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翁 逐梦路》第四集导演刘皓天:记录,为了更好地前行

来源:齐鲁网

2019-10-03 11:40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10月3日讯 岱庙内院,为了调取新中国成立前法国摄影师阿尔伯特·卡恩拍摄的泰山影像原片,摄制组一直在等待。连续拍摄中,这种等待更可以看做是一种休息。年纪大的点上了烟,年纪小的毫无例外玩起了手机,我却独步在这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群里,被几颗古树深深吸引。忍不住发了条朋友圈:

“你有数千年的寿命,却不会说话。你曾经和多少人面对面凝视,才会结下如此样貌。像千百万的灵魂缠绕在一起,又似一条河流承载了多少岁月的蹉跎。”

1_副本.jpg

岱庙内院古树

2_副本.jpg

几千年来,任何中国宏伟的古建筑群,大多围绕两个主色调,红与金:红色象征力量与荣耀,金色代表高贵与财富。那穿越其中的这些古朴肃立的古树又代表了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泰安回到济南,直奔济南二机床集团。在车间里,我们看到一位白发老人正在抚摸一台年代许久但仍精准运行的重型机器,这是新中国第一台龙门刨床,而这位老人便是它的制造者之一董有泰。老爷子今年87岁了,身体健硕,喜欢骑自行车和写诗,笑起来只剩一口牙花子。但当话题一转到龙门刨,老人眼中便又泛起了光。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一穷二白,机床业是发展工业基础的基础。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机床人,也是“济二”的第一批工人,董有泰他们承载着重要的使命,领到的第一个重任便是打造新中国的第一台龙门刨床。越是在逆境中越能激发人的潜能,与物质匮乏相对的是他们钢铁般的意志。董老爷子说那时候只有古法上马,用最简单的方法做到极致,要把9米长的机床纯靠人工打磨平整误差不超过2丝。外国专家断定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了争这口气,他们硬是重复最简单枯燥的工作,一直持续了两年,董有泰他们最终做到了。现在的“济二”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冲压供应商之一的“JIER”,第一台龙门刨在现代化大型数控机床面前相形见绌,但老人的形象却更大高大,没有他们这一代和后继者奠定的基础,就不会有现在高速发展的今天。

闲聊时,老人抓起手边的一个螺丝,用眼光丈量,用手指去感触,随后他点了点头,又露出了爽朗的笑容。和机械打了一辈子交道,到如今看见一个螺丝就能笑得合不拢嘴,我有些纳闷。老人却说,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意思,重复了两遍。

3_副本.jpg

在济南二机床集团采访董有泰老人

摄制组再次启程,这次我们来到了世界第六大港,亚洲第一个全自动化码头——青岛港前湾全自动化码头。在桥吊遥控操作室,我们见到了许振超。在几名年轻技师的协助下,“许队”正在体验遥控操作大型桥吊,他说这感觉很像在打电玩。

4_副本.jpg

再访大学时偶像许振超

因为大学就在青岛就读,所以我对青岛港有莫名的好感。我记得那是大三那年,“振超效率”打破世界纪录的新闻铺天盖地,即便是一个文科生也心潮澎湃。我还特地坐车去前湾,在大老远的距离,膜拜了那一排排大型桥吊,那时候许振超在我心里就是个传说中的英雄。后来因为工作的缘故,有多次机会采访许队,这个英雄不再遥不可及,零距离接触,带给我更多的感受是平凡中的伟大。而这一次,他坐在我的面前,更像是一个老朋友,还是一个会腰酸背疼的白发老人。接受媒体采访,聊起创纪录那段故事,许队应该已经聊过上百遍了吧。他说我给你看点好东西,便像孩子一样掏出手机翻出几张老照片,那是第一台大型桥吊竣工时的照片。他说当时是借了个相机拍的,有了智能手机后,他把这些照片又倒到了手机里,无事之时便会拿出来看两眼,现在回想起那时的场景仍是非常激动。赶上人力码头的尾巴,见证了整个机械化码头的崛起,一直到现在世界第一的全自动化码头,青岛港以他为骄傲,他更是以青岛港为骄傲。许队说,有前人打下的基础,又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有什么理由不去干好。“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在青岛港每一个工人身上都透着这种“主人翁”的意识。

5_副本.jpg

许振超手机里珍藏的照片

6_副本.jpg

7_副本.jpg

泰山林场、原山林场、鲁南制药、通用汽车中国加工基地等等,近3个月的拍摄时间,我们行程2万余里,采访了上百位新中国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涉及生态、工业、医药、文学和艺术多个领域。虽然最后成稿中只有31人被点名道姓,但其他所有受访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重要的顾问。通过这些受访者,能清晰地看到新中国70年发展建设的脉络。他们也主要分为三代人,第一代自力更生的开拓者,第二代前仆后继的接力者,和当下新时代的生力军。最让我心生悸动的还是最初的那批开拓者,他们已经老去或者离去,卸下戎装归于平凡。像极了岱庙里那些古树,当所有的红与金都已洗去铅华,唯有这些蔓延缠绕的生命还在静默守护。他们不尽相同,又在精神上极其相似。这个精神可以是董有泰手中的那个螺丝,可以是许振超手中的操纵杆,也可以是某个不知名挑山工肩上的扁担。这些都是“1”,14亿分之一的那个“1”,每个“1”身上都承载着同样的精神力量。正如采访中冯骥才先生所说“这个精神就是我们的财富,它是真正浸入我们骨子里的,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根,是我们民族的一个骨气。”

8_副本.jpg

采访冯骥才先生,其作品《挑山工》1983年入选语文课本,至今累计有近2亿孩子学习过在这篇散文。

9_副本.jpg

在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工作室进行采访拍摄。

“开拓者的足迹,是历史前进的起点”。回望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是无数人奋斗甚至牺牲换来的。我们现在举行所有庆祝70周年的活动和行为,都是为此致敬。时代总要向前,历史应该被铭记,铭记并非目的本身,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更好地继续前行。时代需要“主人翁”,“逐梦路”永不停止。

10_副本.jpg

极端天气下拍摄挑山工,摄制组半数被紫外线晒伤。

13_副本.jpg

12_副本.jpg

鲁南制药采访拍摄:如今的中国500强前身是在牛棚里诞生的校办工厂

11_副本.jpg

钟爱岱庙的古树和石碑

12_副本.jpg

文/刘皓天(《主人翁 逐梦路》第四集导演)

来源:齐鲁网

闪电热点

阅读量:82.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06

相关推荐