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纪录 | 高考母女:最“燃”的事情是做自己

来源:新华社

2018-06-08 06:53

发表于山东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屈婷 范嘉惠)这几天,网络问答平台“知乎”上有一个热帖:你为高考做过最“燃”的事是什么?在当了23年老师、教过无数高中毕业生的申怡看来,高考最“燃”的事就是——做自己!

令她骄傲的是,从小在名校就读、过得“顺顺利利”的17岁女儿诗瑶,却在高三的这一年“偏离”轨道,选择了一条从零开始的艺考生之路。“她真的是因为热爱而去学美术,能做到这一点的孩子还是不多的,”申怡说。

申怡也是一个很“燃”的人——放弃名校教职,当起了补习机构的老师。“我太喜欢给很多孩子上课的感觉了,没有公立学校的条条框框,我更自由,能做的事更多。”

高考前一天,她做了一个颇为勇敢的决定——让记者在旁记录下她们母女俩备战高考的瞬间。“我们都很淡定,不管高考的成绩怎样,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人生方向。”

改变命运的高考

高考前一天晚上,申怡为自己创办的语文教育公号“悦读一刻ing”,录下了第二天寄给考生的语音推送,题目是“新长征路上的高考”。这个公众号是她从公立学校辞职后独立创作、讲读的,听众大多为高中学生和家长。她想通过新媒体把“阅读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在这则语音推送中,她提到最近特别触动自己的一句话——“首批千禧一代参加高考”,但她没说的是,自己的女儿正是“首批千禧考生”之一。

申怡是长在辽宁的北京人,1973年生于北京,后来就去东北上学。回忆当年,她说自己参加高考的强烈动力就是“改变命运”,想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北京,与亲人团聚。那时候,高考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申怡的同学共90多个人,只有两人考到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她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末,人才流动在中国还不像今天这般频繁而常见。当时,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的她放弃可以分配得很好的工作,独自一人来北京求职,还是一件“极有勇气的事”。

1995年,她在北京东城区一所百年老校教语文,工作了15年后被另一所知名中学聘用。2016年,已经在行业内颇有口碑的她决定辞去公立学校职位。校长挽留她,她答道:“世界这么大,我想创造自己的世界……”

她想创造的“世界”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从书里获得一些受益终生的滋养。摆脱束缚后,她竭尽所能用各种的方式推广自己的教育理念:电台做节目、开网课、去各地讲学……“学语文不是一定要用背的,而是要学会真正发自内心地去思考和欣赏。”

对于7日的高考语文科目,申怡在微信公号最后一则高考语音推送中依然“云淡风轻”。没有押题、没有考点讲解,她一如既往地把最近的新闻事件解读一番,最后祝考生“挑战自我,实现理想”。

“为荣誉而战”

这些雕刻还有身旁的画作,是诗瑶的作品。

申怡说,从高一起,女儿诗瑶经常偷偷雕到深夜,她发现:这个孩子是真的很热爱艺术。因此,尽管一些人对艺术这门科目带着“有色眼镜”,认为是“念不好书”的孩子才学艺术,申怡还是觉得应该给孩子自由,像一只风筝那样去飞。

一年前,女儿诗瑶郑重地提出要学美术,问:“妈妈,你觉得丢人吗?”申怡回答她,这是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你喜欢的事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女儿激动得哭了。

“我还很奇怪,我看起来有这么不开明吗?”申怡哈哈大笑。没想到,女儿告诉她,她是为终于找到人生目标而哭的。申怡很感动。

印象中一直是乖乖女,在班级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女儿显示出了令她意外的一面:韧性。凭着对美术的热爱,诗瑶从“零基础”开始,用9个月的时间刻苦学习,通过了艺术联考,考下了心仪高校的招生资格。

今年3月到6月,为了备战高考的文化课,她亲自教孩子语文,而其他科目就是请老师一对一教学。“我们俩都豁出去了,”申怡回忆,母女面对面待在申怡的办公室里,饿了就吃外卖,困了就在沙发上睡一会,直到很晚才回家。

“最后三个月自学文化课,我都佩服她的勇气和执着,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要把牢底坐穿’。”她风趣地说。

诗瑶小时候由姥姥照顾,申怡坦言,母女关系一开始不太亲昵,“我牵她的手,她就不好意思地躲开。”但是,备战高考让母女俩成了朝夕相伴、共同进退的“伙伴”——“我理解了她,她也理解了我。”

“我觉得她现在是为荣誉而战,”申怡说,女儿是想证明给别人看,自己学也能学到很好,要证明自己走的路是对的。

“我睡觉啦,朋友”

在诗瑶书桌上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张精美的手写信笺,上面这么写到:希望你读很多书,走很远的路,希望你爱很多人,也被很多人爱……这本来是申怡网上看了喜欢的,结果女儿也喜欢,她就手写了一张送给她。

高考的前一晚,申怡帮女儿按摩,叮嘱她小心着凉,结果女儿说:“妈妈,你不用特殊地对我好。”临睡前,女儿突然来了一句:“我睡觉啦,朋友!”

申怡见怪不怪,因为她带的学生如今大多是千禧一代:“一个共性就是不服从权威,有点没大没小,自我意识很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也有忧虑。“这一代孩子本质是很好的,但是他们的成长太顺利了,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喧嚣、浮躁。”

因此,她自称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语文老师,不押题,也没有啥“作文宝典”。在担任公立学校班主任时,她有一年带着学生逛各种博物馆,因此也受到了些压力和非议。但是毕业后,有学生回忆说“那是永生难忘的一年”。

如今,女儿诗瑶并没有像当初取名时的寓意那样,成为一个“爱读诗的小仙女”。但申怡觉得没什么:“文化传统的东西无处不在,生活中方方面面,比如科幻、漫画和电影等,也同样会教给我们。”

高考前“悦读一刻ing”讲读的最后一本书,申怡选择的是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我希望让学生们去想,不光是人类,整个宇宙怎么去面对现有的问题?”她说,这样思考的孩子,整个人的眼界气魄就不一样了。

她认为,高考正在向着更注重考生能力、更注重实践应用的方向发展。“时代在变,高考的容错率也变得更高了,不再是一考定终身。但高考依然重要,因为它仍是现阶段最公平、实现自我的途径。”(完)

一身鲜红的“战衣”,闪耀夺目,大早起来,申老师为即将赴考场的女儿——诗瑶准备好早点。清早时分,女儿带点倦意。申老师打开了手机,播起了自己亲口录制的录音,伴随着柔和音乐,母女们闲谈几句。申老师把握最后的冲刺机会,跟女儿复习语文的各种修辞语法、诗词歌赋,叮嘱她要审题清晰。

申老师拿起一叠笔记,与女儿重温语文科的备考内容。诗瑶细心地听讲,不时回答母亲的提问。桌上是已经凉了的火腿肠、豆沙饼,还有啃过的苹果。

姥姥一脸慈祥,叮咛即将上“战场”的诗瑶:“你,要加油喔。”距离开考还有一个小时,姥姥提醒母女俩该出门了。家里的小狗染了一头红毛发,格外精神,一起为诗瑶打气。

母女手牵着手,从校园家属区步行到考场,诗瑶显得相当冷静,看不出一丝紧张。申怡学习“孟母三迁”,认为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很重要,主张“学校在哪儿,孩子就住哪儿”。于是,申怡特地搬进人民大学的家属区住,好让女儿有一个更方便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步行就到考场。

申怡特地穿上了红衣服陪女儿去考试。临近考场的路上,诗瑶摸了摸妈妈的耳环,似乎将一切的担忧、害怕也交托给妈妈了。申怡笑言:“我们算过了,粉红色是幸运色,可是,家里没有粉红色的衣服,我就戴了对粉色的耳环。”

考场外临别的一刻,两人相互拥抱,千言万语在心头,她只言简意赅地道了一声:“加油喔。”

女儿的身影渐走渐远,申怡目送她走进考场。

(本文图片均由实习生 范嘉惠 拍摄)

来源:新华社

资讯24小时

阅读量:24.0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6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