为新阶段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强化保障,全力支持现代水网建设。省财政坚持把水利建设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领域,科学谋划水利投资支持重点,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等资金渠道,抓住政策窗口期,推动水利重大项目加快实施。近年来,已支持推动全省水利投资由2016年的31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550亿元、2023年的682亿元,2024年全省水利投资将达到700亿元以上,为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是创新机制,探索水利建管新模式。深入推进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撬动更多市场力量兴办水利。如,出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保险试点补助政策,对纳入试点范围的项目给予总保费最高60%的补助,有效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运维和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又如,探索开展重点水利工程贷款贴息试点,对符合条件的水利项目贷款,省财政按照不超过贷款额的1%给予贴息补助,建立多轮驱动的投入保障机制,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三是优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资金使用监管问效和激励约束,实施事前政策评估、事中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进一步强化绩效约束,推动财政资源高效配置,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紧要处。 我省现代水网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下一步,省财政将继续坚持“两手发力”,持续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奋力支持我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的提问。我省地跨黄、淮、海三大流域,拥有河流9711条、湖库5558个,河湖资源丰富,具有依托河湖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优势。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四水统筹”总体目标,积极探索河湖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开展效益河湖建设,努力把河湖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坚持改革思维,加强效益河湖建设顶层设计。先后印发《山东省推进河湖价值转化打造效益河湖样板工作方案》《山东省效益河湖评价办法》,并在全国率先建立效益河湖评价体系,设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大类32项评价指标,为全国推动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有益借鉴。2023年率先启动65个效益河湖建设试点,累计打造主题公园226个,建设亲水平台484个,带动项目落地510个,惠及周边群众630多万人。2024年聚力打造25个效益河湖样板,小清河生态廊道建设正式启动,努力构建“一轴、两廊、三区、四带、五湖、六园、七节点”的总体布局,带动流域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运用改革方法,激发效益河湖建设内生动力。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推动建立多渠道资金落实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活水”参与河湖生态资源开发。自2023年以来连续两年高规格举办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32个、总投资565亿元。枣庄市建成全省首家生态交易平台—中国北方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和鲁南生态银行,将河湖资源生态价值转化纳入经营范围,通过整合包装岩马水库生态资源,争取到位融资22.5亿元。威海市整合杜营河畔山、水、文等各类资源,吸引民间投资7000多万元,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产品种植业、生态养殖产业等。 三、强化改革举措,提升效益河湖建设工作质效。各地依托良好的河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优质服务业、绿色产业,探索出多种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模式。比如,济宁兖州区沿泗河建设大禹文化园、金口坝等特色景点,为中小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提供了新场所。临沂市蒙阴县依托石马庄河引进企业投资12.5亿元,建设“山水蒙阴·萌乐世界”等农商文旅项目20个,年带动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临沂市沂南县打造“河湖+文旅”发展模式,形成“竹林、泉水、古村落”发展格局,铜井河竹泉水利风景区年旅游收入过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挖掘并发挥好河湖资源的综合效益,持续增强绿色经济发展动能,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贡献力量。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农业用水占到全省用水总量的近六成,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去年以来,我们以19处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坚持有利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灌区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总体不增加农民种粮负担的原则,统筹推进工程建设、机制创新和管理改革,促进了粮食稳产增产和农业节水增效。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9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居沿黄9省区第1位。 一是建立高效灌排体系。以476处大中型灌区为重点,加快构建“引蓄提结合,输配用高效”的现代化灌排体系。2024年,我们抓住增发国债政策机遇,投资74.3亿元,在粮食主产区改造提升57处大中型灌区,恢复新增灌溉面积530万亩,新增节水能力1.3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 二是完善监测计量机制。全面落实“以水定产、以水定地”,实行自上而下的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大中型灌区累计配套完善计量设施1.4万多套,各灌区计量单元普遍从原来的县级延伸到乡镇、村和农民用水组织,乡镇以下依靠水表、便携式流量计以及以电折水等方式,全面推动农业用水按方计量,为推动农业节水提供了支撑。 三是健全水价形成机制。省级制定了《山东省农业供水价格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指导各地积极推进灌区成本核算、成本监审和定价工作,推动骨干工程和末级渠系工程完成终端用水价格核定。健全完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既充分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又总体不增加农民负担,实现了工程良性运行、农业节水增效、保障粮食安全“三统一”。 四是强化数字赋能管理。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建设灌区运行管理系统,打造全省灌区“一张图”。遴选6处灌区开展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建成完备的信息设施体系和业务应用平台,灌区供需水预报、闸群自动控制等模型有效推广应用,供用水调度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管理,配水效率提升10%以上。 五是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坚持“两手发力”、多轮驱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试点建设和运营管理,更好满足现代化灌区建设运维资金需求。19处试点引进社会资本2.37亿元,通过水权交易等方式,建立补贴奖励资金长效落实机制,推动建管一体化取得新突破,亩均节水40立方米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提供坚实水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