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农村离不了的老物件 五莲有人就会编!

来源:齐鲁网

2018-12-14 14:42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12月14日讯 提起簸箕,不少人都知道它是扬米去糠的工具,尽管现在不缺各种高科技产品,但是在广大农村,簸箕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用品。簸箕虽然常用,不过现在会编簸箕的人是少之又少,那在五莲县的潮河镇京庄村,村里的几位老人还保留着编簸箕的手艺,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这项传统技艺。

1.jpg

在京庄村村民王源勃家的一间屋子里,摆放着不少已经编好的簸箕,看上去非常的精致、结实,一下子勾起了记者的回忆。随后记者来到王源勃家的簸箕窖里,他现场给记者演示起了编簸箕,只见他用长满老茧的手掰起洁白的柳条,像编织毛衣一样,让柳条相互缠绕,手法很娴熟。窖子不大,是用泥胚垒成的,里面放着编簸箕所需的各种材料。据王源勃介绍,编簸箕就需要在这样阴湿、不见风的环境里,平时他和老伴吃完饭就来窖子里编,一编就是一天。

2.jpg

王源勃说自己编簸箕是半路出家,以前一直跟着生产队干,直到38岁才开始学编簸箕,干这个活,岁数大点问题不大,不像别的活,岁数大了学不好。

3.jpg

王源勃告诉记者,刚开始学编簸箕的时候确实感到挺难的。为了尽快掌握编簸箕的技巧,他虚心跟师傅学习,并且有空就勤练勤琢磨,慢慢的克服了初学的困难,成了一名熟练的编簸箕好手,簸箕也编的越来越好。

4.jpg

 除了好手艺,编簸箕还要有好材料,柳条、棉槐条、簸箕眼、簸箕口、簸箕舌头、簸箕膀子和簸箕腿等,少了哪样都成不了一个好簸箕。这其中最主要的原料还是柳条,需要经过层层工序才能用,光是把柳条压得扁平软和,一根柳条就要压四五遍,每个簸箕需要七八十根柳条,王源勃的老伴邸继兰就负责给他压柳条。

5.jpg

 王源勃说,编簸箕最好一气呵成,一次成型,不然会影响簸箕的整体品质,所以很费工夫,偏偏这个活在农闲的冬季最不容易编,而其它季节空又太少。

6.jpg

王源勃今年75岁了,算起来已经编了37年的簸箕。他说年轻时候一天能编两个,现在上了年纪一天也就编一个,因为编簸箕这个活需要耐心,收益也不高,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在坚持着,除了养家糊口,这些簸箕里也凝结着传统柳条编织手艺人的情结。

来源:齐鲁网
文章为创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五莲电视台

阅读量:65.5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7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