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户李镇火把李举办二月二庙会 游客赏民俗买泥塑

来源: 大众网滨州·海报新闻

2019-03-10 21:16

发表于山东

火把李庙会现场

特色小吃

传统手工艺品

游客购买工艺品

大众网滨州·海报新闻3月10日讯(记者 王君彩 见习记者 孙凯 通讯员 杨洁)又到农历二月初二,惠民县皂户李镇火把李庙会如期开场。吸引众多周边省、市、县区的游客、艺人、摄影爱好者、新闻记者等前来游玩采风。

火把李庙会的起源要上溯至明朝成化年间,历经500多年历史。中间尽管有相当一段时期的“断层”,但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丰盈、精神文化追求的提升,火把李庙会的“香火”又重新旺了起来。在村民的记忆中,以前的火把李庙会首先是个“香火会”,然后才是个集贸市场。而如今,它作为一种定期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当地乡土社会中的一种“生活形式”。

行走在庙会中,琳琅满目的风味小吃、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丰富多样的娱乐游玩摊位,都让人目不暇接。而庙会的“主角”始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张泥塑。走一圈下来,卖各式泥娃娃的摊位有十家左右,椭球形的泥坯上,精笔细描的娃娃眉清目秀,擦着腮红穿着花袄,稚拙中透着喜庆,让人忍俊不禁。当地群众流传着“拴娃娃”习俗,传说如果妇女婚后不能生育,就会在农历二月二这天到庙会上烧香、拜神仙,并用红线拴个娃娃回家,来年就能添丁添口,家庭兴旺。因此,火把李庙会也是一个娃娃的盛会,拴娃娃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憨态可掬的泥娃娃被当地群众视为吉祥物争相购买。

说起泥塑,其制作过程可是个手艺活,更是个工夫活。整个制作过程完全是纯手工,以深埋于地下的大块淤泥,最好是黄河淤泥为原料,经过捣泥、制坯、晾干、糊纸、上泥浆、涂粉、着色、开眼等10几道工序才算制做完成。泥塑身上的花有10多种,至于画什么、画的大小全由艺人随心所欲,没有定规,但泥塑的整体颜色始终保持着桃红、绿、黄、黑等传统色彩。开眼是泥塑制作中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开好了泥人“精神焕发”,开坏了则“黯然失色”。

河北沧州泥塑传承人陈宝友已经是第六年赶庙会了。他说:“做泥塑是多年的爱好了,尽管现在泥塑面临一个低谷,但经典的东西还是应该传承,民俗艺人也需要更广阔的场地和渠道。火把李庙会这里就是一个好的舞台,希望更好地发扬。”

“我会继续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下去,继续发展下去,不能让民间手艺在我这一代失传,要尽量让人们多了解泥塑,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推动泥塑继续向前发展。”河南张泥塑传承人张凯说道。

今年的庙会,还增加了“技艺融合·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比赛、传统手工艺展示交流会、“乡村记忆—火把李庙会”摄影展、“我心中的泥娃娃”儿童绘画比赛、“猜谜寻宝游庙会”、市京剧团文化下乡专场演出等系列活动。通过邀请全国各地的泥塑艺人和周边县区的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制作、实物展示、座谈交流,共同商讨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通过举办多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传播非遗文化。此外,在庙会现场,还规划了非遗一条街,邀请周边县区的非遗传承人将各自的非遗产品进行集中展示、大力宣传,增加人们对非遗产品的认知,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把火把李庙会办成展示文化形象、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盛会。

随着当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扶持与推广,火把李庙会与河南张泥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熟知,河南张泥塑也被作为礼品送给外国朋友;或被艺术家们奉为至宝,摆上“大雅之堂”;或被山东省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高等艺术馆所收藏;或受邀在济南、北京、香港、上海、韩国釜山等地展出。

来源: 大众网滨州·海报新闻

资讯24小时

作者: 王君彩 孙凯 杨洁

阅读量:30.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