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孟良崮:兵民是胜利之本

来源:鲁网

2019-09-29 07:09

发表于山东

鲁网9月29日讯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发扬敢打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孟良崮进行了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该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这一战役,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1947年国民党军统帅部在其全面进攻被打破后,被迫改为集中兵力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3月,国民党开始实施“黄河战略”,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正式开始。先后被调往山东战场的兵力达到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45万人,并以其精锐主力整编第74师、第5军、整编第11师为骨干,分别编成三个机动兵团,担任主要突击任务。解放军华野共9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总计27万人。5月3日华野电报中央,准备派3个纵队(第1、6、7纵)分兵南下。

5月10日,蒋介石的“急先锋”汤恩伯不待欧震、王敬久两兵团统一行动,就指挥第一兵团8个整编师向沂水、坦埠方向进攻。5月11日,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从垛庄出发,经由孟良崮西麓,向坦埠以南华野第九纵队阵地进攻。敌人的行动引起了粟裕的高度重视。5月13日,粟裕决心集中主力歼灭第74师,当晚开始行动。14日华野全线发起总攻,陈毅、粟裕临场决断,放手一搏。陈毅说:“我们就是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粟裕命令各纵队“集中力量歼灭74师,宁可放走25师全部,不能放走74师一个连”。

经过激烈的战斗,华东野战军在付出了1.2万余人牺牲的代价后,歼敌3.3万余人,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重大胜利。5月17日,毛泽东特发贺电:“歼灭74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

未能听到儿子叫一声爸爸

孟良崮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取得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第二个大胜仗,虽然华东野战军此次战役所付出的代价,比一年来各次战役都要大,但其意义也极大。陈毅赋诗: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在攻打孟良崮主峰600高地的战斗中,华野四纵三十团副团长黄竸,哪里最激烈、最危险,哪里就有他指挥的身影。在战斗中,黄竸不幸胸部中弹。在被送到战地医院抢救时,该团二营营长也受伤入院,两人需要同时手术,但医院的血浆仅够一个人使用。生死时刻,黄竸下达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命令:把血浆给二营长用。医护人员流泪执行了命令,二营长得救了,黄竸却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6岁,是孟良崮战役当中我军牺牲的最高指挥员之一。

电影《红日》中的刘胜,就是以他为原型所塑造的人物。 黄竸是安徽人,他的妻子在老家,平时两人通过书信交流。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两人曾经写的书信。黄竸牺牲后,战友们从他贴身衣服里发现了一封浸满鲜血的信。这封信是十二天前,他在老家的妻子寄来的。妻子写信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让他放心,小儿子刚刚学会了叫爸爸妈妈,而先会叫的是爸爸。但是,黄竸永远听不到小儿子叫他一声爸爸了。

永远的新娘

在纪念馆挂着一张照片,照片中是位年纪较大的女性,她叫李凤兰,被称为“永远的新娘”。李凤兰是蒙阴县蒙阴街道办事处李家保德村人,1928年出生。在1945年4月,李凤兰受父母之命,与小东关村的青年王玉德定婚,并约定次年10月完婚。

1946年7月,王玉德响应党的号召参加解放军。为了让王玉德在部队安心打仗、杀敌立功,李凤兰说服父母,婚期按期进行。1946年10月19日,婚礼如期举行,只是这场婚礼上没有新郎。按当地的风俗,李凤兰头戴红巾,与嫂子怀抱的一只大公鸡拜了堂。婚后,李凤兰伺候有病卧床的婆婆,下地干农活,忙里忙外,等候着丈夫回家团聚。

但是王玉德一直没有音信。12年后,李凤兰终于等到了丈夫的消息。原来王玉德早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就牺牲了。30岁的李凤兰强忍悲痛,终生没有改嫁。她收养了一子一女,抚养子女长大,照顾婆婆并为其养老送终。

2008年4月,与参军的丈夫未曾谋面的李凤兰老人安详离世,被称为“永远的新娘”。电影《沂蒙六姐妹》中抱着公鸡拜堂的月芬就是以她为原型改编的。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内写着这样一段话,其中写道:“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在孟良崮战役中,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

肩膀搭起“火线桥”

一群梳着长辫的妇女站在水里,她们双手抱着桥墩,肩膀扛着桥板,形成了一座“人桥”。

这是在孟良崮战役时,由李桂芳等32个沂南妇女用7块门板在汶河上架起的人桥。当时,大约有近一个团的兵力从“火线桥”通过,火速奔赴孟良崮战场。

1947年5月12日,是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的前夕。为彻底歼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华东野战军已完成了对敌人的合围之势。在孟良崮以北约10公里左右的汶河岸边的东波池村(现马牧池村),为紧急支援孟良崮战役,全村的老幼也全部转移外出。当时任沂南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和当地的几个妇女干部,在村内等待接受上级交给的任务:在天黑以后,5个小时以内,必须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设法架起一座桥,以保证进攻孟良崮的部队顺利通过。

面对这个意想不到的任务,妇女们没了主意。“5个小时以内”,或许是一两个小时,部队就有可能突然来到,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架桥,再者,架桥的材料去哪里找。东波池村的妇女干部刘曰兰想出了办法——搭木板桥。没有木板摘门板,没有桥墩人扛着,人手不够就联络附近各村的妇女。

夜晚的河水凉气袭人。在桥下面,河水漫上了妇女们的腰部。刚开始,前面的部队知道是人搭起的桥,都有意放轻了脚步,可是后来的部队,不知道桥的“秘密”,只管加快脚步,迅速过河。桥下的妇女们咬紧牙关坚持着。肩膀压疼了,就用双手托着;腰挺酸了,就弯下腰弓着背驮着。实在撑不住了,李桂芳就让队伍暂停,让妇女们换换肩。妇女们这一换肩,桥的“秘密”又被队伍发现了,走在前面的战士说什么也不肯上桥。李桂芳再次亮开嗓门喊了起来:“同志们!快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保证!”喊声过后,战士们又重新踏上了“人桥”。就这样,部队约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从桥上通过,火速奔向孟良崮战场。(据山东商报)

来源:鲁网

资讯24小时

阅读量:42.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9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